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王房

分別是楊震的第十三代孫楊恭仁、楊師道和十五代孫楊執柔,他們都是楊震長子楊牧的後代。因為在第十二代楊士雄時尹被隋封觀王,又因他卒後隋帝賜號德,故被稱為觀德王,其子孫便以觀王房稱。

觀王房楊恭仁:

觀德王楊士雄家中祖孫四代為唐朝輸送了三位宰相。

長子楊恭仁,本名楊綸,為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兩朝的宰相。據《唐會要》、《唐書》記述,楊恭仁在隋仁壽年間(公元601-604)任甘州(今甘肅張掖)刺史時,善於處理政事,輕賦薄稅,很得民心,使所管轄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頗有政聲。文帝楊堅曾對楊士雄說:"恭仁在州,甚有善政,非唯聯舉得人,亦是卿義方所致也。"隋場帝大業初年(公元605),楊恭仁轉任吏部侍郎。大業九年(公元613)楊素的兒子楊玄感起兵叛亂,隋煬帝派恭仁領兵征討。楊恭仁掃平叛亂,班師回朝時,帝把他召入內殿高興地說:"我聞破陵之陣,唯卿力戰,功最難比。雖知卿奉法清慎,卻不知勇決如此也。"就在這期間,隋大將軍宇文述、御史大夫裴蘊、黃門侍郎裴矩等人利用職權通過選士收受賄賂,使那些不學無術、專好奉迎巴結的人大量湧向朝廷,而把那些真正有才有德的人拒之門外。楊恭仁潔身自好,對宇文述等人的所作所為很不滿意,故此遭到這些貪官污吏們的排擠,被派去河南任河南道使,鎮壓隋未的農民起義。在一次作戰中,楊恭仁的隊伍被起義軍擊敗,便逃往江都。隋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將領宇文化及等殺了隋帝後,在魏縣稱帝,楊恭仁被召去為宇文化及守魏縣。公元619年,唐淮安王神通破宇文化及,楊恭仁被唐軍抓獲送到京師。唐高祖李淵對楊恭仁非常敬重,不僅沒有問罪殺頭,反而任命他為黃門侍郎,封觀國公。不久,又任命他為涼州(甘肅永昌以東地區)總管,至此,楊恭仁正式步人大唐朝廷。

楊恭仁主要事件:

由於楊恭仁對邊關的世態風俗比較熟悉,對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心理狀態了解得比較透徹,因此在擔任涼州總管時,得心應手。他制定的撫慰邊民的政策,轄區的百姓都心悅誠服,也都積極交納朝貢稅。由此,不長時間朝廷便為他加官晉級。在任期間,突厥族領利可漢率眾數萬侵犯州境,楊恭仁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虛張聲勢,多布疑兵,使領利望風而逃,以智勝敵。又有一次,瓜州(今江蘇省邢江縣南)刺史賀拔威擁兵作亂,朝廷擔心叛亂之地距京師的路程遙遠,鞭長莫及,無法征討。楊恭仁立即徵集精兵,日夜兼程,在叛軍還沒有任何防備的情況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接連攻取二城。而且楊恭仁還命令,對抓獲的俘虜一律釋放。叛軍得到寬大處理,感激楊恭仁的恩惠,於是便擁著叛軍的頭領賀拔威交械投降。由於楊恭仁屢建功績,被征拜吏部尚書,遷左衛大將軍、鼓旗將軍。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升任吏部尚書兼中書令。

成就: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於貞觀初年又拜楊恭仁為雍州牧,加左光祿大夫,行揚州大都督府長史。貞觀五年(公元631)遷洛州都督。唐太宗曾對楊恭仁說:"洛陽對大唐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派誰來鎮守和管理都事關重大,朕家子弟雖多,但恐怕都無法勝任這個職務,故特以委公也。"楊恭仁性格謙虛淡泊,待人處事必以禮度自居,對手下的人態度謙恭和睦相處,從不作違背常理的事,所以上下左右都很尊重他。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卒,贈開府儀同三司、潭州都督,陪葬昭陵。子楊思訓襲爵。

觀房王楊師道:

觀德王楊士雄的第七子楊師道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宰相。

史書記載,楊師道,字景獻,性情清高,才思敏捷。客居洛陽時,為隋末廢楊侗自立為帝的王世充所拘役。唐武德四年(公元621)王世充兵敗降唐,楊師道也隨之歸順唐高祖李淵,並被高祖任命為上儀大夫伴隨左右。唐武德五年(公元622),突厥犯唐,楊師道以靈州總管職與交州刺史權士通、弘州總管宇文欲在三觀山共同禦敵,獲大勝。武德七年(公元624)慶州都督楊文乾反叛朝廷,起兵造反。楊師道受命平叛,給楊文乾以致命的打擊,為李世民後來剿平叛軍打下了基礎。楊師道與高祖李淵女桂陽公主成婚,聯姻帝室,益見崇重,曾拜吏部侍郎,累轉太常卿,封安德郡公。唐太宗貞觀十年(公元636),代魏徵拜侍中,禮遇更隆。

楊師道主要事件:

史書記載,楊師道周密謹慎,寡語少言,朝中大小事務,從不向外泄露,親友常好奇向他打聽朝中之事,他都以別的事而岔開話題。他曾說;"我少時拜讀《漢史》,想西漢魯人孔光,歷成、哀、平三朝,因王莽專權,光謹默自守,一終日清淡,不及政事,故不為莽所忌,得以保持祿位。我敬慕他的追求與嚮往。"對朝中事務楊師道甚不熱衷,只喜歡退朝後在花園池畔,邀當時文化名流集會,吟詩作賦,潑墨書丹,其集會之盛當時莫比。楊師道既善吟誦又工草隸,酣賞之際,援筆直書。連唐太宗見了一他寫的詩斌文章也大加讚賞。

有一次,太宗賜宴請他說:"每聞公酒酣提筆,賦詩作文,胸有成竹,一揮而就。能否此時也為聯賦詩一首呢?"楊師道稍停片刻,便提筆揮灑,席間輒成,詩與書同為絕品,使滿座皆驚無不嘆服。

楊師道一生謹慎小心,但卻因諷諫異姓子趙節和太子李承乾通謀一事而受到貶官的處分。當初,高祖李淵女桂陽公主嫁趙景慈為妻,趙景慈因討堯君素戰死,改嫁楊師道。時太子承乾謀逆不道,事泄,師道與長孫無忌等將其關進牢獄。公主子趙節與李承乾通謀,楊師道揭露了他們的密謀,而太宗為了太子與外甥的性命,便將楊師道貶官。唐太宗曾對侍臣說楊師道性情行為都純樸善良,自己並沒有什麼大的罪過,就是有點怯儒糊塗,分不清輕重緩急,處理政務不得力。貶官時間不長,楊師道又從軍征討高麗,戰仗中表現一般,受到更多人的責毀,於是又被貶為工部尚書,轉任太常卿。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卒,謚日懿,贈吏部尚書、顯州都督,陪葬昭陵。

成就:

楊師道一生著述頗豐。有《文集》十卷傳世。著有詩一卷,其中《隴頭水》、《初秋夜座應詔》等二十多首載於《全唐詩》,《聽歌管賦》載於《全唐文》。

觀房王楊執柔:

觀王房的第三位宰相楊執柔,是觀德王楊士雄的重孫,在武則天當政時為宰相。

武則天的母親是楊士雄弟弟楊士達的女兒。武則天臨朝理政後曾對人說:"我要讓武家和外家的子侄在武氏王朝常有一人為宰相".於是在武則天長壽元年(公元692),楊執柔被授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職務)。對於這個職務,楊執柔曾上《為楊執柔讓同凰閣鴦台平章及表》以辭讓,但沒有獲準。同年,又改為地官尚書。時間不長他便去世。有子三人,第二子楊提為太原少尹,提子楊藻曾為吏部侍郎、同州刺史。

觀王房楊氏在楊士雄時,出仕隋室,出將人相,為後世莫定了顯貴的基礎。人唐後又人才濟濟,功業卓著,所以便成為大唐顯貴最早的楊姓人之一。因此,史官在《新唐書。楊恭仁》中說:"始,雄在隋,以同姓貴。恭仁兄弟名位尤盛,又以武后外家尊寵,凡尚主者三人,女為王妃者五人,贈皇后一人,三品以上者二十餘人"。從這些數字里,我們不難看出觀王房楊氏在大唐開國年間的顯赫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