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習習籠中鳥

這首詩開頭寫詩人悲嘆貧困和不遇,實際上其中包含了詩人對榮華富貴的嚮往。想到蘇秦、李斯等人的遭遇,意識到追逐名位的危險,又對榮華富貴作了否定。最後歸於老莊思想,願意安於貧賤,做一個“達土”。詩的內容層層變化,表現得曲折而微妙。詩人表示要向偃鼠、鷦鷯學習,安貧知足,了此一生。然而,從左思一生的立身行事考察,並不如他所說的那樣,左思晚年混跡官場,成為賈謐的“二十四友”之一。可見詩中所說的,只是他一時的想法,並不能說明他已無功名利祿之心了。左思的消極避世的思想,表現了他對當時社會現實黑暗的不滿。

作品信息

【名稱】《詠史·習習籠中鳥》
【年代】西晉
【作者】左思
【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詠史
習習籠中鳥,舉翮觸四隅⑴。
落落窮巷士,抱影守空廬⑵。
出門無通路,枳棘塞中塗⑶。
計策棄不收⑷,塊若枯池魚⑸。
外望無寸祿,內顧無斗儲⑹。
親戚還相蔑,朋友日夜疏⑺。
蘇秦北遊說⑻,李斯西上書⑼。
俛仰生榮華,咄嗟復凋枯⑽。
飲河期滿腹,貴足不願餘⑾。
巢林棲一枝⑿,可為達士模⒀。

作品注釋

⑴習習:屢飛的樣子。翮(hé):鳥羽的莖。四隅:四角。這兩句是說籠中鳥舉翼就碰到籠子的四角,不能起飛。用來比喻窮巷之士。 
⑵落落:和人疏遠難合。窮巷士:居住在僻巷的貧士。抱影:形影相弔。守空廬:守著空房子。這兩句是說與人寡合之貧賤士,住在窮巷空室之中,對影獨守。 
⑶枳(zhì)棘:兩種帶刺的樹。塗:猶途。枳棘塞塗:比喻仕途艱難。 
⑷“計策”句是說計策不被採用。 
⑸塊:獨處的樣子。枯池魚:枯涸了的池中之魚。這句是說自己塊然獨處像池水乾枯了的魚一樣。 
⑹寸祿:微薄的傣祿。斗儲:一斗糧的蓄積。這兩句是形容家境的窮困。 
⑺蔑:蔑視。疏:疏遠。這兩句是說受到親戚的競相蔑視和朋友們的一天天疏遠。 
蘇秦:戰國時洛陽人,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他先遊說秦惠王未被用,後又遊說燕、趙等六國,聯合抗秦,佩六國相印。後在齊國遇刺身死。燕、趙等國皆在北或東,這裡概言之為“北遊說”。 
李斯:戰國時楚上蔡人,據《史記·李斯列傳》記載,李斯西入秦說秦王,得為客卿。後來秦國的大臣建議秦王應逐一切客卿,李斯上書申辯,秦王遂罷逐客的命令。即所謂“西上書”。秦統一之後,以李斯為丞相。秦二世時被殺。 
⑽俛仰:低頭仰頭。俛仰之間:形容時間很短。咄。邰嗟:都是憂嘆之辭。這裡也是形容時間短促,猶呼吸之間。凋枯:凋零枯萎。指蘇秦、李斯的被殺害。這兩句是說蘇秦、李斯的尊榮和殺身都在剎那之間。 
⑾“飲河”二句:用《莊子·逍遙遊》中的典故:“偃鼠飲河,不過滿腹。”偃鼠,即田鼠。這兩句說偃鼠喝河裡的水,不過期望裝滿肚皮,貴在知足不願有剩餘。 
⑿巢林棲一枝:也用《莊子·逍遙遊》中的典故:“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鵝鷯,是一種小鳥。這句是說鵝鷯在樹林裡作巢,不過占一個樹枝。 
⒀達士:曠達之士。模:榜樣。這句是說曠達的人應該學習偃鼠、鵝鷯那樣知足安分。

作品鑑賞

在門閥制度森嚴的社會中,左思到處碰壁,在憤慨和不平之中,他實在感到無路可走,目睹社會的黑暗和官場的無常,他終於退卻了,只想過著安貧知足的生活,做一個“達士”。
“習習籠中鳥”二句,是說籠中小鳥要展翅高飛就碰到籠子的四角,飛不起來。這裡以“籠中鳥”比喻“窮巷士”,這是中國古代詩歌常用的比興手法,作用是以引起下文。下文寫貧士深居僻巷,落落寡合,獨守窮廬,形影相弔。他的仕進之路充滿枳棘,無路可通。他向當權者獻上計策不被採用。他塊然獨處,境遇困窘,像是水已乾枯的池中魚。家外,沒有絲毫俸祿;家內,竟無一斗糧食儲備,生活實在貧苦。所以,親戚看不起,朋友也疏遠了。這個貧士不是別人,而就是詩人自己。左思移居洛陽之後,仕途受阻,有志難申,過著官場失意的生活。貧士生活正是左思初去洛陽生活的寫照。左思是有強烈功名欲的人,他希望能夠得意官場,一展宏圖。但是,事與願違,終身失意。“蘇秦北遊說”四句,是說左思即使如此,他也不願像蘇秦那樣北上遊說,也不願像李斯那樣西行說秦。他們在俯仰之間,尊榮無比,然後隨之而至的卻是殺身之禍。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戰國時洛陽人,他先遊說秦惠王未被用,後又遊說燕、趙等六國,聯合抗秦,佩六國相印。後在齊國遇刺身亡。據《史記·李斯列傳》記載,李斯,戰國時楚上蔡人。他西入秦說秦王,得為客卿。後來秦國大臣建議秦王逐一切客卿,李斯上書申辯,秦王遂罷逐客的命令。秦統一之後,以李斯為丞相。秦二世時被殺。左思認為,像蘇秦、李斯那樣乍榮乍枯的遭遇,實在是不值得羨慕的。《莊子·逍遙遊》說:“鷦鷯巢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飲河期滿腹”四句是化用《莊子》中的話,詩人表示要向偃鼠、鷦鷯學習,安貧知足,了此一生。然而,從左思一生的立身行事考察,並不如他所說的那樣,左思晚年混跡官場,成為賈謐的“二十四友”之一。可見詩中所說的,只是他一時的想法,並不能說明他已無功名利祿之心了。左思的消極避世的思想,表現了他對當時社會現實黑暗的不滿。
這首詩開頭寫詩人悲嘆貧困和不遇,實際上其中包含了詩人對榮華富貴的嚮往。想到蘇秦、李斯等人的遭遇,意識到追逐名位的危險,又對榮華富貴作了否定。最後歸於老莊思想,願意安於貧賤,做一個“達土”。詩的內容層層變化,表現得曲折而微妙。
左思《詠史八首》,借古人古事以詠懷,抒發了自己憤懣和不平的感情。在性質上,與阮籍《詠懷》詩、陶淵明《飲酒》詩頗為相類。鍾嶸評其詩曰:“文典以怨,頗為精切,得諷諭之致。”(《詩品》上)“典”,指借用史事。“怨”,指詩中所表現的不平之鳴。張玉谷說:“太沖《詠史》,初非呆衍史事,特借史事以詠己之懷抱也。或先抒己意,而以史事證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斷之;或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或止述史事,而己意默寓。”(《古詩賞析》卷十一)亦足見其表現之“精切”。《詠史》詩借古以諷今,所以說有“諷諭”的旨趣,所評十分恰當。但是,又說:“雖野於陸機,而深於潘岳。”說左思詩比潘岳詩深沉,可以成立。而認為左思詩“野”,即質樸而少文采,值得商榷。陳祚明說:“太沖一代偉人,胸次浩落,洒然流詠,似孟德而加以流麗,仿子建而獨能簡貴,創成一體,垂式千秋。其雄在才,而其高在志,有其才而無其志,語必虛驕;有其志而無其才,音難頓挫,鍾嶸以為‘野於陸機’;悲哉,彼安知太沖之陶乎漢、魏,化乎矩度哉!”(《采菽堂古詩選》卷十一)分析深刻,很有道理。

作者簡介

左思,西晉文學家。字太沖。臨淄(今山東淄博)人。生卒年不詳。他家世業儒學。少時曾學書法鼓琴,皆不成,後來由於父親的激勵,乃發憤勤學。左思貌醜口訥,不好交遊,但辭藻壯麗,曾用一年時間寫成《齊都賦》(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見《水經注》及《太平御覽》)。公元272年(泰始八年)前後,因其妹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曾任秘書郎。元康(291-299)年間,左思參與當時文人集團“二十四友”之游,並為賈謐講《漢書》。元康末年,賈謐被誅,左思退居宜春里,專意典籍。後齊王召為記室督,他辭疾不就。公元303年(太安二年),左思移居冀州,數年後病逝。左思作品舊傳有集5卷,今存者僅賦兩篇,詩14首。《三都賦》與《詠史》詩是其代表作。左思的作品收錄於嚴可均所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逯欽立所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