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
故事以1953年冬至次年夏蘇聯一個邊遠的小工業城市為背景,以工具機廠廠長茄拉甫遼夫的工作和生活為線索,描寫一群普通知識分子的命運和精神面貌的變化。
38歲的廠長菇拉甫遼夫是農民家庭出身,在衛國戰爭戰場上他曾勇敢戰鬥,作為廠長他懂業務、管理有方,他熱愛工廠、不以權謀私,使工廠在同行中名列前茅。另一方面,他在工作中不喜歡有主見的人,也不關心人們的生活,總說“能過得去”就行。在家庭生活中他不解風情,把妻子比作“從前的馬車夫,要價一盧布就可以把你拉到地方。”生活使他懂得上級是喜歡聽喜報的,也學會了時而“瞪大眼說瞎話”。自然,圍著他轉的是些看風使舵、唯唯諾諾的庸才,而真正誠實能幹的工程師索科洛夫斯基、柯羅捷耶夫、布萊寧這些人則只是默默工作,廠長只是使用他們。
在廠里,大家都說柯羅捷耶夫是個很走運的人。其實他在人生征途中飽嘗了人情冷暖和世事艱險的滋味。只是由於他有毅力用工作醫治煩惱,“看慣了壞事,習慣於沉默”,又“沒有因為地位升高而變壞”,才贏得人們的普遍尊重。
相比之下總設計師索科洛夫斯基的一生則坎坷得多。有人說他古怪,這不僅因為他經過一次不幸的婚姻後20餘年來一直孑然一身。主要是因為他平時常講諷刺的話,喜歡挖苦人。他的發明曾遭人剽竊,獎金被人奪取,還因批評上級丟掉工作井被“整了個不亦樂乎”。廠長很重視總設計師的業務能力,但聽到他批評,例如拖延修建職工住宅,便認為他是“別有用心,惡意煽動”,正暗中準備整他。此時他正暗戀著同樣飽受風霜的女醫生舍列爾,4忍受這遲來卻是晚霞般美好感情的折磨。
純真而熱情的蓮娜經歷6年的共同生活才認識到自己丈夫原來是個膽小鬼,而且冷漠無情。這使她十分痛苦。她終於決心和丈夫分手,帶著3歲的小女孩搬出丈夫的家。如今支撐她的除女兒外,就是她心愛的教育上作。
退休教師普霍夫霍夫獻身教育工作20餘年,他雖飽經滄桑,但至今仍保持著青春的熱情。他關心並忘我地幫助每個有困難的青年教師和學生。因為他認為“社會是由活人構成的,應該關心每個具體的人。”但是老普霍夫在自己家組卻不時感到孤獨:他不理解為什麼兒子成了個玩世不恭、粗製濫造的畫家;而恬靜可愛女兒則變得對什麼事都過於理智,過於現實。
老普霍夫的兒子畫家沃羅佳把什麼都看成黑色的。他的人生信條是:我只買不落空的彩票。他認為,而今都在喊藝術,但誰也不愛藝術,都在粗製濫造。他把安於貧賤而獻身藝術的藝術家薩布羅夫看作“白痴”。然而,這個沃洛佳卻被吹揮為當地首屈一指的畫家。
表面上這個工業小城平靜如水,人們和從前—樣背負若各自的經歷和烙印繼續走各自的路。然而畢竟時代變了,誰也沒想到這一切似乎是被一場大風所改變。天氣預報本預測到的一場大風颳倒了一排職工住房。於是人們憤怒地問:早就答應修建的三區住宅樓在哪兒?廠長菇拉甫遼夫因此被撤職:他想利用所謂歷史問題整總設計師的企圖自然落空。總設計師倒是收到了女兒寄自比利時的一封信,說她可能來訪問蘇聯。沃洛佳也被薩布羅夫的繪畫觸動了,他開始反思自己走過的路。工程師柯羅捷耶夫又遇見了蓮娜,一切誤會渙然冰釋。他在門廳親吻她時,街上傳來春天的喧囂。
第二部從工廠的黨委會會議開始,這是一次批評總設計師索科洛夫斯基的會,因為他在一次業務討論會上,為了工程師薩伏諾夫和新任廠長高洛萬諾夫反對他採用新工藝的設計方案,競憤然退出會場。薩伏諾夫想趁機推出自己的方案.所以打起了“維護黨員道德”的旗子。分管工業的市委委員特里拂諾夫也想藉此機會整頓一下“黨內紀律”。連“老好人”布萊寧也不得不對總設計師批評幾句。替他辯護的只有工長安德列耶夫和青年工程師薩夫琴柯。柯羅捷耶夫剛休假回來.不了解細節,聽黨委書記私下說市委的意見是給個警告處分。他覺得還算好,也就在表決時投了贊成票。黨委通過處分決議,只待黨員大會批准。看來入黨34年從未受過處分的總設計師真要受處分了。這訊息震動了全廠。因為廠里的人都很愛戴總設計師,或許是由於他常發脾氣才愛戴他,因為他的脾氣都是針對那些搗鬼、誣陷、麻木、不公正現象發的。人們還愛他的知識淵博、勤勤懇懇,有顆富於同情的心。他的設計上常採用新工藝,也是為了整個工業的進步和訂貨單位的利益。
柯羅捷耶夫竟投了贊成票,不僅蓮娜很不理解,他自己也在後悔。後來他在黨員大會上當眾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於是黨委的處分決議被大會否決了。會後新廠長與各方專家研究,採納了總設計師的設計。
柯羅捷耶夫自從與蓮娜一起生活後變很更明朗、富有信心。在這方面他的繼父維魯賓的歸來對他也有很大影響。1919年入黨的農學家、大清洗的受害者維魯賓恢復了名譽和黨籍,回到親人身邊了。蓮挪和柯羅捷耶夫都驚訝地發現,蒙冤17年和艱苦勞改生活井未壓彎這位六旬老人的脊梁骨,他依然“不僅對生活有興趣,而且還保持著信心。”
菇拉甫遼夫被撤職後到另一工廠去當生產科長。作風有所改變,不再總說,“這是無可爭辯的”了,索尼婭聽到他說過兩次“也可能是我想錯了”。可是,當他在新崗位上“摸清了情況”,便故態復萌了,他又開始粗暴地訓斥人、整人,他身上並沒有發生奇蹟。
老教師普霍夫已經去世,他幫助過的孩子考入了大學。惟獨他兒子沃洛佳卻像“脖子上拴了塊石頭,一直往下沉”。儘管他還在受稱讚,但他並不高興,因為認識到自己“腹內空空,一無所有”。
一年來進步最快的是青年工程師薩夫琴柯,他變得很成熟。他被選人出國代表團訪問法國。他一直若念省的索妮婭也終於同意從外省調回來同他一起生活。全書以薩夫琴柯給索尼婭的巴黎來信結束。
出版過程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愛倫堡的社會政治和文藝思想發生了激烈的變化。1948年,正當蘇共中央發布一系列關於文藝問題的決議和講話的時候,他寫成了長篇論文《談作家的工作》,但是,據作者自己論 “經過了長期的猶豫才決定發表。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就文學創作的問題全面而系統地發表了同當時傳統的文藝觀點截然不同的意見。據當時蘇聯報紙報導,蘇聯文學界許多人不同意愛倫堡的這些觀點。於是愛倫堡進而將其思想寫入正在籌備的小說中。接著於1954年5月, 《旗幟》雜誌又登載了愛倫堡的中篇小說《解凍》第一部。小說發表後,引起了很大的爭論。1956年蘇共召開二十大以後,就愛倫堡又發表了小說《解凍》第二部。
主要人物
菇拉甫遼夫
廠長,以缺乏人道精神的官僚主義的面目出現的。他身上具有官僚主義的特徵,對上級牽承,對下級沒不關心、冷酷無情,必要時出於自私的目的蓄意傷害他人。
沃洛佳
成名畫家,對待工作,對待生活,對待人們採取了玩世不恭的態度。然而他看到薩布羅夫的作品之後,他明白了自己為了金錢與名利而迷失了方向。沃洛佳的覺醒使他的轉變有了可能。
普霍夫
老布爾什維克,參加過國內戰爭,是個很高才幹的教育家。 個人極為出色,他愛護學生、關心他們、理解他們。老普霍夫保持著老一翠華命家歷特有的堅毅性格。他的人生哲學是“人必須鬥爭,否則,就無法生活。”
蓮娜
教師,她有一討人喜歡的相貌,作為中學教師,她熱愛教育事業,雖然缺乏經驗,但有熱情,愛學生。關心他們,盡一切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她的工作深得老普霍夫的讚賞。
柯羅捷耶夫
工廠里出色的工程師。他知識豐富,聰明、謙虛,受人尊重。柯羅捷耶夫的一生並非一帆風順,學生時代由於繼父問題被共青團開除,中學畢業當了工人,衛國戰爭時期上過前線,戰後畢業上了機器製造學院,留校被擠掉,分配到工廠工作。這些不平等的待遇並未使他氣餒、消沉,相反,他是個“生氣勃勃的人”。
作品賞析
主題思想
作品採用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相結合的手法來表達作者對社會的看法以及對人性的一種信念,如此要避免過於尖銳的言辭,也體現其主題思想。作品映射的是當時蘇聯社會官僚主義橫行的社會狀況,在計畫經濟體制下人們只關心經濟指標而忽略人文關懷,表面的繁榮下隱藏著普通民眾對社會和政府不滿的情緒。工棚的倒塌象徵著史達林時代計畫經濟脆弱的一面,而茹拉夫遼夫的撤職象徵著這種經濟體制和社會狀況的結束。在這之後人們精神上的復甦,人文的復歸標誌著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人性遭到扼殺的“凍結”的時代行將結束。
作品中並未提到當時蘇聯發生的一個重大事件:1953年史達林逝世。但是就這么狹小的空間內卻瀰漫著一股躁動的氣息,隻字未提的效果卻讓讀者時時刻刻聯想到作者故意隱去的通常手法下所不能隱去的事情,這樣的反差更加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效果與社會反省功能,從這點來講作品是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的。
此外,《解凍》書名的俄文本意是指足以引起冰雪融化的溫暖天氣,它的確切譯法應是“解陳的天氣”。這種天氣並不就是通常所說的和風和風旭日、草木復甦的初春景象,作者在此暗示新時代即將到來,但是舊事物不會立即消失乾淨,開始到來的新時代也暫時還來不及展示其全部特徵,它還需要有個被認識和接受的過程,凍僵的土地、人的思想和由形形色色的框框束縛著的社會機能,都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全復甦。
藝術特點
小說的特點就在於通過人物之間的相互關係表現了生活中的矛盾,批評了社會中存在的缺點和不健康現象,揭露了官僚主義作風的嚴重後果,真實地反映了藝術界、戲劇界的落後狀態以及政治生活的變化。其中心問題就是反對以衝突的方式對待同志,反對同志間的互不信任、互不諒解。
愛倫堡在塑造普通人形象過程中較多地描寫主人公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面貌,深入其內心世界。蓮娜就是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發現丈夫茹拉甫遼遼夫的自私和冷酷而與之決裂的。柯羅捷耶夫正是在廠長家午餐後發現茹拉甫遼夫的“為人卑劣”。老普霍夫對學生的熱愛、關懷並為學生奔走。在他退休之後,這樣更能體現出一個老布爾什維克的精神品質。索科洛夫斯基與舍列爾是在工作之餘的交往中互相了解,產生了感情。
與此同時作者善於心理描寫,他的筆深入到人物的靈魂深處,揭示了人物隱秘的思想活動。例如茹拉甫遼夫這位官僚主義者的心理活動是很具諷刺意味。當工棚被暴風颳倒之後,他想的不是工人的困難,而是為自己感到委屈、絕望,“我算是完了!我這個誠實的蘇聯人,把一生獻給了國家的人,算是是完了,我犧牲了,是風暴把我吹垮”。
此外,小說中的心理描寫還採用了意識流手法。索科洛斯夫被謠言中傷病倒之後,他的回憶、聯想、閃念、夢境、幻覺、幻想等意識狀態是五光十色的。索科洛斯夫自顧自抱怨說,“茹拉甫遼夫又把老問題拋出來了。我已解釋過上百次,結果似乎大家聽了都說:明白了。可是後來又跑出個什麼伊將瞄夫,或是波利修克,或是茹拉甫遼夫,又要問。”之後他又想到自己的妻子出走比利時“可憐的荒唐女人啊,你曾幻想在佛里大的陽光下打網球,卻聽著黨衛軍的腳步聲死在波利日骯髒小鎮上了”。接著他回到現實,“茹拉甫遼夫顯然是想甩開我。一定是我在黨的會議上的發言讓他老羞成怒了。可是,我怎么能保持沉默呢。人們在生產高級工具機,卻住在破爛的房子裡,頭頂上有窟窿,這些事不在黨的會議上談,在哪裡去談呢?”他的意識中隨即出現了薇拉:“為什麼我們在見面的時幅總是相對無言?好象是我們的心都已凍僵了。”於是他產生了幻覺,“多么大的火!是沃洛佳把房子燒著了。應該把圖紙搶救出去。”最後大叫“快救火呀,”這段意識流動顯示出科洛夫斯基作為一個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儘管身受迫害,但仍關心生產、關心人,具備把生產與人統一起來的人道主義精神。
作品影響
從蘇聯文學發展角度來看,《解凍》和五十年代與列昂諾夫的長篇小說《俄羅斯森林》一起開拓了蘇聯文學發展的新局面,宣告了蘇聯文學一個歷史時期的開始,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成為蘇聯文學的主要潮流。
《解陳》小說發表於1954年5月,離史達林逝世後不到一年。這篇小說的發表轟動了蘇聯社會,文學界與廣大普通讀者就這部小說發表各種評論,認為它是反對個人崇拜的第一部小說。同時,《解凍》的發表將社會領域裡的史達林批判熱潮引入到文學領域,產生了反史達林時代歌頌文學的氛圍,隨之而後而產生的大量”解凍文學“作品,以揭露社會陰暗、解放社會思想為主題的作品大量湧現,在文學領域中糾正了之前宣揚“無衝突論”,公式化、概念化、粉飾生活、迴避矛盾的文學怪相,回歸到真正的現實主義。
作品評價
前蘇聯批評家奧澤諾夫曾指出,人道主義,這是一個時代問題,政治和哲學,道德和文藝在這裡交織在一起了。愛倫堡對“精神氣候”的變化感覺極為敏銳,首先舉起了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旗幟,以《解凍》為社會主義人道主義譜寫了新篇章。
西蒙諾夫認為,我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力求對愛倫堡的《解凍》這小說中構成整個圖畫的兩條路線進行分析和評論。如果說這篇小說在大部分主要人物的描繪上,不完善的地方常常是與總的善良意圖之不宜於實現相聯繫的,是與不深思熟慮、表面化、藝術上的缺點相聯繫的, 那么,在一切與藝術範圍有聯繫的東西的描繪上,首先引入注目的是作者的意圖本身是錯誤的。伊里亞·愛倫堡不願看到我們現代藝術界的真實情況以及它的實在珍貴的東西和存在的缺點,而力圖把藝術界描寫成與人們的心靈背道而馳的機械的夜鶯,這個意圖是不公正的,也是不值得同情的。總之,如果把事情的這一方面估計在內,那么這篇小說雖然有某些好的篇頁,但整個小說,對我們的文學來此卻是作者的一個令人痛心的失敗。
蘇聯文學研究學者楊瑞華認為,愛倫堡的《解凍》在蘇聯文學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對於中國文學的發展亦有借鑑的價值。
作者簡介
愛倫堡(1891--1967),蘇聯俄羅斯作家,社會活動家。出生於烏克蘭基輔一猶太中產階級家庭。早年參加過學生運動,後長期旅居法國,多年從事記者工作,一生著書甚豐。其長篇小說《巴黎的陷落》、《巨浪》、《暴風雨》及晚年的大型文學回憶錄《人、歲月、生活》對我國文學界有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