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科學教育

計算機科學教育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隨著ACM組織計算機課程委員會課程表68的發布,計算機科學教育的課程設定和課程內容逐步完善,計算機科學教育走向成熟。計算機技術不斷的創新和發展,計算機科學教育也在不斷的推陳出新。

背景

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子計算機已經成為我們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電子計算機從問世以後,短短三、四十年內,經歷了電子管、電晶體、 積體電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積體電路四代的演變。到二十世紀末期,晶片的線寬真正實現了0.15微米,來世進入到64位計算機時代,微處理器的速度每18個月翻一番的“摩爾定律”一次又一次得到了證實。計算機科學成為一門真正的學科是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

萌芽時期

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開始計算機科學出現在美國的大學,其中有5所大學在計算機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這些大學的課程設定中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晚期來世出現介紹計算機的課程。並且開發了計算機的教育計畫。

初建時期

中國的計算機事業從教育開始。1954年,黨中央決定獨立發展我國的核技術與核力量,次年清華大學受命創建一整套為核工業服務的專業,計算機是其中重要的部分。計算機是其中重要的部分。1956年6月,在清華大學電機系成立自動學教研組,包括計算機專業和自動控制專業。1958年6月,成立自動控制系。按國務院批示精神,教育部從全國十所重點高校抽調283名學生到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的計算機專業和自動控制專業,定向為我國的核工業與航天工業的培養。由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三年級抽調學生來清華轉向培養,1957年畢業,這是我國自己培養的最早的計算機專業人才。

成熟時期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隨著ACM組織計算機課程委員會課程表68的發布,計算機科學教育的課程設定和課程內容逐步完善,計算機科學教育走向成熟。計算機技術不斷的創新和發展,計算機科學教育也在不斷的推陳出新。

組成

課程表68是計算機科學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它標誌著計算機科學教育開始走向成熟。它將計算機科學分為:信息結構與處理、信息處理系統和方法論三個領域。

信息結構與處理

獲取信息並對它進行加工處理,使之成為有用信息並發布出去的過程,稱為信息處理。信息處理的過程主要包括信息的獲取、儲存、加工、發布和表示。信息處理現已融入了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信息處理系統

信息處理系統,指以計算機為基礎的處理系統。由輸入、輸出、處理三部分組成,或者說由硬體(包括中央處理機、存儲器、輸入輸出設備等)、系統軟體(包括作業系統、實用程式、 資料庫管理系統等)、應用程式和資料庫所組成。一個信息處理系統是一個信息轉換機構,有一組轉換規則。

方法論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法論,主要指的是,董榮勝教授與古天龍教授等人2002年提出,並構建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法論(Methodology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法論是對計算領域認識和實踐過程中一般方法及其性質、特點、內在聯繫和變化發展進行系統研究的學問。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法論是認知計算學科的方法和工具,也是計算學科認知領域的理論系。

影響

1、計算機科學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它既是社會的經濟、政治和科技文化的反映,同時又對他們起推動作用並受其制約。

2、有利於揭示計算機科學教育的客觀規律,並為教學實踐提供理論指導。計算機科學教育的客觀規律存在於計算機科學教育發展過程的研究掌握其發展過程中的豐富資料才能把握其發展規律,從而知道教學實踐,提高教學質量,並有利於教學改革。

3、有利於吸收國外先進教學理論,發展本國計算機科學教育新局面。計算機科學教育起源於西方,通過研究計算機科學教育歷史,學習其先進教育觀點、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及教學內容,對於發展我國的計算機科學教育,促進計算機科學教育改革意義重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