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外表以橄欖綠色為主色調角鱉背甲圓形,呈橄欖綠色,具有黑色眼斑狀斑紋,背甲表面如砂質般粗糙,因其背甲前緣有棘狀突起,所以又稱刺鱉;
角鱉的腹甲呈淡白色或黃色,頭頸部呈橄欖色,頭側部有淡黃色且鑲嵌黑色的條紋;
四肢呈橄欖綠色,具發達蹼,尾短。
2、角鱉膽小,相對好養
角鱉喜歡生活在河川和湖泊中,以肉食性的食物為食,如小魚類、甲殼類等小動物。據養殖戶反映,角鱉的養殖條件與其它鱉的一樣,但從其膽小、不喜歡游上水面曬背、活動範圍窄等習性來看,角鱉還比較好養一些。與另一個新品種珍珠鱉相比,角鱉生長速度相對較慢,一年長3斤左右,通常長到7~10斤就能上市。
3、受精卵低,苗價高
每年的5~8月是角鱉的繁殖季節。在交配時,常出現母鱉爭奪公鱉、咬傷公鱉的情況,導致受精卵和孵化率低。每次每隻母鱉僅產卵4~32枚。
養殖
傳統認為,魚鱉不能同池養殖,理由是鱉是魚類的天敵,因此池塘養魚把鱉作為除害對象。另一種觀點是魚類好動,終日不停地在水中或水面遊動,而鱉膽小怕驚,一發現有水的波動,就受驚而不敢覓食,以致影響其生長和產卵。但從生物學的觀點以及生產實踐中已經證明,魚鱉混養,鱉既不是魚的天敵,魚的活動不妨礙鱉的攝食,而是既能充分加速水體的物質循環,又能保持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是淡水養殖中發掘生產潛力、提高水利利用率以及經濟效益的新途徑。①調節水體溶氧。鱉是爬行動物,攝食、活動都在水中進行,又由於它是用肺呼吸,必須經常性地浮到水面交換氣體。這樣來回往返活動,可使表層水與底層水的溶氧得到交流而達到上下層水溶氧量均衡,既防止由於浮游植物旺盛的光合作用產生的過飽和氧逸出,又可彌補深層水的“氧債”,且有利於淤泥中營養鹽的釋放,有利於浮游生物的繁殖以及魚、鱉的代謝生長。同時,由於鱉在池底的活動,使沉澱在池底的有機物能經常性地進行分解,降低了有機物的耗氧量,即使遇到池水缺氧,也可減輕或避免“泛池”的危險。據湖南師範大學生物系和漢壽縣特種水產研究所測定:7、8、9、10月魚鱉混養池及對照池,魚鱉混養池4個月月平均溶氧量為6.73毫克/升,養魚對照池4個月月平均溶氧量為5.4毫克/升。在魚鱉混養池魚達到每平方米875克,鱉每平方米545克的高密度時,不設任何增氧設備,魚鱉仍能正常生長。
②淨化水質。由於鱉飼料中動物性蛋白的含量較高,則殘餌和糞便對於水質的污染也比較嚴重,特別是鱉的代謝所產生的大量氨氮 (據測定,一般鱉池高於一般養魚池10倍以上),當其達到一定濃度時,不利於鱉的生長發育。由於放養了濾食性的鏈鯨魚類,吃掉了大量的浮游生物,使得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利用了氨氮:同時由於鏈鏞魚吃掉了大量的浮游生物,增加了光透性,保持了光合作用的正常進行;又由於鱉池放養了鯉、鯽魚等雜食性魚類,吃掉了鱉未利用的高蛋白的殘餌剩渣和底棲生物等,淨化了水質。
③最佳化生活環境。魚鱉混養時由於鱉的頻繁活動,浮游生物在水的表層和底層分布沒有明顯的差異,更不像一般養魚池常具有浮游生物晝夜垂直分布的顯著變化,特別是夜間,表層與底層水中的浮游生物的數量基本趨向一致。又由於鱉的頻繁活動,使魚鱉混養池上、中、下溶氧也基本趨向一致,不像一般養魚池那樣發生 “氧債”的現象。這種上、中、下水層的浮游生物數量和溶氧量基本一致的情況,更進一步最佳化了魚、鱉的生活環境,方便了魚類索餌,促進了魚鱉的新陳代謝,提高了餌料的利用率。
④節約餌、肥。魚鱉混養池中的鱉和草魚的糞便及其有機碎屑為花白鏈魚類提供了大量的營養基礎,有利於鰱鱅魚消化吸收隱藻等藻類的生長繁殖,而且其繁殖高峰經久不衰,池水中經常出現 “水花”。由於這種藻類能持久處於優勢地位,抑制了其他不利於魚類消化吸收的藻類,特別是藍藻類的繁殖,因此魚鱉混養池的鰱鱅魚群體產量和個體生長速度均顯著的超過養魚池的鰱鱅魚。又隨著浮游生物、底棲生物的大量繁殖,又給鱉、鯉和鯽魚的餌料螺、蚌等的生長創造了良好條件,使之迅速繁殖生長,這就形成了魚鱉食物鏈相互促進的新的生態平衡。據湖南師範大學和漢壽縣特種水產研究所測定,魚鱉混養池的浮游植物量是一般養魚池的2.4倍,底棲生物量是一般養魚池的5.5倍和9倍。另外, 草魚和鯉、鯽雜食性魚類又直接吃掉了鱉的部分高蛋白的殘餌剩渣和有機碎屑而直接利用了廢棄物。據此,一般魚鱉混養不用施肥,並減少了魚鱉的投餌量而達到了節約餌肥的目的。
⑤減少疾病,提高成活率。鱉的活動遲緩,魚的遊動能力遠較鱉敏捷快速,所以鱉難以吃食魚類。實踐證明,鱉只能吃掉行動遲緩的病魚和死魚,而吃不掉正常的魚類,從而魚鱉混養起到了防止病原體傳播並大大減少魚、鱉病的發生,提高了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