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小說名稱:《解凍》俄文名稱:Оттепель
作者:伊利亞·愛倫堡(蘇聯)(Илья?Григо?рьевичЭренбу?рг)
創作年代:1954年
作品流派:現實主義
作品梗概
小說的時間坐標是1953年冬天至1955年春天,而空間坐標是伏爾加河畔一個大型冶金企業。官僚主義廠長茹拉甫遼夫,只關心完成生產指標,對職工生活漠不關心。書中的老布爾什維克、中學教師普霍夫說:“茹拉甫遼夫是個典型的官僚。有多少人因為這種人而痛苦流淚呀!可是他們卻無動於衷……踢掉一個這樣的人,馬上會冒出十個來,象雨後春筍……”茹拉甫遼夫
把建造職工宿舍的專款,用於建造精密鑄造車間,讓職工長期住在工棚里。他終因工棚遭風暴襲擊,釀成倒塌事故而被撤職。
隨著茹拉甫遼夫的解職,總設計師索科洛夫斯基、工程師柯羅捷耶夫、廠醫薇拉、茹拉甫遼夫的妻子師教蓮娜、畫家薩布羅夫,都開始擺脫因襲的精神重負,恢復各自應有的的尊嚴。嚴冬過去,春天來臨,作者借書中人物之口說:“。.....你看,到解凍時節了。”這就是書名《解凍》的寓意:冰凍溶解,春到人間。
作品映射的是當時蘇聯社會狀況:官僚主義橫行,在計畫經濟體制下只關心經濟指標而忽略人文關懷的社會狀態,表面的繁榮下隱藏著普通民眾艱辛的生活以及被壓抑的對社會和政府不滿的情緒。工棚的倒塌象徵著史達林時代計畫經濟脆弱的一面,而茹拉夫遼
夫的撤職象徵著這種經濟體制和社會狀況的結束。在這之後人們精神上的復甦,人文的復歸標誌著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人性遭到扼殺的“凍結”的時代行將結束。
作品採用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相結合的手法來表達作者對社會的看法以及對人性的一種信念,既要避免過於尖銳的言辭,同時也達到了傳遞信息的效果。
作品中並未提到當時蘇聯發生的一個重大事件:1953年史達林逝世。但是就這么狹小的空間內卻瀰漫著一股躁動的氣息,隻字未提的效果卻讓讀者時時刻刻聯想到作者故意隱去的通常手法下所不能隱去的事情,這樣的反差更加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效果與社會反省功能,從這點來講作品是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的。
從美學的角度來講《解凍》本身並未有多大的藝術價值,但是《解凍》的發表卻帶來了一場社會文化與文學領域的震動:它
將社會領域裡的史達林批判熱潮引入到文學領域,產生了反史達林時代歌頌文學的氛圍,隨之而後而產生的大量”解凍文學“作品,以揭露社會陰暗、解放社會思想
為主題的作品大量湧現,在文學領域中糾正了之前宣揚“無衝突論”,公式化、概念化、粉飾生活、迴避矛盾的文學怪像,回歸到真正的現實主義。但也正如與之相
對的社會運動——全盤否定史達林——所造成的過左效果一樣,解凍文學也使得思想文化界產生了過激的效果,各種自由主義思潮湧現,為以後蘇聯的解體埋下了伏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