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烏龜分為頭、頸、軀、尾和四肢:與其他爬行動物有顯著區別的特殊形態構造是具有龜殼,寬短的軀體包含於龜殼內。龜殼有拱起的背甲和扁平的腹甲構成:腹甲在體側延伸,以骨縫或韌帶與背甲相連,這個伸長部分稱為甲橋。頭、四肢和尾從龜殼邊緣伸出,一般均能縮入殼內(除平胸龜例外)。背甲和腹甲均由內外兩層構成:內層由若干骨板組成,外層由若干角質盾片組成。棱皮龜科完全沒有角質盾片,表明覆蓋以革質皮膚,其骨板也退化為許多小骨片。龜類上下頜均無齒,頜緣被以角質鞘,稱為喙。龜有肌肉質舌,不能伸出。有眼瞼及瞬膜,瞳孔圓形。聽覺不敏銳,觸覺及嗅覺較發達,肺呼吸。瀉殖肛孔圓形或縱裂。交接器單個。
分類
龜鱉目有兩個亞目從中生代一直延續到現代,與其祖先類型沒有太大的變化。分別為曲頸龜亞目(Cryotodira)和側頸龜亞目(Pleurodira)。龜的生物學分類在學術界尚有爭議,主要分類情況如下:曲頸龜
轄4總科11科。包括現存的大多數龜鱉類,分布廣泛,陸地、淡水和海洋中均能見到。
4個總科在網路可查的文獻中有兩種分類方法:
第一種分類法:
1.海龜總科(Chelonioidea)1科。(海龜科);
2.棱皮龜總科(Dermoochelyoidea)1科(棱皮龜科);
3.鱉總科(Trionychoidea)2科(鱉科、兩爪鱉科);
4.龜總科(Testudinoidea)7科(龜科、潮龜科、鱷龜科、平胸龜科、陸龜科、泥龜科、動胸龜科)。
第二種分類法:
1.海龜總科(Chelonioidea)2科。(海龜科、棱皮龜科);
2.動胸龜總科(Kinosternoidea)2科。(泥龜科、動胸龜科)。
3.內容同上(3);
4.龜總科(Testudinoidea)5科(澤龜科、潮龜科、鱷龜科、平胸龜科、陸龜科)。
11個科一般分為:
海龜科(Cheloniidae):生活于海洋中的具角質盾片的大型龜類。海龜科現存有4屬7種,其分布遍及各個溫暖海域。
棱皮龜科(Dermochelyidae):生活于海洋中的不具角質盾片而為皮膚覆蓋的大型龜類,現存僅一種,是現存最大的龜鱉類。
鱉科(Trionychidae):外表為皮膚而非角質盾片,主要分布於亞洲淡水中,非洲和北美洲也有分布,而澳洲只有化石。
兩爪鱉科(Carettochelyidae):外表為皮膚而非角質盾片的淡水龜類,現存僅一種,分布於紐幾內亞和澳洲北部,我國的化石種類無盾鱉可能屬於此類。
龜科(Emydidae):也稱澤龜科,也有將潮龜科併入龜科的分類方法。主要為新大陸(指美洲大陸)的淡水龜類。常見的巴西龜、各類錦龜、各類地圖龜、各類象龜均屬龜科。
潮龜科(Bataguridae):主要為舊大陸(除美洲以外的大陸)的淡水龜類,包括一些我國最常見的龜,常被併入龜科。
鱷龜科(Chelydridae):也稱齧龜科、鼉龜科分布於北美洲的兩種大型淡水龜,頭大而嘴成鉤狀,性情兇猛。即大鱷龜、小鱷龜。
平胸龜科(Platysternidae):僅一種,分布於亞洲,有些類似齧龜而體型小,分類地位不定,也有人將其歸入鱷龜科、龜科、潮龜科或陸龜科。
陸龜科(Testudinidae):陸棲的龜類,分布於澳洲以外的世界各地,包括一些海島。
泥龜科(Dermatemydidae):現存僅一種,分布於中美洲,我國有很多化石。
動胸龜科(Kinosternidae):俗稱蛋龜,是分布於新大陸的淡水龜類。
側頸龜
轄2科。側頸龜亞目頸部側向折回殼內,現主要為南半球的淡水龜類,史前分布較廣泛,我國有化石。
1.側頸龜科(Pelomedusidae)。現分布於非洲和南美洲的側頸龜類,其中一種分布到了阿拉伯半島。
2.蛇頸龜科(Chelidae)。現分布於大洋洲和南美洲的側頸龜類,有些種類頸部很長,我國有化石。最著名的品種有長頸龜、瑪塔龜。
品種
觀賞烏龜
觀賞烏龜,生物學分類為龜鱉目、曲頸龜亞目、潮龜科,學名為中華草龜,別稱金龜、草龜、泥龜和山龜等。是我國龜類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烏龜體為長橢圓形,背甲稍隆起,有3條縱棱,脊棱明顯。頭頂黑橄欖色,前部皮膚光滑,後部其細鱗。腹甲平坦,後端具缺刻。頸部、四肢及裸露皮膚部分為灰黑色或黑橄欖色。雄性體型較小,尾長,有臭味,性成熟時背甲以及腹甲墨黑色,皮膚橄欖綠紋消退,變深,部分成年雄性烏龜後會全身變黑,這就是“烏龜”名字的由來。雌性背甲由淺褐色到深褐色,腹甲棕黑色,尾較短,體無異味。
烏龜對環境的適應性強,水質條件要求比較低,對不良水質有較大的耐受性,高密度養殖時,無互相殘殺現象,抗病力強。雖然生長比較緩慢,但耐飢能力較強,即使斷食數月也不易被餓死。烏龜人工飼養相對同容易,成活率高,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也是比較受人們歡迎的寵物。
巴西龜
巴西龜,生物學分類為龜鱉目、曲頸龜亞目、龜科(澤龜科),又名巴西紅耳龜、巴西彩龜、秀麗錦龜、麻將龜、七彩龜等。巴西龜是國內寵物市場、放生池塘、甚至野外最常見的龜類動物之一。市面上常見的巴西龜並非原產於巴西,而是巴西龜的亞種——生活在北美的密西西比紅耳龜。密西西比紅耳龜頭頂後部兩側2條紅色粗條紋是其最顯著外貌的特徵。正宗的南美巴西龜和北美紅耳龜兩者之間唯一的區別就是頭部兩側的紅斑,北美的紅耳龜有一對紅斑,南美的巴西龜沒有。這兩種龜同科同屬可以雜交出後代。紅耳龜已經取代原來的巴西龜,人們也就稱紅耳龜為巴西龜了。
巴西龜顏色鮮艷外形可愛,可能是世界上飼養最廣的一種爬行動物。巴西龜生命力強,繁殖能力高,適應性好,是世界公認的生態殺手,已經被世界環境保護組織列為100多個最具破壞性的物種,多個國家已將其列為危險性外來入侵物種!中國也已將其列入外來入侵物種,對中國自然環境的破壞難以估量。家養或捕捉到的巴西龜切勿放生。
大鱷龜和小鱷龜
生物學分類同屬於龜鱉目、曲頸龜亞目、鱷龜科,為原產於北美洲和中美洲的龜類。鱷龜科龜類長相酷似鱷魚,其頭部較粗大,不能完全縮入殼內,下齶呈鉤狀,外皮棕黃至黑色,背甲粗糙,腹甲小呈十字形,指、趾具蹼,尾巴尖而長。大鱷龜的背甲甲峰很明顯,而小鱷龜的甲峰則近乎平背,背甲看起來比較圓。大鱷龜和小鱷龜基本習性相似,均性情兇猛,咬合力巨大,相當於1004磅,能夠輕易咬斷人的手指,在野外碰見鱷龜要加以小心。
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鱷龜對淺水和深水都有較好的適應性,對水質環境要求不高。其中小鱷龜體壯多肉,生長速度快,經濟價值高,出肉率居龜類之首。小鱷龜在國內得以廣泛飼養。有為數不少的個體流落到野外。常有小鱷龜被捕獲後被老百姓甚至新聞媒體報導為珍禽異獸或千年神龜。小鱷龜也屬於生物入侵性物種。其性情兇猛,生存能力強,易傷人,家養或捕捉到的小鱷龜切勿放生。
希臘陸龜
該品種龜甲長約25cm。原產地為由非洲北部到歐洲南部。本種在飼養困難的陸龜中,飼養與取得均比較容易的入門品種。由於是完全陸棲的烏龜,除了飲水之外,籠內不須準備其他的水域,如果落入較深的水中,可能會溺死,因此須特別注意。菜葉、胡蘿蔔、地瓜、水果、等蔬菜、野草、九官鳥、陸龜的專用人工飼料等,都可作為食物。飼料中還應經常添加鈣劑。
金錢龜
金錢龜,學名三線閉殼龜,又名紅邊龜、紅肚龜、川字背龜、斷板龜等。是龜科,閉殼龜屬中珍貴的一種。
主要分布在我國廣東、廣西、福建、海南、香港、澳門等地,國外主要分布在越南。
金錢龜頭部呈金黃色或灰綠色,背甲呈棕紅的或棕黃色,有三條黑色縱紋,似“川”字,腹甲四周為黃色,四肢為橘紅色。另外由金錢龜為基龜培育而成的綠毛龜更為人們所喜愛。
棲息環境
觀賞龜一般生活在溪,河,湖,沼澤,水庫和山澗中,有時也上岸活動。在自然環境中,烏龜以蠕蟲、螺類、蝦及小魚等為食,也吃植物的莖葉。烏龜是一種變溫動物,到了冬天,或者是當氣溫長期處在一個較低情況下,烏龜就會進入冬眠,各種烏龜的種類不同,開始冬眠的溫度也不相同,不過通常都在10~16℃。這個時候烏龜會長期縮在殼中,幾乎不活動,同時它的呼吸次數減少,體溫降低,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的速度減慢,所消耗的營養物質也相對減少。這種狀態和睡眠相似,只不過是一次長達幾個月的深度睡眠,甚至會呈現出一種輕微的麻痹狀態。
此外,烏龜還具有如下特性:繁殖率低且生長較慢,一隻500克左右的烏龜經一年飼養僅增重100克左右。但烏龜的耐飢能力較強,即使斷食數月也不易被餓死,抗病力亦強,且成活率高。所以烏龜是較易人工飼養的爬行動物,也是比較受人們歡迎的寵物。
分布範圍
觀賞龜分布於世界大部分地海岸箱龜(Terrapenecarolinamajor)區,至少在2億年前即以同樣形式存在了。現存200~250種,多為水棲或半水棲,多數分布在熱帶或接近熱帶地區,也有許多見於溫帶地區。有些龜是陸棲,少數棲于海洋,其餘生活於淡水中。以鮮嫩植物或小動物為食,或以兩者為食。可長期忍受禁食。通常每年繁殖一次,雌性在陸地產卵,卵為白色、圓形或瘦長形,通常母龜用後腿挖洞,並將卵產於洞中。
中國國內除東北、西北各省(區)及西藏自治區未見報導外,其餘各地均有分布,但以長江中下游各省的產量較高。
國外分布於日本、朝鮮;烏龜分布範圍廣,適應性非常強。但由於環境污染,棲息地被破壞,人為的過量捕食等情況嚴重,在我國境內已經不多見,已處於瀕危狀態。
龜可為人類提供肉、蛋和龜甲。有些種則被當做寵物。在英國,通常稱非海龜類為陸龜(tortoise),在美國一些可食用的龜稱為水龜(terrapin)。全世界的現存種被分為兩個亞目。其中一種側頸龜亞目(Pleurodira),頸部彎向一側將頭縮入殼中,而另一種隱頸龜亞目(Cryptodira),頭和頸一同縮入殼中。側頸龜類現僅分布於南美洲、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澳大利亞、紐幾內亞和鄰近島嶼。相反地,隱頸龜類見於除澳大利亞外的所有大陸,包括現存龜種的約4/5。
隱頸龜亞目的最大科是水龜科(Emydidae),包括現存種的約1/3,地理分布範圍與全部亞目的範圍相當。多分布於美國東半部,多為水棲或半水棲。其次是龜科(Testudinidae),其種類約為水龜科的一半。寓言中遲鈍、緩慢的龜即屬於分布廣泛的陸龜種群,其中的大型種僅見於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gos)和其他海島(參閱陸龜〔tortoise〕)。隱頸龜類的其他科有泥龜科(Kinosternidae)、海龜科(Cheloniidae),見於全世界溫暖海水中;鱷龜科(Chelydridae),體型大,並具有攻擊性,常見於北美。
側頸龜亞目種類現僅分布於南半球大陸,包括現存龜種的20%左右。其中現存2科為蛇頸龜科(Chelidae),因其頭長和頸長而得名;側頸龜科(Pelomedusidae),該亞目的名稱即來源於此科。
繁殖方式
觀賞龜一般要到8齡以上性腺才成熟,10齡以上成熟良好。烏龜的交配時間開始於4月下旬,時間一般是下午至黃昏,在陸地上或水中進行交配。烏龜在陸地上產卵,產卵期是5~9月,產卵高峰期在7月~8月。產卵前,烏龜多在黃昏或黎明前爬至遠離岸邊較隱蔽和土壤較疏鬆的地方(土壤的含水量為5%~20%),以後肢交替挖土成穴(一般穴深10cm左右,口徑8~12cm),然後將卵產於穴中,產完卵再扒土覆蓋於卵上,並用腹甲將土壓平後才離去。烏龜沒有守穴護卵的習性;它的另一個生殖特點是,卵子的成熟不是同步的。所以雌龜每年產卵3~4次,每次一穴產卵5~7枚。人工繁殖觀賞龜時,在交配期之前,先挑選出性已成熟的烏龜,精心飼養,供應足夠的養料,尤其應多餵一些富含蛋白質的飼料,以利於烏龜產生優良的生殖細胞;其次,在烏龜的交配期,將性已成熟且體質健壯的雌雄烏龜按1:1的比例合併飼養,讓其自然交配。在烏龜的產卵期,要注意保持飼養池的安靜以及水池外空地上沙土的適宜濕度,以便於雌烏龜順利產卵。最後應隨時收集龜卵,進行人工孵化,以便獲得較高的繁殖率,提高經濟效益,減少損失。
生活習性
烏龜卵殼灰白色,呈橢圓形,長2.7~3.8cm、寬1.3~2cm。在自然條件下,經50~80天孵化,稚龜即破殼而出。但是龜卵的自然孵化易受溫度、光照等外界條件的影響和蛇、鼠及螞蟻等天敵的危害,使得孵化期長,孵化率和存活率都較低。為提高烏龜的孵化率,可以採用人工孵化的方法。具體做法如下:
觀賞龜所需要的營養主要是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和維生素五大營養元素。
1、蛋白質。蛋白質對龜的生長發育最為重要。龜直接從飼料中攝取蛋白質。一般認為,飼料中蛋白質含量高,飼料的營養價值就好,養殖對象生長就快。龜對飼料中蛋白質含量的要需求比較高,其生長階段不同,需要量也不一樣,一般要求飼料中的蛋白質含量在38%~42%。
2、脂肪。脂肪是烏龜生長發育不可缺少的成分之一。它主要是作為體脂貯存在體內或用於運動的能源。脂肪在烏龜體內氧化放出的熱能一般為糖類和蛋白質的2倍。實驗證明,烏龜配合飼料中的脂肪含量為3.5%~5.0%適宜,過高或過低,都將會影響飼料效率、培重率、增肉係數等。
3、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被機體吸收後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一是供熱量,二是組成肌體成分;三是節約體內蛋白質,用作飼料的粘合劑。烏龜的飼料中澱粉的適應量為23%~26%。
4、無機鹽類。無機鹽對烏龜的軀體有極重要的作用,除參與形成骨骼和血液外,對調節機體生理也具有直接或間接的作用,特別是對親龜的產卵繁殖有重要義意。在必需的無機鹽中,如下幾種是較易缺少的:鈣、磷、鈉、氯、鎂、鋅、銅、鈷等。鈣和磷在身體中占全部無機鹽的3/4,尤其親龜產蛋前後必須添加骨粉等“高效速生素添加劑”。
5、烏龜缺乏維生素時,生長發育減慢,代謝失常,易患各種疾病。維生素多數在體內不能合成,必須靠飼料供給。維生素和動物激素一樣,量不多但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飼料中必須添加複合維生素。
人工飼養烏龜有池養、缸養、木盆養和水庫池塘養等多種方式,各有利弊,可以因地制宜地自行選擇。對一般專業戶和小規模的養殖場,以建池養殖較好,因為此方式管理方便,經濟效益也較大。
養殖池的建造:幼龜池和繁殖池可參照金錢龜的幼龜池和繁殖池的規格和方法建造。成龜池的建造也和金錢龜的成龜池差不多,但面積可以更大些,以便養殖數量更多的烏龜。如果成龜池較大,還可以魚龜混養,在池中養一些草食性和濾食性的魚類,以提高養殖的綜合經濟效益。要注意烏龜亦有會打洞、易逃跑的特性,因此圍牆的牆基要深入地下50厘米左右。
烏龜食性較廣,稻穀、小麥、豌豆、小魚、蝦、昆蟲、蝸牛、瘦豬肉(少吃)等均吃,其中最喜歡吃的食物是小魚、精豬肉、玉米。人工飼養時,為滿足烏龜生長所需要的各種營養,避免因飼料單一而生長發育不良和產生厭食症,應採用多種飼料,如動物性飼料中的魚蝦、蝸牛、河蚌等和植物性飼料中的稻穀、小麥、玉米等。要想讓烏龜充分地消化這些飼料,在投餵飼料之前,須先將玉米、豌豆等壓碎,浸泡2小時左右,其他大塊食物也須先切碎,然後才投餵。還須注意的是,在烏龜生長的不同時期,應根據其生長特點投以含不同營養成分的飼料。
過冬期管理
1、自然:在越冬龜窩周圍加蓋塑膠薄膜、稻草等保暖材料,當天氣晴朗、氣溫升高時,可將薄膜揭開,讓龜曬曬太陽。如能用刺激性較小的藥物對龜窩進行消毒處理,可有效降低越冬龜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龜越冬前,要加大餌料的投餵量,增加高營養的餌料比重,讓龜體內儲存足夠的營養,以便安全越冬。在龜越冬期間,應儘量避免驚動。
2、溫室:越冬期龜不宜在溫室內越冬。但是商品龜宜在溫室中過冬。當氣溫低於23℃時,宜將室外的龜移入室內水池加溫繼續養殖,並保持水溫在25℃~30℃。加溫養殖期間,正常投喂,投餵方法與過冬前一致,因加溫池面積較小而養殖密度又大,因此要管理好水質。
具體管理措施
1、每兩天換水1/2,一則保持水溫,二則加注部分新水。
2、每周全部換水1次。排出全池水,清池,消毒後加注新水。
3、溫室內水池中1/3的水面放水浮蓮,既可淨化水質,又可作為龜的隱蔽場所。有條件的溫室,每天換氣1次。溫室養殖時,應做好各種記錄,以便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經過一個冬天的養殖,當室外水溫達15℃時,溫室內的溫度可逐漸降低,直至與外界溫度接近,轉入平常的養殖方式。
歷史文化
《山海經》記載有“旋龜”,“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可以為底。”書中還有吃龜的記載,《詩經》中也提到以龜為食物,《小雅·六月》曾提到:“飲御諸友,龜鱉膾鯉。候誰在矣?張仲孝友”《大雅·韓奕》也載有:“其餚為何?龜鱉鮮魚;其簌維何?維筍及蒲。”除玳瑁外,所有的龜鱉均可食用。《洛陽記》載:“各種禹時有神龜於洛水,負文列於背以授禹,文即治水文也。”《國語·周語》曰:“我姬氏出自天黿”。
《神農本草經》、《醫林纂要》、《名醫別錄》、《藥性論》、《臨證指南醫案》、《本草正宗》、《本草求真》等書對烏龜的藥用作了詳細的記述,《本草綱目》稱“龜、鹿皆靈而有壽。龜首常藏向腹,能通任脈,故取其甲以補心、補腎、補血,皆以養陰也”。清光緒年間,金石學家王懿榮偶然在中藥材上的“龍骨”片(龜甲)發現有古文字,即是後來的甲骨文。可能因為龜的行走速度緩慢,而且經常依賴它非常有效的防守,形象上是沒有出息的樣子。中文有時將“龜”挪作罵人詞。但也因為龜長壽,成為中國四靈之一,《禮記·禮運》云:“何謂四靈,麟鳳龍龜,謂之四靈”,宋代的《十三經註疏》載:“象物,有象在天……麟、鳳、龍、龜謂之四靈。”《述異記》載:“龜一千年生毛,壽五千歲謂之神龜,壽一萬年曰靈龜”。《抱朴子·論仙》載︰“謂生必死,而龜鶴長壽焉。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導引以增年。”《洛書》曰:“靈龜者黝文五色神靈之精也,能見存亡明于吉凶。”《洪範.五行》曰:“龜之言久也,千歲而靈此禽獸而知吉凶者也。”《淮南子》:“必問吉凶於龜者,以其歷久歲矣。”
此外,與龜相關的童話故事,最知名的除了龜兔賽跑外,還有日本的浦島太郎故事。在商業卡通方面,忍者龜也相當具有知名度。
觀賞龜之最
繁殖最快的龜:紅耳龜;
世界上最小的龜:果核泥龜;
世界上最大的龜:太平洋棱皮海龜;
走路最快的龜:非洲東南部的餅乾陸龜;
龜類品種最多的國家:中國;
最難養的龜:馬來食螺龜;
最容易飼養的龜:紅耳龜;
最兇猛的龜:蛇鱷龜和大鱷龜;
最溫順的龜:緬甸陸龜;
壽命最長的龜:加拉帕戈斯陸龜,能活200~300年;
壽命最短的龜:少數美國水龜包括西部錦龜、菱斑龜等,能活10~15年;
最耐冷的龜:分布於美國西北部和加拿大的西部錦龜;
最不耐冷的龜:側頸龜亞目的所有科屬無一例外地只分布在各大洲的赤道周圍,而且偏向南半球(氣候更熱),其中大多數在飼養溫度低於20℃就會有生命危險;
最耐旱的龜:埃及陸龜,一生中很少喝水;
最離不開水的淡水龜:豬鼻龜和中美洲河龜,離開水幾小時便有生命危險;
最原始的龜:常見的龜鱉類,從現代龜在保留祖先特徵方面,從原始到高等依次順序為:側頸龜科>蛇頸龜科>鱷龜科>動胸龜科>平胸龜科>泥龜科>龜科淡水龜亞科>陸龜科>龜科龜亞科>海龜科>兩爪鱉科>棱皮龜科>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