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賢宗法師
賢宗,號宗雄,福建人。四歲入道,冠歲披緇。禪宗臨濟正脈第四十五世傳人,香海禪寺住持。
師自幼事佛,童真入道,勤奮好學,事佛以誠。1991年於莆田梅峰光孝寺受具足戒,承接禪宗臨濟正脈第四十五世傳人,曾就讀於福建佛學院和閩南佛學院,現為南京大學、交通大學在讀研究生。1996年冬受聘於普陀山佛學院,期間歷任辦公室主任、圖書館館長等職。2004年8月住持香海禪寺。2008年9月榮任嘉興市佛教協會會長。賢宗法師是中國佛商論壇發起人,是企業家的心靈導師和禪修引領者,亮程教育集團總裁導師。賢崇法師發心引領天下企業家走向寧靜的心靈家園,讓每一位企業家都有慈濟眾生、慧澤萬物的慈悲心靈,光明正大地立足於天地之間。
編輯推薦
打開心量,放下自我。活在當下,奉獻真愛。
未經覺察的人生不值得過!
本書通過賢宗法師的人生體驗,引領讀者走進“覺察”的心靈之旅:
第一步:守住自己的心,有意識地去選擇自己的生活;
第二步:從喧囂的生活中走進至靜的狀態中,觀照自我;
第三步:覺察自己的心,讓其像一棵樹一樣在生活中紮根。
內容推薦
《覺察:發現思維的盲點》是華語世界心靈成長暢銷書 “慈悲系列”之覺察篇。
《覺察:發現思維的盲點》是賢宗法師十年之作,華語世界第一部完整的“禪修六部曲”,都市修行人的必讀經典。
《覺察:發現思維的盲點》通過賢宗法師的人生體驗,引領讀者走進“覺察”的心靈之旅。讓你在繁華的塵世中頓悟,本書幫你找到本屬於你的寶藏。
目錄
第一章 你的靈魂跟得上腳步嗎? 003
守住自己的心 004
在心中形成一個洞穴 007
人為什麼活著 010
你的心跟上腳步了嗎?016
不淨觀:不在乎悲喜,不在乎升降 020
慈悲觀:給予快樂,拔除痛苦 024
因緣觀:緣聚則生,緣散則滅 027
念佛觀:拆掉內心的牆 031
數息觀:呼吸間的生命 034
第二章 找到生命真正的根骨 039
找到生命真正的根骨 040
生活是為了靈魂,生存是為了軀體 044
美人之死 050
每一個嬰兒都是哭著來到這個塵世的 055
把心聚合起來 059
跳出迷茫、黑暗和煩惱 063
生活要我們有意識地去選擇 066
向烏龜學呼吸之道 070
第三章 觀照自我:由喧囂走向至靜之道 075
修行即是覺察與實踐 076
修到證入初果 080
打破一切執念 083
由喧囂走向至靜 086
每個人都有一盞燈 090
修行的雅量 093
順天知命 098
一切都處在自然的狀態中 104
第四章 發現思維的盲點 111
跳出自我思維的囹圄 112
何必執著 116
讓“無常”沉降其心 119
讓心保持一種輕安 124
是時候安心了 128
鏡中窺人 132
此刻拿起,此刻放下 136
捕捉內在之美 140
第五章 打破便是覺者 147
覺察自己的心 148
一粒沙子的修行 156
選擇沒有對錯 163
內心安寧,才能冷靜地去思考 167
讓內心充滿喜悅 172
打破便是覺者 177
第六章 覺醒的活法 183
洞穴里的秘密 184
用心靈來對接,讓生命去創造 188
改變自己的心態 193
缺失的一角 198
天使和魔鬼 203
觀想 207
像樹一樣紮根 211
媒體評論
(代序言)
最早知道賢宗法師,是2008年在香海禪寺舉行的有一千多人參加的“亞布力佛商論壇”上。佛陀說過把佛法託付給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以期使這些擁有最強大政治資源和經濟資源的人群,能夠成為佛教發展的有力外護。不過當時國內理論界對佛商的界定還是相當模糊的,特別是在“宗教搭台,經濟唱戲”口號的誤導下,現實中成功的案例並不多。如何把佛教的思想運用到企業文化、心理建設中去,化世俗而不為世俗所化,賢宗法師在這方面的探索引起了我強烈的興趣。
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舉辦的“人文智慧課堂”學習的社會各界精英,為了繼續學習佛學,於2008年成立了“復旦大學禪學會”,請高僧大德和佛教學者來學校演講,也組織會員到各地佛教道場參訪。我們對賢宗法師的訪談《世情通達見禪心——香海禪寺住持賢宗法師專訪》,刊於《佛教觀察》總第五期(2009年7月)。賢宗法師在復旦大學的演講《禪與現代生活》,刊於《佛教觀察》總第九期(2010年4月)。
經過長時間醞釀、準備,復旦大學禪學會定於2009年3月21日到桐鄉遊學,由我講兩天《維摩經》,並參訪香海禪寺。當天我正在位於虹橋的上海乾部教育中心,為市委組織部舉辦的局級幹部傳統文化研習班講解《法華經》。當時約定,復旦大學禪學會下午4時在復旦大學校門口集體坐大巴出發,大約在5時,與我在虹橋附近的延安西路上會合。但那天下午講課不久,我在論及借佛斂財等問題時,可能情緒過分激動,血壓突然升高,課程沒法進行下去了。幸好在座的有楊浦區老年醫院院長和黨委書記,他們立即把我送到醫院去檢查。周院長堅決反對我繼續後面兩天的課程,已經在復旦大學校門口集合的數十名會員只得中止這次遊學。
待我血壓平穩後,禪學會於2014年4月17日繼續進行一個月前中止的遊學,但人數已經減少很多。作為大學教師,應當守住自己的學術本位,我的教育對象是校內學生和社會上的政商人士,即便帶隊到寺院參學,也只在寺院外的場所講學。在我看來,白衣到寺院中講佛經,是與孔門舞墨、班門弄斧一樣的蠢事。負責那次遊學行程的禪學會會員黃麗君也是賢宗法師的皈依弟子,她說賓館會議室兩天的場地費要六千元,而現在只有區區十幾個人,實在有點兒浪費。她轉告了賢宗法師的建議,說可以到香海禪寺去,同時為正在那裡舉辦的有幾十名企業家參加的禪修班講課。賢宗法師特彆強調:寺院中有專為居士講課的講堂,寺院本來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正是賢宗法師的這句話,使我放下原來的顧慮,到寺院並班教學,也避免了在賓館和寺院間的來回奔波。在這之後,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的好幾個類似的研修班都曾到香海禪寺舉辦參禪和教學活動。
六祖惠能大師以“如水常流通”來形容佛法的智慧通透無礙,賢宗法師給我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通達。作為佛教學者,我認為當今中國佛教正處在衝決圍牆困境的前夜,存在需要解決的六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妥善處理政教關係;第二,學術與信仰的劃界與合作;第三,繼承傳統與適應現代社會;第四,在家與出家和合的教團建設;第五,大眾佛教與精英佛教的三根普被;第六,佛教發展中契理與契機的統一。賢宗法師原來是佛學院的專職教師,研究的是高深的佛教義學。他曾經告訴我:在八年的教書過程中,與學生討論最多的就是未來的佛教該怎么走;在中國的政治、經濟環境中,如何以佛法思想幫助人們走向更加圓滿和快樂的人生。他在桐鄉這個空間中,以禪師“隨緣消舊業、任運著衣裳”的悲願和智慧,進行了艱難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實踐。
《六祖壇經》開宗明義地指出:“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是禪宗綱領性的表述。菩提自性是我們人人本具的佛性,但必須藉由善知識開啟。佛教存在於世間最根本的意義,即《法華經》所說:佛與諸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使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賢宗法師就是這樣一位善知識,他建立清淨莊嚴的道場,並輻射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建立現代化的佛教基金會和各種弘化形式,用佛教的核心價值智慧與慈悲接引社會各界,使佛教堂堂正正地進入主流社會。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王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