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1949年1月15日,中央軍委下達了《關於野戰軍番號改按序數排列的決定》,將原西北野戰軍改編為“第一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宗遜、趙壽山任副司令員,閻揆要任參謀長(王政柱、李夫克任副參謀長),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張德生任副主任),下轄第1、第2兵團共6個軍;將原中原野戰軍改編為“第二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段君毅任後勤部司令員兼政委,下轄第3、第4、第5兵團共1O個軍又1個特種兵縱隊;將原華東野戰軍改編為“第三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譚震林任第一副政治委員,張震任參謀長,唐亮任政治部主任(鍾期光任副主任),下轄第7、第8、第9、第1O兵團共16個軍又1個特種兵縱隊及華東海軍;將原東北野戰軍改編為“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鄧子恢任副政治委員,譚政任政治部主任(陶鑄任副主任),蕭克任第一參謀長(趙爾陸任第二參謀長,聶鶴亭、陳光任副參謀長),下轄第12、第13、第14、第15兵團共12個軍,另加1個特種兵司令部、1個鐵道兵司令部及兩廣縱隊。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整編中,中央軍委沒有原華北軍區的部隊改編為野戰軍,只在華北軍區領導下編成了18、19、20三個兵團(60~68軍),69、70兩個軍直接受軍區領導。華北軍區部隊受毛澤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和指揮,作為直屬軍委統帥的我軍一支戰略機動部隊。
這樣就在人民解放軍的序列中,形成了四大野戰軍,即“一野”、“二野”、“三野”、“四野”。
人民解放軍四大野戰軍的組建,是我軍歷史上的重大轉折。
第一野戰軍
第一野戰軍(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雖然兼任解放軍副總司令,但實際直接指揮的西北野戰軍,1947年8月成立時僅4.5萬人,三個月後,部隊增加到7.5萬人。1949年2月西野正式整編為第一野戰軍時,部隊為15.5萬人。1949年6月,軍委命令直屬軍委的華北軍區野戰軍18兵團、19兵團歸第一野戰軍建制,總兵力才達到34.4萬人。
第一野戰軍歷經百戰,是一支所向無敵的強師勁旅。它是由抗戰時期賀龍、關向應等領導的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的主力部隊逐步發展而來的。一野組建後,在彭德懷、王震、楊得志、許光達、賀炳炎、彭紹輝、郭鵬、余秋里、羅元發、鄭維山等著名將領的指揮下,歷經西北春季戰役、陝中戰役、扶眉戰役、隴東追擊戰、蘭州戰役、河西走廊追殲戰、寧夏戰役和解放新疆以及解放陝南、隴南等著名的大戰、血戰,為新中國的誕生立下了赫赫戰功。
第二野戰軍
第二野戰軍司令員(中原野戰軍)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從1946年6月中旬起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5個縱隊,連同地方部隊共有27萬人。但1947年8月挺進中原後,指揮的中原野戰軍只有7個縱隊12萬人,並率部參加了淮海戰役。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正式整編為第二野戰軍時,劉伯承指揮所部轄三個兵團共28萬餘人 。
第二野戰軍驍勇善戰,是一支素以善打硬仗而著稱、令敵聞風喪膽的英雄部隊。其前身是抗戰時期赫赫有名的八路軍129師和晉冀魯豫野戰軍。解放戰爭中,在劉伯承、陳賡、楊勇、陳錫聯、王近山、杜義德、周希漢、王秉璋、曾紹山、秦基偉等著名將領的統帥下,二野各部縱橫東西,歷經渡江戰役、兩陽戰役、成都戰役、滇南戰役和昌都戰役等重大戰役,將中華大地攪得驚天動地。
第三野戰軍
第三野戰軍(華東野戰軍)負責戰役指揮的副司令員、代司令員粟裕,1947年1月即指揮華東野戰軍10個縱隊及1個特種兵縱隊約27.5萬餘人(不含軍區部隊)。1948年8月指揮華東野戰軍攻打濟南時已為15個縱隊達32萬餘人(不含軍區部隊)。1948年11月的淮海戰役中,粟裕指揮所部42萬人,戰後,野戰軍達到55.1萬人。1949年2月,正式改編為第三野戰軍時,部隊轄四個兵團約為58萬餘人(不含軍區部隊)。至1949年12月,第三野戰軍發展到82.5萬餘人(不含軍區部隊)。在1950年準備攻台戰役時,粟裕直接指揮的最大兵力近65萬人。
第三野戰軍精悍強大,是人民解放軍四大野戰軍中編制最龐大的威猛之師。其前身是抗戰時期的新四軍和山東八路軍。它在血與火中成長,在槍林彈雨中厲兵,湧現出了陳毅、粟裕、皮定均、陳士榘、宋時輪、許世友、王建安、韋國清、成鈞、陶勇等著名將帥,歷經渡江戰役、上海戰役、長山列島戰役、福州戰役、舟山群島戰役和漳、廈、金戰役等震撼世人的大戰,在與蔣家王牌軍和銳師的較量中,迸發出了排山倒海般的巨大威力。
第四野戰軍
第四野戰軍(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1945年12月底即指揮東北民主聯軍部隊27萬人(含軍區部隊),1947年12月,指揮野戰軍9個縱隊、11個炮兵團、1個戰車團共42萬人。1948年8月,林彪指揮東北野戰軍四個兵團70餘萬人(不含軍區部隊)。1950年1月,又指揮中南軍區暨第四野戰軍部隊150萬人(含軍區部隊)。
第四野戰軍勇猛無敵,是一支兵力最強悍、武器最精良、戰將最齊備的鐵血雄師。它是抗戰勝利後,以奔赴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主力及東北抗日聯軍為基礎逐步發展起來的。解放戰爭中,四野在林彪、羅榮桓、蕭勁光、黃克誠、鄧華、譚政、劉亞樓、李天佑、陳伯鈞、洪學智等一批被稱為“猛將”、“怪才”的率領下,從零下40度嚴寒的白山黑水,一直打到40攝氏度酷暑的海角天涯,先後轉戰東北、華北、華中、華南戰場,並在三大戰役勝利後歷經安新戰役、漢潯間渡江戰役、宜沙戰役、湘贛戰役、衡寶戰役、廣東戰役、鄂西戰役、廣西戰役和海南島戰役等大規模的血戰、硬仗,縱橫馳騁於14個省區,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特殊功勳。
華北軍區部隊
我軍全面轉入戰略進攻階段後,中央軍委於1948年5月9日發出《關於改變華北、中原解放區的組織、管轄境地及人選的通知》,將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兩軍區合併為華北軍區,以聶榮臻為司令員,薄一波為政委,徐向前為第一副司令員,滕代遠為第二副司令員,蕭克為第三副司令員,趙爾陸為參謀長,羅瑞卿為政治部主任,蔡樹藩為副主任。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徐向前解放戰爭前期一直因病在休養,1948年5月任華北軍區副司令員併兼任華北軍區野戰軍一兵團司令員(後改稱18兵團)後,才直接指揮兵團所屬三個縱隊(軍)作戰。1949年3月至4月,他短期間內指揮第18、19、20三個兵團及1個炮兵師共25萬人攻克閻錫山的老巢太原城(3月底,因病由彭德懷代替指揮)。 1949年4月25日,太原戰役剛結束,軍委即令18兵團、19兵團調赴西北作戰,轉歸第一野戰軍建制指揮。第20兵團於49年底奉命撤銷,所屬66、67、68軍歸華北軍區直接領導。
華北軍區部隊是一支由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直接領導的英勇之師。它是由抗戰時期八路軍晉察冀軍區部隊主力和晉冀魯豫部隊一部,經編組改建而成的。與其他野戰軍一樣,這支部隊同樣人才輩出:聶榮臻、徐向前、羅瑞卿、蕭克、楊成武、蘇振華、耿飆等一個個聲震中外的著名將帥,都曾在這支部隊中戰鬥過。解放戰爭中,它歷經大同、集寧戰役和張家口保衛戰、保(定)南戰役、正太戰役、保北戰役、解放石家莊、晉中戰役等,鋒芒所指,所向無敵,為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