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許文厚 教授,1944年生於廈門同安,2009年8月31日因癌細胞擴散,安靜地給自己的生命畫上了句號,終年65歲。1965年畢業於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後曾研修於廣州美術學院和省高師研究生課程班,曾任教廈門鼓浪嶼福州大學工藝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協會會員,世界教科文衛組織專家成員,中韓文化藝術委員會委員,美國東方藝術國際交流協會中國副會長,洛山磯蒙市榮譽市民。大量作品在國內外展出獲獎、出版和被收藏,其中二十多次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全國和國際性大型畫展,多次應邀赴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義大利、奧地利、比利時、荷蘭、摩納哥、新家坡、馬來西亞等國舉辦展覽、交流和考察,中央、省市電視台擁有《畫家許文厚》專題片,入編《1949—1989中國美術家年鑑》和《世界名人錄》、《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
2013年2月3日,秋陽滿歸舟—許文厚寫意人物畫展舉行。
中國畫藝術
在與畫家許文厚的長期接觸中,我覺得他是一位始終充滿活力的畫家。這個活力來自於他藝術上的善於思考,不斷求索和勤於創造的精神。去年,有機會我們一起到德國辦展,而後又一同瀏覽了歐洲的眾多美術館、博物館,面對五彩繽紛的西方藝術巨作,我們感慨頗多。在中西文化交匯中,中國畫家面對新的時代,面對藝術的變革和發展的今天,每一位有志於藝術事業的中國畫家都必然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和壓力。在這點上,許文厚想得很多,實踐得也更多。可以說,他是一位使命感很強的畫家,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他始終把自己的創造、所追求的理想和這崇高的使命感相結合,正因為如此,他的創造充滿生機和活力。
藝術貴在創造,而創造總是艱辛的,因為他要求你的創造從表面形式到內在的思想,都要有自己獨立的個性特色和深刻內涵。這就需要有過硬的本事;需要豐富的學養;需要正確的思索;需要身體力行的實踐;更需要變革的勇氣和承受失敗的考驗等等。也正因為如此,不少人經不起這艱辛的磨練,只好小心翼翼地沿著前人的腳步走,循規蹈矩地搞“創作”,甘願一輩子做謹小慎微的懦者。他堅定的認為:藝術只有革新才有出路,樂在艱苦,樂在創造。文厚善於創造。首先,他有著鮮明的創造取向。把立足時代,著力表現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作為創作的立足點,努力去尋求在筆墨的內容和形式上與時代情感同步。他認為:“藝術觀念的更新是客觀必然的趨向,也是歷史進步的規律,對外來文化的借鑑是必要的,但不能一味對外求變,不能遞減對傳統的研究和繼承,必須立足本土,發展具有實際意義的屬於中國的民族特色。”確定而清晰的創造思路使他心胸寬闊、視野擴大。他廣納博採,以現代人的審美感受,以現代構成為依據,以完全個性的語言去確定傳統中國畫的現代表現手法,著力在實踐中對傳統文化進行新的詮釋。
善於綜合地調動多種筆墨語言和形式方法,大大豐富了許文厚創造的表現力和現代感,並且使之為適合和完成作品的意境和造勢服務。許多人看了文厚的畫,都覺得很有“現代味”,這個現代味一方面來自他對畫面整體經營和講求構成形式,通過排比、色墨的襯托等來強化節奏感和韻律美。另一方面相當程度地吸收了民間藝術的色彩和組合樣式,尤其是裝飾趣味的巧妙套用,這些都給人以新鮮感和現代審美視覺的衝擊。如近年來他創作的《一路歌》、《漁歌陣陣》、《海角心聲》等誇張的人物動態和神情,把惠安少女勤勞樸實、天真無邪的精神風貌描繪得淋漓盡致,這些生活中極平常的場景,在畫家的筆下顯得舒暢動人,散發著時代和鄉土氣息。值得一提的是,長期在工藝美院執教的他,裝飾手法運用起來是那么嫻熟自如,他的作品無論是主題性的巨作或是抒情的小品,大都富有裝飾味,尤其是工筆畫,如《山鷹》、《漁歌陣陣》、《中秋夜》、《重擔》等,顯得尤為用心和精到。他的寫意畫,筆墨顏色沉雄,很講究線條的組合和裝飾美,飽滿的構圖和色墨的安排,也極富裝飾性。可以說,裝飾趣味的巧妙運用已成為許文厚創造形象的標識性語言之一。許文厚創造的另一體現是作品的內涵,他的創造追求本質,力求達到較厚的精神層面。眾所周知,中國畫創作水平的高低取決於作品的內涵,而這種內涵又取決於畫家綜合知識的積累和素養,可以說,作品中的形象既是客觀事物的“物象”,更是畫家主觀的“意象”,正因為如此,畫家筆下再現的形象與客觀形象有一定的距離,而這個距離,正是“我”在起主導作用。五十多年豐富的生活積累,熱愛生活並對生活的深刻感悟,對新鮮事物的敏銳觀賞力和接納,樂此不疲的藝術磨鍊,這一切都是許文厚拓展創造內涵的強有力的載體。因此,他的作品總給人以豐富的想像和輕鬆和諧的詩一般的境界,充滿生活哲理。
許文厚的創作碩果纍纍,可以說,他是福建省入選全國性大展作品數最多的畫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