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歷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知縣溫鵬羽中認為蘇軾、蘇轍、蘇過兄弟叔侄三人相會在藤州是一件罕見的事,應建亭紀念,於是便在該年十二月於東山浮山亭下興建訪蘇亭,歷時一年多建成,該亭竣工時適遇廣西巡撫梁章鉅罷官歸福建,從藤縣經過,他步到亭前看見有楹聯一首:
歡迎學士南來,夏日有荔枝三百;
笑送潯江東去,春天采紅點幾枝。
梁章鉅詩興即起,即為訪蘇亭撰一聯:
公是孤臣,明月扁舟留句去;
我為過客,空江一曲向誰彈。
後又代姚若虛撰一聯:萬里赴瓊儋,夜起江心弄明月;
一亭撫笠屐,我從畫裡拜先生。(亭內有東坡笠履圖)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梁章鉅由廣西巡撫調任江蘇巡撫,七月抵任,而訪蘇亭這時剛開工約半年。所以,梁章鉅不可能在“該亭竣工時”“從藤縣經過”而題寫楹聯。(見梁章鉅:《退庵自訂年譜》,見《歸田瑣記》,中華書局)
重建
民國六年,邑人何亮輔集資重建,“十年內亂”再毀。1982年縣人民政府撥款再復修,並在亭前建花圃。列為縣級重點保護文物。
歷史
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蘇軾從廣東惠州再次被貶到儋州昌化軍安置,與幼子蘇過離惠州經梧州至藤州。這年,他的弟弟蘇轍也被貶到廣東雷州。5月11日兄弟叔侄在藤州相會,並作了詩留念,還在藤州住了一月多,然後同行雷州而別,元符三年(公元1110年)蘇軾遇赦北還,當時他已是六十五歲,回到藤州時正是九月中旬,又在藤城住下,並與藤守徐元用同游浮金堂,並留下了《浮金堂戲作》詩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