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由與堯帝的傳說

許由與堯帝的傳說

相傳上古時期,堯帝因年事已高,欲禪位於賢人。許由是當時的名士,堯帝欲把天下讓位於他。許由不接受堯帝的禪讓,隱居起來。傳說,堯帝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以為恥辱不堪入耳,遂到溪邊去洗耳朵,巢父牽牛到溪邊飲水,碰見許由洗耳,問明原因之後,便說:“你拿這溪水洗耳,我還怕這水髒了牛的口呢!”說罷把飲牛的瓢扔下懸崖,牽牛而去。後人把許由與巢父的這段問答刻於碑上,取名“巢父問答碑”,並把許由洗耳朵的溪取名“洗耳溪”、巢父扔瓢的地方取名“棄瓢崖”。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名錄名稱:許由與堯帝的傳說

編號: 4—1—2

名錄類別: 民間文學

申報地區: :石家莊行唐縣

名錄簡介

行唐縣位於河北省西南部,南望省會,北顧京津,西依太行山脈,東臨華北平原,在距離縣城西北方向16公里的地方,有村名許由,有山名箕山,有河名穎水,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有關許由與堯帝的傳說就發生在這裡。

相傳上古時期,九州部落聯盟首領堯帝,因年事已高,欲禪位於賢人。許由是當時的名士,於是堯帝找到他,欲把天下讓位於他。許由不接受堯帝的禪讓,躲在箕山之下,穎水之陽,耕田而食,隱居起來。傳說,堯帝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以為恥辱不堪入耳,遂到溪邊去洗耳朵,巢父牽牛到溪邊飲水,碰見許由洗耳,問明原因之後,便說:“你拿這溪水洗耳,我還怕這水髒了牛的口呢!”說罷把飲牛的瓢扔下懸崖,牽牛而去。後人把許由與巢父的這段問答刻於碑上,取名“巢父問答碑”,並把許由洗耳朵的溪取名“洗耳溪”、巢父扔瓢的地方取名“棄瓢崖”。許由去世後,人們為了紀念他的高風亮節,在箕山上修建了許由冢、許由祠、許由像、許由亭,把他居住的村莊改名為許由村,並在村旁為他修建了占地近百畝、規模宏大的許由觀。以上建築因年代久遠,大多已毀,僅遺蹟尚存。

在歷史上,大量的古典史籍,如《山海經》、《史記》、《莊子》、《方輿紀要》、《高士傳》等,都有關於許由拒絕禪讓、隱居箕山的文字記載。清乾隆年間《行唐縣誌》中,還有詳細的箕山穎水圖、許由觀圖等。1761年清乾隆皇帝巡行五台山,駐蹕行唐,御覽箕山,作《詠箕山》詩四首,評說許由。

始於堯帝的“禪讓制”,是出現最早的民主萌芽,體現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政治文明。許由開中國的隱士先河,被後人稱為“隱士鼻祖”,後世的莊子、陶淵明、李白、蘇軾等皆受其影響。許由拒絕禪讓的高風亮節,對中國隱士文化乃至道家文化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從許由開始形成的隱士之思想、志趣和情懷,如謙讓為大、淡泊名利、回歸自然、躬身勞作等,受到歷代知識分子的推崇和追求,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源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