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衷情·枕畔聞梅香

“更挪”“更捻”的連續動作,突現了詞人百無聊賴的心理。 “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 “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

作品內容

訴衷情·枕畔聞梅香
(宋)李清照
夜來沉醉卸妝遲,
梅蕊插殘枝。
酒醒熏破春睡,
夢斷不成歸。
人悄悄,月依依,
翠簾垂。
更挼殘蕊,更捻餘香,
更得些時。

詩詞翻譯

夜來沉醉,遲遲沒有梳妝,紅梅凋殘,只空留花蕊在枝上。酒力漸消,熏破春睡以彷徨,夢只做了一半,沒能回到故鄉。人兒悄悄,月兒依依,翠簾兒垂降。再搓一搓殘餘的梅蕊,再捻一捻餘留的花瓣,再消磨些淒涼的時光。

字詞注釋

(1)夜來:語出夜來猶雲昨日也,昨夜亦同。(《詩詞曲語辭彙釋》卷六)
(2)沉醉:大醉。
(3)悄悄:寂靜無聲。
(4)依依:留戀難捨,不忍離去之意。《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唐·吳融《情》詩:“依依脈脈兩如何?細似輕絲渺似波。”
(5)更:又。柳永《雨霖鈴》:“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6)更捻餘香:語出閒折海棠看又捻,玉芊無力惹餘香。(五代張泌《浣溪沙》)

作品賞析

內容賞析

一般詩詞所詠之梅,多是凌寒怒放,傲立枝頭的,對殘梅則不屑於詠嘆讚賞。這首詠梅詞卻不落前人窠臼,選取新的角度寫梅。《花草粹編》題此詞作“枕畔聞殘梅噴香”,景況不差,然仍未得其抒情之三昧。
上片寫詞人醉眠後,殘梅的幽香對她所發生的作用。在一個早春的夜晚,詞人酒醉回到臥房,連頭上的釵、簪等物也無心思卸去,便昏昏睡去。頭上插著的梅花也因蹭磨而成為蔫萎的殘枝敗朵,但越發散發出誘人的幽香。酒力漸漸消退,這股清幽的芳香不斷襲來,終於使詞人從睡夢中甦醒。梅香擾斷了她的好夢,使她在夢境中回到北國故鄉的願望無法實現。詞人無限感嘆,惘然若失。
首句雖未寫飲酒的動機和場面,直截寫酒後入睡,但從“沉醉”一詞可以窺見詞人飲酒之多和心緒之惡。一個“遲”字進一步透露出沉醉的狀態,心情的抑鬱和詞人懶於卸裝的倦怠神情。下旬“熏破”二字,通過嗅覺強調出梅香的濃烈。春困又加沉醉,所以睡得一定很甜;夢中得歸故鄉,所以心情暫時很美。詞人似乎有些埋怨梅香太濃,打斷了自己的美夢。她的夢魂本來正沿著回鄉之路,飄飄忽忽飛得很遠很遠,“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歸鄉千里路,也許能回到故鄉,也許能與親人團聚吧。但這美夢卻被梅花擾斷,希望又成泡影。這種對梅香的“怨”也正是詞人慾歸不得的怨。這種幽怨象無端的亂絮,久已繚繞心頭,“夜來沉醉”不過是為了借酒澆愁罷了。“夢遠不成歸”一句,集中表現了詞人強烈的思鄉懷人之倩,欲歸不得之苦。
下片集中寫詞人醒來後,依託於梅花的百無聊賴的心緒。
醒來已是深夜,四周一片靜謐,孤獨的詞人自己也是一語不發。輕柔如水的月光,給大地塗上一層透明的銀色。窗上的翠色簾幕紋絲不動地垂掛著。簾外,一天明月;簾內,無限淒清。她思緒萬千,再也睡不著了,只好隨手摘下鬢間的梅枝,在手中反覆揉搓著,撥弄著,無言獨處,等待天明。此時,萬籟俱寂,唯有這梅花,“伴我情懷如水”……
“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寥寥數語,勾劃了一幅春夜無眠圖。春夜孤柄,久不成寐,簾篩月影,月伴無眠。一個“垂”字更增加了夜的沉寂。這幅清淡的月夜圖,成功地烘托出詞人孤單清冷的內心世界。“更挪”“更捻”的連續動作,突現了詞人百無聊賴的心理。這單調的動作,包含著複雜的心緒。詞人所思早已不只在梅上。或許她是在追憶夢中的情景,或許是在回憶昔日的生活,或許是由殘梅想到自己目前的處境,或許是對梅花產生了憐惜之情:“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梅啊,你曾傲寒怒放,現在卻遠離了母體,變得這般憔悴了……在這深夜裡,是殘梅勾起了詞人的傷心事,又只有殘梅還能陪伴著她,排遣她心頭的愁緒,消磨這難挨的時光。“更援殘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時:”三“更”相迭,含蘊無窮,將詞人的感情表現得婉曲有致;所用排比句式,既合格律,又靈活多變。
這首詠梅詞,沒有把筆墨集中在寫梅的姿容、特質上,而是緣梅抒情,以殘梅的幽香為引線,串聯全篇。全詞以寫頭戴殘梅沉醉入睡開始,繼由梅香“熏破春睡”使“夢遠不成歸”,引起詞人心情的悵惘;甜美的夢境與悽苦的現實互為映襯,深刻地表達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全詞雖不著一個“愁”字,卻處處含愁。“夢遠不成歸”使人愁;“人悄悄,月依依”同樣使人愁;“更挪殘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時。”更把詞人內心的愁緒通過動作表現褥淋漓盡致。國破家亡,流落他鄉,一腔怨恨,借梅而發。詠梅而意不在梅,正是這首詠物詞的特點。

名家賞析

玉梅詞隱云:《漱玉詞》屢用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悽慘慘戚戚’‘,最為奇創。又“庭院深深深幾許”,又“更挼殘蕊,更捻餘香,更得些時’‘······疊字各異,每疊必佳,皆是天籟,肆口而成,非作意為之也。(語出清況周頤《漱玉詞箋》)
劉逸生宋詞小札》:整首詞寫的就是這些:你看,事情有多么瑣屑,而寫來卻多么細膩,表達的人物感情又何其曲折幽深,耐人尋味。不知道這首小調是不是為了寄給她丈夫的可以想像,假如趙明誠讀了它,次不會不受感動的。妻子這—縷細微委宛的柔情,難道會比“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更遜色嗎?
王延梯、胡景西《〈訴衷情〉賞析》:後句“酒醒熏破春睡,夢遠不成歸。”寫酒醒後的情形。酒意逐漸消退,“枕畔聞殘梅噴香”,美好的“春睡”被濃烈的香氣熏醒,問歸遙遠家鄉的夢也做不成了。“酒醒”從首句“沉醉’”而來,由醉到醒,在內容上進了一層,在筆法上宕開一筆,同時為“熏破春睡”張本:酒意漸消,春睡才會被梅香熏破;醒後,才有對斷夢的回憶。可見作者構思精巧的匠心。而在鍊字上,“熏破”勾出人物覺醒時的動態,頗為傳神:“夢遠不成歸”,作者以夢寫愁,揭示全詞主旨。“夢遠”是夢中返回遙遠的故鄉。但現實是故鄉已在金人的鐵蹄之下,回去談何容易!詞人只有藉助夢境才能得到精神上的暫時慰藉,這是何等的不幸!而懷鄉之情,故國之思又是多么殷切!李煜在其《菩薩蠻》中有“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的句子。看來,用夢表達在現實中久縈於心而實際上又無法實現的強烈願望,確實能收到情在詞外的效果。“不成歸,’是指梅香驚夢,夢沒有做完就醒了。斷夢,給人留下遺憾,留下回味的餘地,它比一個完整的夢更富有藝術感染力。下片寫詞人在孤寂的環境中思念故土的執著情態。“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是說夢醒以後,久不成寐,夜深人靜,月亮緩緩移動,綠色的窗簾低垂著。此句描繪寂靜的環境。作者寓情於景,抒發其思念故鄉的深沉感情。“人悄悄,月依依”是對偶句。孤獨一人,中夜不寐,故覺“悄悄”;皓月緩緩移動,含情脈脈,故曰“依依”。“悄悄”不僅活現人物的姿態,還能令人想見人物的凝思冥想之狀。用“依依”來描繪月亮移動,十分切貼,它又和“人俏悄”所顯示的夜深人靜的氣氛和諧統一,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翠簾垂”在描寫客觀物態中,更增加幾分靜謐。過片之後的第一句,作者在勾勒客觀環境的同時,寓情於景,達到了情景交融,渾然一體的境地。寫夢遠思鄉之情的作品,在李清照的詞作中並不少見。這一首則以細膩的筆法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見長。詞一開章,就是沉醉而臥的自畫像。“卸妝遲”、“壓殘枝”這些細節描繪增強了酒醉時人物形象的真實感。夢醒後的形象,是通過環境的勾勒和人物的舉止動作來塑造的。“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及“更挼”句不僅把人物外在的動作神情刻畫得惟妙惟肖,而且是人物靈魂中的內在因素髮掘出來,從而使人物形象完整統一,有血有肉。(《李清照詞鑑賞》,齊魯書社1986年4月出版)
四、平慧善《李清照詩文詞選譯》:此詞上闋寫梅香熏破春夢,歸夢被擾;下闋寫醒後百無聊賴的心情。表面上看,未寫一個愁字,似乎只是有些幽怨的情緒,實際上處處都有愁意。以酒澆愁,以致沉醉;歸夢不成,怨梅正是怨故土難歸;春夜無眠,百無聊賴,最後三句不是表現詞人熱愛梅花的心情,而是通過單調連續的下意識的動作,表現詞人月夜中愁結難解的心情。“夢遠不成歸”是此詞的點題之句,讀者可以從中體會到愁緒之所在。殘梅則是詞人用來表達種種情緒的引線。此詞不是詠殘梅的詠物詞,而是抒發思婦愁緒的抒情詞。(巴蜀書社1988年10月出版)
孫崇恩《李清照詩詞選》:這首詞,上闋描寫從沉醉到酒醒時的情景。起頭兩句勾畫沉醉而睡的形象,後兩句描述醒後夢中鄉思的神態。筆墨工致,形神畢現。下闋刻畫夢醒後的動態與心態,起筆“人悄悄,月依依”,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對偶工致,含情深微,既是環境描寫,又是人物刻畫。“悄悄”既表現了女詞人孤寂難耐和夜不能寐的情思,又顯現了環境的寂靜;“依依”既表現了明月中空,緩緩而移的情景,又似對人灑落無限情意,暗含女詞人的鄉思之情:“翠簾”一句,一個“垂”字更增加了環境異常沉寂的特點。結尾連用排句,別開生面,細膩地描寫了女詞人在特定環境中的心理情態美和行為動態美。“更挼殘蕊,更捻餘香”既描繪了女詞人愛梅惜梅的連續有序的動作,又刻畫了女詞人懷鄉憂國的綿綿情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李清照全詞》:金昌緒《春怨》,使女主人驚覺的是黃鶯的歌唱聲。岳飛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使主人公驚夢的是蟋蟀的鳴聲,總之破夢的是音響,是聽覺受到強烈刺激的結果。但是在詩詞里寫花的馨香強烈刺激了人嗅覺,而使人的美好夢境受到破壞,這不能不說是個創造,是個發展,十分新鮮……作者用寥寥四十四個字,寫女主人種種含蓄的活動及複雜曲折的心理,惟妙惟肖。女主人的思想感情波瀾起伏,因愁而“沉醉”,因“夢遠”而高興,因“熏破”而憤怒。對梅花,因愛而插戴,因憎而“挼”、“捻”。情節的發展也如此跌宕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讀者不禁拍案稱絕,驚嘆不已。前人云:“詞以婉轉為上,宜若九曲湘流,一波三折”是有一定道理的。易安此詞正是。

詞牌介紹

訴衷情”,原為唐教坊曲名。唐溫庭筠取《離騷》詩句“眾不可說兮,孰雲察余之中情”之意,創製此調。後人更名為“漁父家風”、“桃花水”、“不花間”、“偶相逢”、“畫樓空”、“試周郎”等。單調,33字,5仄韻,6平韻。雙調正體44字,上片5句3平韻,下片6句3平韻。

作者簡介

李清照,生於1084年,死於1156年,宋代女詞人,自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於山東濟南人).其父為李格非,是後蘇門四大學士,故李清照受過良好的教育,少年時既能填詞。李清照十八歲時嫁給太學生趙明誠,兩人婚後生活幸福,志趣相投,共同編撰《金石錄》。婚後一年,父親遭受政治上的打擊,後公公也遭挫,李清照和趙明誠受到牽連,不得開始”屏居鄉里‘’的生活。靖康之變後,李清照南渡贛水。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趙明誠在出任湖州知州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李清照開始了寡居生活。後遭誣陷說趙明誠在世時有授金給金人的賄賂通敵行為,在混亂中遺失了很多書籍和器物。紹興二年(1132年),李清照大病一場後,受騙改嫁張汝舟,三個月後離異。李清照告發張汝舟謊報參加科舉考試數次騙取官職的,張被捕入獄,李清照也入獄,後經過好友所助出獄。但此時李清照已經心灰意冷,晚年在悽慘中度過。
但李清照詩詞成就很高,其詞不僅筆情濃至,富有感染力,很特別善於錘鍊語言,化平淡為新奇。其作品有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該段由《李清照詞集》整理而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