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發活動
觸發活動(Triggered activity):指心房、心室、希氏束-普肯耶組織在動作電位後產生除極活動,被稱為後除極(after depolarization)。若後除極的振幅增高並達到閾值,便可引起反覆激動,持續的反覆激動即構成快速性心律失常。它可見於局部出現兒茶酚胺濃度增高、心肌缺血-再灌注、低血鉀、高血鈣、洋地黃中毒時。
基本信息
- 中文名:觸發活動
- 英文名:Triggered activity
簡介
異位性心律失常機制大致上可分為自律性增強、折返及觸發活動三大類。在動作電位的復極過程中,或復極完畢後,出現的膜電位震盪,稱為震盪電位(oscillatoryafterpotential),或稱為後除極(afterdepolarization),後除極達到閾電位可產生興奮,形成觸發活動,它與正常或異常的自律性均完全不同。
分類
按照後除極發生的時相,可分為早期後除極(earlyafterdepolarization;EDA)和延遲後除極(delayedafterdepolarization;DAD)兩類:1、早期後除極:後除極發生在動作電位的2相或3相,此震盪電位達到閾電位水平可產生一個或一連串興奮。臨床上所見的某些長QT間期綜合徵與尖端扭轉性室速,可能為早期後除極所致。2、延遲後除極:後除極發生在動作電位的4相,即膜電位復極完畢後發生震盪點位,其振幅達到閾電位水平,也可產生一個或一連串的興奮。臨床上洋地黃時發生的室速,多為延遲後除極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