簡介
“語絲社”是中國現代文學社團,因編輯出版《語絲》周刊得名,沒有明確的組織機構,一般指刊物 的編輯者及主要撰稿人。該刊於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創刊。由孫伏園、周作人先後主編。主要撰稿人有魯迅、周作人、川島、劉半農、章衣萍 、林語堂、錢玄同、江紹原等。 該刊多發錶針砭時弊的雜感小品。1927年10月,《語絲》被奉系軍閥張作霖查封。同年12月在上海復刊,為第4卷第1期。先後由魯迅、柔石、李小峰主編。主要撰稿人為魯迅、周作人、章衣萍、韓侍桁、楊騷、陳學昭等。1930年3月10日出至第5卷第52期停刊。
周刊以發表雜感、短評、隨筆為主,兼及其他形式的文藝創作和有關社會 、歷史的研究 文章 。語絲社以魯迅為代表,在反對封建思想、反擊復古逆流的鬥爭中,在圍繞北京女師大風潮、三一八慘案,抨擊北洋軍閥統治,揭穿所謂“正人君子 ”幫凶面目的鬥爭中以及後來在革命文學的討論中,都起過積極作用。但被泛稱為語絲派的人們的立場、思想傾向各有不同。早在北京時,周作人、林語堂主張所謂“費厄潑賴”(費厄潑賴,英語Fair Play的音譯,原為體育運動競賽和其他競技所用的術語。意思是光明正大的比賽,不要用不正當的手段,勝利者對失敗者要寬大,不要過於認真,不要窮追猛打。),不打 “落水狗” ,魯迅曾立予批駁 。後在上海時,創造社、太陽社指責語絲社主張“趣味文學”,認為是革命文學的對立面。事實上,魯迅當時就在《語絲》上發表了一系列關於革命文學的正確主張。他對創造社、太陽社的批評,和周作人、韓侍桁等人否定革命文學,是根本不同的。
名字來由
得名於《語絲》周刊。《語絲》創刊於1924年11 月,1930年3月停刊,語絲社隨之消散。《語絲》主要撰稿人有孫伏園、周作人、魯迅、林語堂等。它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以散文創作為主的刊物,主要發表雜感、短評、小品等。語絲社作家的散文創作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語絲文體",這種文體在思想內容上任意而談,斥舊促新,在藝術上以文藝性短論和隨筆為主要形式,潑辣幽默,諷刺強烈,文字中"富於俏皮的語言和諷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談,無所顧忌,要催促新的產生,對於有害於新的舊物,則極力加以排擊,——但應該產生怎樣的‘新',卻並無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覺得有些危機之際,也還是故意隱約其詞"。以魯迅為代表的尖銳潑辣的雜文和以周作人、林語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該社散文創作兩大類,對散文發展有重要影響。
主要成員
主編:孫伏園、周作人
撰稿人:魯迅、周作人、川島、劉半農、章衣萍、林語堂、錢玄同、江紹原、韓侍桁、楊騷、陳學昭等
主導思想
語絲社倡導“文明批評”與“社會批評”,實際上繼承了《新青年》批判舊思想、舊文化、舊道德和鞭撻社會醜惡與黑暗的精神傳統。在思想、文化及政治各條戰線上,語絲社與“現代評論派”、北洋軍閥政府、國民黨新軍閥及社會上的各種新與舊的黑暗勢力發生了激烈的交鋒。
發展歷程
要認識語絲社,首先得認識《晨報副刊》,《晨報副刊》是新文學運動早期著名的“四大副刊”之 一。出版於北京的《晨報》原名《晨鐘報》,是以梁啓超,湯化龍為首的”研究系的機關報。《晨報副刊》是《晨報》的副刊,它於1921年10月12日正式出版。孫伏園任《晨報副刊》總編輯的時候,得到了魯迅,周作人,劉半農,錢玄同,林語堂,顧頡剛等人的大力支持。到1924年,《晨報》總編輯由劉勉己取代了蒲伯英,他對孫伏園編輯的副刊極為不滿意,決定進行改革,將已經確定好文章的刊物中魯迅的作品《我的失戀》取掉。孫伏園辭職,而又決定在報刊事業上有所發展,並企圖通過創建另一個刊物來“報復”《晨報》,儘管語絲社的成立有著更有廣闊和複雜的政治時事及思想上的背景,但這次“抽稿風波”成了《語絲》出現的直接催化劑。
同時,我們要認識語絲社,還得了另一個文學社團:新潮社。語絲社的籌備會上,除章小川外,都是新潮社的重要成員。《新潮》是由北京大學學生所辦的刊物,它呼應《新青年》反對封建思想,倡導民主科學的立場,迅速成為新文化運動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魯迅主張將《新潮》不要辦成一個純學術的刊物,而是應將重點放在對於中國腐朽的舊思想,舊道德和舊文化的批判上。
在新潮社中,周作人更一度擔任主任編輯,另一個原因是《語絲》社在當時沒有自己的出版與發行基地,所行的工作都在北京大學第一院新潮社進行。
在認識語絲社的整個過程中,我們不容忽視的要了解一個出版機構:北新書局。北新書局是由新潮社轉化而來。這種轉變顯得很自然。在後期,新潮社相當於一個出版機構了。由於李小峰大學畢業後專注於這一塊事業,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北新書局的老闆,其它社員也默認了這個老闆的身份。
在北新書局創辦初期,魯迅給予了李小峰許多幫助。除了經濟上的幫助外,還在裝幀等方面給予了指點。 並親自參加到其中。魯迅後來與李小峰及北新書局保持了十年多的關係,直到生命的結束。
北新書局成立之後,《語絲》的印刷,發行等事務性的工作,就全部交由李小峰經管。北新書局後來移到上海,在上海期間,魯迅與北新書局的合作,並不只限於《語絲》周刊。魯迅與郁達夫一起為北新書局主持了另外一種文學史上具有一定影響的刊物《奔流》,並長期為《北新》半月刊提供譯稿。但北新書局與魯迅關係中不和諧在魯迅定居上海不久即出現了。1927年,李小峰和孫伏園因為經濟問題發生糾紛。魯迅在致章川島的信中有所提及,在1928年9月致章川島的信中,魯迅再次表示了對李小峰的不滿。最後發展到通過法律手段解決。
《語絲》是一個沒有嚴格組織程式的文學團體。周作人雖然沒有經過“合法的程式”,而實際上在語絲社中行使著主編的權利,說明周作人在語絲社中有著較高的威望和地位。可魯迅在這個時期在思想文化界的影響不在周作人之下,可為什麼行使主編之權的不是魯迅而是周作人?主要以下幾個原因:一是語絲社的基本班底都是原新潮社的成員,而周作人曾經擔任過新潮社的主編;二是語絲社由孫伏園提議,在與周氏兄弟的關係中,孫伏園傾向於周作人。三是魯迅沒有出席過語絲社的一些會議,與社員之間的聯繫較少;四是當時魯迅是教育部職員,作為政府官員,不宜參加民間社團。綜合而定,自然在北京時期的語絲社主編是周作人。魯迅雖然沒有擔任主編,仍是核心人物。他對於《語絲》編輯方針,會通過其他幾位主要社 員進行傳遞到周作人那裡,並對於出版,印刷,發生都提出了自己具體的意見。
語絲社和新潮社還存在著某種內在的聯繫。新潮社是在《新青年》的影響下成立且為之呼應並搖旗吶喊的文學社團,而《語絲》更是《新青年》的繼承,它前期在批判封建思想陳舊觀念腐朽文化方面不遺餘力,它以幾條戰線上同時和社會黑暗勢力針鋒相對的鬥爭,使得它在20年代的中國思想文化界所發生的作用幾乎不亞於五四時期的《新青年》。
《語絲》雜誌出版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在北京出版了另一份雜誌《現代評論》,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周刊,每逢星期六出版。在思想上傾向於自由主義,希望用西方的自由,民主,個人主義等觀念來改變中國社會。
在《語絲》中,周作人和魯迅起了極大的作用,兩兄弟的關係破裂於1923年7月,周氏兄弟失和的原因,歷來有種種說法,分析和猜測。兩人的關係成了“東有啟明,西有長庚”,“兩星永不相見”。但1924年下半年到1926年上半年這一段時間裡,兩者卻因為《語絲》連在了一起。儘管兩人從來不見面,寫起文章與旁人作筆斗的時候卻是一個鼻孔出氣。但魯迅攻擊徐志摩和陳源等人時,筆尖帶刺,從不會給他們留情面,相對來說,周作人平和一些。他與徐志摩的關係一直不錯,並且進行過相互約稿。在《現代評論》雜誌創辦之後,還參加了這個雜誌組織的聚會。在《現代評論》中與陳西瀅的“叫局事件”中卻表現的相當激烈。徐志摩,胡適的勸解均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周氏兄弟的配合作戰,還有一個例證:就是當狂飆社的高長虹與魯迅發生衝突並對魯迅進行攻擊的時候,周作人主動出來用文章攻擊了高長虹。
魯迅一生堅持思想的獨立和自由,從不依附於任何政治勢力和黨派,也不輕信任何新潮的學說觀念,思考 問題總是從“本心”出發,“依自不依他”,“懷疑主義”的立場一直堅持到革命的最後一息。
周作人也是一生強調“個人”的首要性,他在中國思想史和文學史上留下了一個“智者”的形象,也正由於他的“懷疑與否定一切”以及“無所崇信”。有人說周作人是“復古派”的,這是不正確的。他要“復”和“古”是“禁慾與縱慾的調和”,不過是他的靈魂空處貴族趣味的投影而已。但在周作人的世界裡,並不是只有貴族趣味,也有平民精神,而且在他的意識里這是兩種可以並行不悖的東西。周作人宣布要取消“文學家”的招牌,他顯然不是要去當思想家,更不是要去當改革家和革命家。他不做“文學家”,而是要去做“文章家”。
周作人的辦刊思想是:他既要“反抗”也講“趣味”,他在“批評文明”與“批評社會”的同時也不會忘了“生活的藝術”。編輯時更不因讀者而改變。全部《語絲》的歷史中,當屬於周作人任主編時期在社會上產生的影響最大。凡屬於重大的政治文化事件,在這裡都可以找到幾篇相關的評論文章。
周作人擔任主編的另一成就是舉薦和培養了作家廢名,因為廢名加入,《語絲》的文學性加強,廢名是較“純粹”的文學家,後被載入中國現代文學史中。
1927年10月,《語絲》被奉系軍閥查封,《語絲》的編輯從北京轉向上海。同北京版《語絲》相比,上海版《語絲》給人的感覺是一份更接近文學的刊物。這個時期,推薦出不少新人。
從第五卷開始,《語絲》由柔石作主編,這當然全靠魯迅的的大力推薦。作為一份名聲已經在外的老雜誌,它過去的宗旨,風格和編輯思路肯定會對他造成影響和制約。這當中除了慣性的延續,柔石對於魯迅的敬重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體現柔石“學術性”的還有翻譯文章。
《語絲》的“雜感”與“美文”,是精神自主的個人所呈現出的心靈世界的不同方面。“雜感”更多地關 注社會,而“美文”則帶著更豐富的內心世界的信息,但思想的自由和判斷的獨立則是共同的。語絲社作家對於自身的定位是人文學知識分子,他們既有意地與“黑狗咬黃狗”的政治保持距離,也與“純粹”學術保持距離。
魯迅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文學團體不是豆莢,包含在裡面的,始終是豆.大約集成時本已各不相同,後來更有種種變化.語絲社自1924年在北京創刊,到1930年3月於上海出版最後一期,共出260期,前後經歷五年多,在中國現代文學和文化史上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但最終因為編輯中心的轉變,主編的變化而走向了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