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許國 | 備註 |
周朝諸侯國 | |
國君之姓 | 姜姓許氏 |
爵位 | 男爵 |
國都 | 1. 許(鄦) 河南許昌市東 2. 葉 河南葉縣南 3. 夷,城父 安徽亳縣東南 4. 析,白羽 河南西峽縣 5.容城 魯山縣南 |
始封此國者 | 周武王 |
創始年 | 前11世紀 |
始祖 | 許文叔 |
滅亡年 | 前5世紀 |
亡國之君 | 不詳 |
滅亡原因 | 戰國初年滅於楚 |
史書記載 | 春秋(始見於隱公十一年) |
許國,姜姓許氏諸侯國。爵位是男爵,它是至今唯一可確定為男爵的周代諸侯國。管轄範圍,從都城向四周輻射,方圓30公里左右,包括今河南許昌縣及臨潁縣北、鄢陵縣西南這一廣大地域,作為“中原之中”,在地理位置上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
時期
西周時期
許國在周武王初年,都城在今許昌城東20公里的張潘古城四周,依《括地誌》載,周代關於城郭建築的禮制,“王城方九里,諸侯城按七、五、三遞減”,許國作為一個五等諸侯國,城池方圓3里至7里。
東周時期
委曲求全
![許國[周朝諸侯國]](/img/8/b7f/wZwpmL3UDMzYTN4YDN3U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2QzL2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公元前770年,以周平王東遷洛陽為標誌,中國進入東周時期。此時王權衰落,盛世不再,天子已無力控制各個諸侯,一些逐漸強大的諸侯紛紛稱王稱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春秋五霸相繼崛起,許國如同一葉扁舟,在諸侯爭霸中風雨飄搖。
春秋時期,鄭國、楚國等非常強大, 許國經常遭到強國侵略。因力量弱小,無法抵抗,只好委曲求全。
公元前654年,楚國攻打許,許君大敗,於是“肉袒謝罪”,楚國才心滿意足,退兵而去。
楚成王時,再次進攻 許國,許君沒辦法,第二次“肉袒謝罪”,請求和解。在這種情況下, 許國只能遷徙,以躲避楚國和鄭國的鋒芒。
![許國[周朝諸侯國]](/img/3/1d5/wZwpmLyIjNyUDNzATN2QT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wUzL3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公元前576年,許靈公被迫遷到了“葉”(今河南葉縣西南)。公元前533年,又遷其國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公元前529年,遷回葉。公元前524年,遷至容城(今河南魯山東南),成為楚國的附庸。
在這之後, 許國差不多每三至五年就遷徙一次,可以想到 許國面臨的險惡局勢。 許國遷“容”後,雖暫時有了一個長期的休整時間,但是,當時諸侯紛爭, 許國這樣的小國仍是不能躲過被吞併的厄運。
許國之所以弱小,與其爵位過低有直接關係。因為爵位低,所以城建得小,封地也不多。這樣,資源有限,實力也就弱。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在諸侯國相爭戰的時候必然處於下風而無法振興。惡性循環之下,永無興盛壯大的機會。
鄰國窺視
由於許國地處中原要衝,四周豪強林立,虎視眈眈。許國只好小心周旋於強國之間,齊強時附齊,楚盛時附楚,晉來時歸晉。即使這樣,北方的鄭國卻始終懷有吞併許國的野心。
鄭國國君鄭莊公是一個老謀深算的野心家,他借周平王東遷之機,相繼滅掉對他有恩的虢國和檜國後,就把許國當成了下一塊肥肉。
想攻占許國,首先得建立一個“橋頭堡”,鄭莊公把目標定在了毗鄰許國都城的許田。
公元前722年,鄭莊公向魯國國君魯隱公說:“天子東遷之後,我們前去朝覲,路途遙遠,多有不便;而你們去泰山祭祀的時候,沐浴歇息也缺少落腳的地方。不如用我們的‘湯沐之邑’(今山東費城東南)和你們的‘朝宿之邑’許田交換,這樣大家都方便一些。”
魯隱公當然洞曉鄭莊公的覬覦之心,婉言拒絕了鄭莊公的提議。
公元前712年7月,鄭莊公還是以許國不聽周天子號令為由,約齊國、魯國聯合攻打許國,相約誰先攻陷許國都城,誰就有權分割許國土地。一心想得到許國土地的鄭莊公親率雄兵伐許,直抵許國都城。當時的許國十一世國君許莊公率領將士、百姓死守城池,怎奈鄭、齊、魯三國兵將三面夾擊,破城只是遲早之事。
到城被圍的第三日午後,在鄭國兵將的猛攻之下,鄭大夫潁考叔手執鄭莊公大旗,不避刀矢,奮力登上許國城牆,然而未等站穩,突然一支箭從背後飛來,潁考叔中箭後大叫一聲,從城頭跌下。原來,平素與之不和的鄭大夫子都忌妒他奪了頭功,就在城下暗施冷箭,中國成語中的“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就是從這件事而來。
潁考叔剛跌下城頭,鄭將瑕叔盈立即衝上去,接過鄭莊公的大旗重又躍上城頭大呼:“鄭國國君登城了!”鄭國將士見城頭旌旗招展,更加奮勇當先。許莊公見大勢已去,便打開城門率軍民突圍,殺出一條血路奔向衛國。兩年後許莊公客死他鄉。
可鄭莊公還不滿足,公元前712年,魯隱公去世後,魯桓公繼位,便又與魯桓公會見於垂亭(今山東菏澤境內),再次提出交換之事,並將一塊晶瑩無瑕的玉璧送給魯桓公,從而達成了以許國為犧牲品的這宗交易,史稱“鄭伯以璧假許田”。從此鄭國有了向外擴張的理由和軍事基地,又將矛頭指向許國。
都城被攻
許國都城被攻破後,鄭莊公雖然想霸占許國,但又怕各諸侯干涉,就假惺惺地讓齊魯兩國國君看怎樣處置,齊魯二君認為許國沒有犯滅國之罪,應酌情發落。鄭莊公只好命許國大夫百里“奉許叔(許莊公弟)居許東偏”,並讓鄭國大夫公孫獲率兵居許西偏,把許國君臣完全置於監視之下。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到了公元前697年,鄭國發生內亂,許叔乘機奪回都城,趕走鄭國軍隊,復建許國,史稱許穆公。從此鄭國視許國為仇敵,屢屢興兵犯許。據史書記載,在春秋五霸爭戰的120多年間,許國先後遭受侵伐11次,其中被鄭國侵犯就有9次。
遷都至葉
公元前576年,飽受晉國、鄭國侵伐的許國已經痛失大片土地,無奈之下,十五世國君許靈公(字寧),把許國都城從許遷至葉(今河南葉縣) ,成了楚國的國中之國,完全成為楚國附庸。(2002年4月,考古工作人員在葉縣澧河南岸的懸崖邊搶救性發掘了一座古墓,出土了大量編鐘、跽坐銅俑、青銅鼎、青銅戈等青銅器。銅戈銘文:“許公寧之車戈”、“許公寧之用戈”。著名考古專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教授認定:此即許國十五世國君許公寧之墓。)
即使這樣,許國仍未得到楚國的照顧,楚國不時令其遷徙,許國都城先後遷到安徽亳州、湖北隨州、河南西峽、河南魯山等地。經過這三番五次的折騰,許國已是國窮財盡,徒有虛名。而鄭國卻仍怕許國東山再起,公元前504年,鄭國大將游速率軍伐許,許國已經無力抵抗,十七世國君許斯被俘,許國遂遭滅國之禍。
此後,在楚國的幫助下,許國後裔重新立國又持續了100餘年,直至公元前375年,史料記載“許二十四世為楚所滅”。綿延700餘年的許國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
最終亡國
《左傳》記載,許男斯在位時,在楚國郢都被吳國攻克期間, 許國為鄭國所滅。
後來,又有幾位在史書中記載的許國君主。很有可能是在楚國扶植下,許元公被當地百姓或許國遺民擁立的,他們在嚴格意義上,算不上許國君主。
前481年,楚惠王封公子結為許國君主,後傳五世到戰國初期,許君被楚國廢黜, 許國徹底滅亡。
許國滅亡於戰國初期,許元公在位時。被楚國攻滅,一說為魏國所滅。
後來,又有幾位在史書中記載的許國君主,很有可能是被當地百姓或許國遺民擁立的,他們在嚴格意義上,算不上許國君主。前481年,楚惠王封姜結為許國君主,幾年後又被楚國滅亡。
亡國後,許國人遂遷移至中原以及江南,以國為氏,故為許氏,即許姓。
後裔遷布
許國被楚滅後,除部分遷居今湖北荊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數許姓就地繁衍或北上遷徙。許姓北上最初遷徙之地是冀州高陽(今河北高陽),後有許氏復遷回河南寶豐等地。秦漢之際許姓已遍布今河南、河北兩省的大部分地區。此後,北方許姓主要分布於今河南、河北、安徽、陝西、山西等廣大地區。許姓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之時。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河南許姓將佐隨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戶。唐僖宗時,侍御史許愛鎮守漳州招安,後入晉江石龜。唐代以後,許姓已大舉南遷繁衍於今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省地。宋末元初,許氏有一支徙居廣東。明代,福建人許沖懷、許申移居台灣,此後許氏又多次向台灣遷徙,進而又有移居海外者。遷至湖南、廣東、廣西、福建的許氏,有的融入侗、壯、苗、布依、土家等少數民族。
秦漢時期秦漢時期除了高陽地區有許姓分布外,在今山東、河北、河南、陝西、遼寧、山西、湖北、浙江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以陝西、河南、河北的人數為最多,也最為集中。在這些地區也不是均勻分布,而是集中於某一區域,如陝西主要集中在關中,河南則集中在洛陽及豫南一帶,河北主要集中在冀中平原。 隋唐時期許姓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之時,唐代以後,許姓已大舉南遷繁衍於今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省
許道寧作品
地,故唐代以後的許姓名人也多出於此地。 宋元時期遼國地處中國北方,其境內許姓分布較少。金國消滅北宋後,占據了淮河以北廣大地區,這裡主要是漢族聚居區,所以金朝統治時期許姓分布要比遼廣泛得多。元朝的統治地域廣大,人口眾多,民族複雜,故境內分布有大量的許姓人。此外,這一時期許姓的民族構成也發生了變化,在少數民族中也出現了不少許姓人。 明清時期明清時期人口遷徙相對比較頻繁,有的是政府行為,也有因躲避戰亂,從而構成了這一時期姓氏分布的又一顯著特點明清以來的許姓狀況。明清時期是許姓人口的大發展時期,見之於記載的許姓人數大大地超過了前代。此外,文化素質也大大地提高了,出現了一批學者,考中進士的人數也空前增加。還有一個特點,即這一時期在少數民族中湧現了大批許姓,人數之多遠遠超過了以前歷代的總和。今日,許氏以江蘇、山東、雲南、廣東、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這七個省的許氏約占全國漢族許氏人口的55%。
國君世系
本表,存有較大爭議。
國君稱號 | 姓名 | 在位年數 | 在位時間 | 備註 | |
1 | 許文叔 | 姜丁(字文叔) | 前1046-? | 伯夷後裔 | |
2 | 許德公 | 姜翽 | 許文叔子 | ||
3 | 許伯封/許廢公 | 姜封 | 許德公子 | ||
4 | 許孝公 | 姜宏寬 | 許伯封子 | ||
5 | 許靖公 | 姜標 | 許孝公子 | ||
6 | 許康公 | 姜昌 | 許靖公子 | ||
7 | 許武公 | 姜雄 | 許康公子 | ||
8 | 許文公 | 姜興 | 周幽王、周平王時期 | 許武公子 | |
9 | 許男單 | 姜觀/姜單 | 許文公子 | ||
10 | 許男悅 | 姜悅 | ?—前732 | 許男單子 | |
11 | 許莊公 | 姜弗/姜茀(字苴人) | 20年 | 前731年-前712年 | 許男悅子 |
12 | 許桓公 | 姜鄭 | 14年 | 約前711年-前698年 | 許男悅子,許莊公弟 |
13 | 許穆公 | 姜新臣 | 42年 | 前697年-前656年 | 許男悅子,許莊公弟 |
14 | 許僖公 | 姜業 | 34年 | 前655年-前622年 | 許穆公子 |
15 | 許昭公 | 姜錫我 | 30年 | 前621年-前592年 | 許僖公子 |
16 | 許靈公 | 姜寧 | 45年 | 前591年-前547年 | 許昭公子 |
17 | 許悼公 | 姜買 | 24年 | 前546年-前523年 | 許靈公子 |
18 | 許男斯 | 姜斯 | 19年 | 前522年-前504年 | 許悼公子 |
19 | 許元公 | 姜成(字後恩) | 約22年 | 約前503年-前482年 | 許悼公孫 |
20 | 許男結 | 姜結(字季加) | 前481年-前481年 | 許元公子;前481年,楚滅許 |
以後四世不明 | |||
許子 | 妝 | 春秋時期 | 許子妝 |
酉師 | 前字上爿酉下皿;後字去巾 | ||
許伯 | 彪 | 戰國早期 | |
許子 | ?-前375 | 戰國初年滅於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