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全文
《詠芙蓉》
作者:沈約
微風搖紫葉,輕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綠,待我泛紅光。
譯文
微風吹拂使樹葉搖晃,輕輕的露珠粘在房子上。
水池中的水之所以發出綠光,是因為在等我釋放紅光。
點評鑑賞
色彩鮮明是這首詩最醒目的特點。那紫色的葉子,紅色的花房,綠色的池水,構成了一幅色彩斑斕而和諧的畫面,這就為蓮花的開放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環境色。畫面中那紅色的花房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在蓮花尚未盛開之際,詩人藉助池邊那本與蓮花並無多大直接關係的花房為點綴,形成一個色彩亮點,可見詩人用心之良苦。
這時,也許有人會說:這一色塊的安排倒也未必精彩。試想,當蓮花開的時候,就會出現朱房與紅花爭妍的局面。全詩的主角當是蓮花,全詩的主句應是“待我泛紅光”,既然在周圍環境中早已有朱紅的色彩,那么蓮花“泛紅光”也就顯得不那樣突出,不那樣光彩奪目了。這是詩人刻意求工,但不意在此處有些顧此失彼。其實,愚之認為此識有誤,詩人刻意求工是真,但並非顧此失彼。吟全詩可知,詩人始終沒有對紅蓮盛開的情景作直接的具體的描寫,只是“待我泛紅光”。這一伏筆的設定,有“朱房”之美這參照物,才使人有無限的遐想和期盼。是“中池所以綠”,才“待我泛紅光”,說明“中池”不滿足現有的“朱房”之美,期盼蓮花再“泛紅光”,那么,這將“泛”起的“紅光”,將是更加美麗動人的“美”,進而刻意求工出蓮花之美是“美”上加美的美。
詩的第二個特點是,詩人注意顯示畫面的動感:“微風搖紫葉,輕露拂朱房。”其中不論是“搖”字還是“拂”字,顯然那是經推敲而後用的。這不僅是通過擬人的手法將“微風”、“輕露”描繪得更加生動形象,而且也使整個畫面的動感得到了增強。另外,詩中所展現的是一種柔和的動態美。風是“微風”,露是“輕露”,再加上“搖”和“拂”之輕曼,這與清晨蓮池的寧靜氣氛以及蓮花那柔美的姿態是相協凋的。
詩的後兩句最富有詩意,也最能體現此詩的特色。詩人不是簡單地描繪水綠花紅的景象,而是借蓮花自述,道出蓮花的秀色與性格:“中池所以綠,待我泛紅光。”蓮池中的水本來就是綠的,而蓮花則認為是出於“待我泛紅光”的緣故,池水才“所以綠”。此時蓮花還未曾開放,但它那種洋洋自信的神情和清高的性格卻已躍然紙上。詩人採用這種表現手法,不僅僅是為了追求某種情趣,更重要的是為了豐富詩句的內在容量和深化詩句的思想含意,從而達到“以少馭多”和“以淺寓深”的目的。而且,耐人尋味的是,詩人始終沒有對紅蓮盛開的情景作直接的具體的描寫。然而,不寫卻勝於寫,這樣可以使讀者具有更為廣闊的、馳騁想像力的餘地。至於說不寫,詩人倒也寫了,讀者通過“待我泛紅光”的詩句,不是已經能夠預見到盛開的紅蓮那流光溢彩的風姿了嗎?
此詩構思巧妙,言簡意濃,這就說明詩人對詩歌這一藝術形式的駕馭已達到了輕車熟路的程度。
作者簡介
沈約(公元441~公元513年),字休文,漢族,吳興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學家、文學家。出身於門閥士族家庭,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家族社會地位顯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虜將軍。父親沈璞,宋淮南太守,於元嘉末年被誅。沈約孤貧流離,篤志好學,博通群籍,擅長詩文。歷仕宋、齊、梁三朝。在宋仕記室參軍、尚書度支郎。著有《晉書》、《宋書》、《齊紀》、《高祖紀》、《邇言》、《謚例》、《宋文章志》,並撰《四聲譜》。作品除《宋書》外,多已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