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家直說箋注

內容介紹

《詩家直說》二卷
明謝榛撰。榛有《四溟集》,已著錄。榛詩本足自傳,而急於求名,乃作是書以自譽,持論多夸而無當。又多指摘唐人詩病,而改定其字句。甚至稱夢見杜甫、李白登堂過訪,勉以努力齊名。今觀其書,大旨主於超悟,每以作無米粥為言。猶嚴羽“才不關學,趣不關理”之說也。又以練字為主,亦方回“句眼”之說也。如謂杜牧《開元寺水閣詩》“深秋簾幙千家雨,落日樓台一笛風”句不工,改為“深秋簾幙千家月,靜夜樓台一笛風”。不知前四句為“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澹雲閒今古同,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末二句為“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皆登高晚眺之景,如改雨為月,改落日為靜夜,則“鳥去鳥來山色里”,非夜中之景,“參差煙樹五湖東”,亦非月下所能見。而就句改句,不顧全詩,古來有是詩法乎?王士禎《論詩絕句》:“何因點竄澄江練,笑殺談詩謝茂秦”,固非好輕詆矣。至所謂詩以一句為主,落於某韻,意隨字生,豈必先立意云何。其語似高實謬,尤足誤人。是但為流連山水,摹寫風月,閒適小詩言耳。不知發乎情,止乎禮義,感天地而動鬼神,固以言志為本也。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作者介紹

【謝榛】(1495-1575) 明代詩人。字茂秦。號四溟山人,又號臨屣山人。山東臨清人。“後七子”之一。謝榛一目失明,16歲時作樂府商調,早工詞曲,為少年爭相傳誦。此後,摒除他志,潛心於詩歌創作。不久,即以律、絕聞名於世。入京後與李攀龍、王世貞相識,為首結社論詩。倡導為詩摹擬盛唐,主張“選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讀之以奪神氣,歌詠之以求聲調,玩味之以裒精華。”在當時文壇上享有一定名聲,詩壇稱他們為“後七子”。後與李攀龍論詩見解不同,遭到排擠。但詩名已著,晚年遂以布衣身份長期客游諸藩王之間,均受到盛禮接待,萬曆三年(1575)到大名府,有客請他賦壽詩百章,至80餘首,投筆死去。死在遊歷途中。謝榛的詩歌內容,多是寫他浪跡外鄉、對家室鄉土的眷戀之情,以及政治上的抑鬱不平。僅有少數作品客觀上反映了外族侵擾、人民遭受災難的現實。論詩倡導摹擬唐音,但取徑寬,以為初盛"鹹可取法",提倡"熟讀之以奪神氣,歌詠之以求聲調,玩味之以褒精華"。強調情真,反對盲目模仿,要求詩人應有"人不敢道,我則道之;人不肯為,我則為之"的膽識。其主張主要體現在所著《四溟詩話》中。其詩作撫時感事,富於比興,常抒發他飄遊中的悽苦情懷,如《夜坐感懷寄徐文山》等篇,苦情愁緒,溢於言表;還寫下很多描寫塞外風光之作,如《塞上曲四首》、《胡笳曲》、《九月曲》等詩,很生動具體。擅長近體,五律寫得更好。句響字穩,風格穩凝,可見其深厚功力。有《四溟集》24卷(一說為10卷)、詩論《四溟詩話》4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