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 江蘇美術出版社; 第2版 (2003年8月1日)
精裝: 95頁
開本: 16開
ISBN: 7534416248
條形碼: 9787534416248
尺寸: 28 x 20.6 x 0.8 cm
重量: 340 g
媒體評論
序
關於課題·實驗的說明
對任何一門藝術設計課程而言,都存在著兩類形態不同的知識內容,即概念原理性的知識與實踐過程性的知識。概念原理性知識表達某種研究經驗與探索結果,而所謂實踐過程性知識,則表達課程內容的探索過程和實施方法,兩類知識相互依存,並相互轉換。因為任何概念原理性知識,不論表述與描繪得多么完備,但它總是表現為一種過程性、開放性、實驗性的存在,是可供操作的,甚至是某種需進一步檢驗的假設,或需求證的猜想。
教育學家阿普爾(M.W.Apple)稱那種排除了過程、排除了事件衝突的課程內容,為“非事件”毒手:學生在課程知識中如果只接觸到那些既成的理性經驗,多是一些看似確定無疑的、不存在任何對立和衝突的“客觀真理”,並形成對這些概念及原理的確定無疑的態度,那么,這樣的教學內就不可能對能力的培養與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課題作為課程及教學實施的主要方式,居於課程的核心地位,沒有課題,課程就沒有了用以傳達信息、表達意義、說明價值的媒介。如何將課程內容的原理、規則、方法等知識要素轉化為可操作的課題,設計成可實施的作業,是課程形態得以呈現的本體方式,是課程內容進一步得以深化的表現形式,也是課程最佳化的具體途徑。在課題中,融合了“教什麼”和“怎么教”兩個問題。顯然,一組課題可以成為課程要旨的聚焦點,所有知識內容方面的課程訴求都被解析為課題中的目標、要求、方法、程式、體裁、技能與效果等,都融入了每一個具體要求與展開細節。課題問題最終將體現為對作業的設計,從這一視角看,它與理工科專業的實驗設計十分相似,即以怎樣的作業方式來實現某一學科知識的闡釋與意義的確定性。這種課程的可操作性設計,是整個藝術設計教育活動最具挑戰性與趣味性的技術遊戲。自包浩斯以來的國外藝術設計課程的發展經驗表明,大量的、優秀的課題設計是教學取得成功效果的關鍵原因之一,正是一系列充滿智慧光芒的課題,大大地從內部充實了專業課程。這些課題設計,是理性與感性的精妙融合,在嚴謹中透射出自由意韻,它所揭示的是學習內容與範疇、方式與方法、對象與結果的一系列變革,從而形成“學習的革命”。
與此形成強烈對照的是,無設計意識的、貧乏單調而長期重複的課題,已成為中國藝術設計課程的瘧疾之一,那些無設計的課題設計已使課程形態嚴重變形,實際上是架空了課程,並使許多國外引進的課程由於缺乏課題的變化能力和發展能力而顯得僵化。實際上,教師在課程中無論有或沒有課題約設計意識,都是在以有設計或無設計的課題形式進行課程實施。
課題有多種存在形式:形式之一,課題可以體現為橫跨多門課程的,在一段時期內的某種專業方向、主題意旨與綜合性內容,它反映了學科與專業的制度、風格、特點;形式之二,課題可以反映為課程範疇之內的某個專題內容,由一組相關性作業構成,它是訓練方式、方法、資源、內容、程式關係的體現;形式之三,課題可以是一個單獨的作業方式及內容,它直接說明了訓練的具體題材、來源、素材、手法、技法等。課題在課程的實施中也表現為多種方式:它可以是由教師提出的限定性的多種具體條件;也可以是由教師設計出主題、性質、方式等要素後,由學生再次進行題材選擇、方法選擇、媒介選擇等作業設計,並進行作業的完成。
……
目錄
課題① 視覺——認識“透明”
“發現”問題的方法
課題② 形態——我的“瓶子”
關於形狀與形態的探討
課題③ 功能——一張紙的“遊戲”
關於人的生理功能與心理功能的研究
課題④ 形式——詞組、構件、色彩的形式規則
設計哲學的有效定位方式
課題⑤ 材料——“站”和“坐”的藝術
科學與藝術的潤滑劑
課題⑥ 語義——“手語”
關於符號、造型的內涵
課題⑦ 文化——從平面到空間的遊戲
從音樂、文學、繪畫、雕塑、建築中來
課題⑧ 審美——“鳥鳴澗”的詩情畫意
從藝術到設計
課題⑨ 觀念——從學生中來
關於設計的觀念和觀念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