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讚譽
推薦序一 顧明遠
推薦序二 馬蔚華
譯者序 倪韻嵐
中文版序 彼得·聖吉
序言 丹尼爾·戈爾曼 彼得·聖吉
第1章為生命,重啟教育 ∥ 001
第2章聚焦於自我 ∥ 009
新的學習:社交與情緒學習的專注力訓練 ∥ 017
第3章理解他人 ∥ 029
同理心與學業成功 ∥ 031
培養孩子做出決策 ∥ 039
社交與情緒學習和科技的關係 ∥ 041
識別我們身處的系統 ∥ 046
第4章理解更大的世界:系統與系統思考 ∥ 051
動態複雜性 ∥ 057
社會複雜性 ∥ 065
系統思考者的習慣 ∥ 072
第5章社交與情緒學習和系統教育融合共創的可能 ∥ 079
附錄A顧明遠與彼得·聖吉跨界對話 ∥ 111
附錄B改變的魅力 ∥ 153
附錄C內心的覺醒 ∥ 159
注釋 ∥ 165
讚譽
在當今這樣一個快速變遷的時代背景下,年輕人如何追求夢想和拓展生命的廣度與深度?這本《三重專注力》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框架:通過對自我的認知、對他人的理解和對更大系統的關注這三重專注力,來獲得不斷向下紮根和向上成長的力量。我理解這三重專注力也是互相關聯的,如果我們把生命比作一片廣袤的沙漠,那么自身的努力和對自我的了解、學習,就好像在自己的沙漠裡打一眼深井,而當水源從井中源源不斷流出,我們就與他人和更大的世界產生了深刻的連線,這水源讓沙漠變成綠洲,既滋養了大地,惠及了周圍的人,又滋養了自身。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願每個人在黑暗中都能找到北極星。
——俞敏洪,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
隨著技術的加速進步,尤其是生物科技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未來似乎越來越不可預測。究竟是人類改變世界,還是人類被外界力量改變?我們的下一代安身立命的基礎是什麼?人類擁有的最本質的感知世界的能力是什麼?在這個萬物皆被重新定義的時代,這本帶著愛的書開啟了意義深遠的思考,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父母,以及企業管理者閱讀。
——彭蕾,螞蟻金服集團董事長,阿里巴巴創始人之一
推薦序一
顧明遠
當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煉》1998年中文版在中國發行時,我就認真拜讀了這本書,驚喜於他對學習型社會的精闢見解。彼得·聖吉是管理學大師,我是一名教育理論工作者。讀了該書以後,我感到原來管理學和教育學是那么相近。其實也不稀奇,管理學研究人才的管理,教育學研究人才成長的過程,兩者是相通的,尤其是在當今這個學習型社會。
我們兩個人生活在太平洋兩岸,從事不同領域的研究,似乎很難會相遇。但是天賜機緣,就在2012年,我們兩個人相遇了,是在北京海嘉國際學校組織的“跨文化教育研討會”上。彼得·聖吉在主持這次研討會時說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我們往往低估了兒童的能力。什麼問題交給兒童,他們總是會想出很多辦法。”這句話和我30年前說的“學生是教育的主體”“要相信學生”何其相似。這一下拉近了我們兩個人的距離。原來,彼得·聖吉一直關注兒童的教育,而且多次來中國,迷戀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北京師範大學聘請彼得·聖吉為名譽教授,並為此組織了一次我與他的對話。所謂對話,本來總是會有不同的意見,相互辯釋,互相交鋒。但是,我們兩個人對教育的看法非常一致,都強調要相信兒童自我教育的能力,要讓兒童在嘗試、失敗、再嘗試的過程中取得成功。
今天讀到彼得·聖吉和丹尼爾·戈爾曼的新書《三重專注力:如何提升網際網路一代最稀缺的能力》,他們提出“為生命,重啟教育”。教育要聚焦三個重點,即關注自己、理解他人、理解更大的世界。這在我的頭腦中產生了極大的共鳴。我在1997年提出人的能力結構應該是:人自我、人與社會、人對客觀世界三個維度。這與他們提出的三重專注力相一致。可見,現代教育觀念是相通的。
正如該書的序言中所說,當代青少年生活在一個網際網路時代,10年以前誰能預料到今天拿著一部手機可以走遍天下。因此我們也很難預料10年、20年以後的青少年將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中。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的本質不會變化,教育的本質“立德樹人”不會改變。人總歸是人,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總要與他人交往。因此,關注自己,養成自我認知、自我控制的能力;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價值觀,與他人和諧相處;理解更大的世界,維護生態環境,熱愛和平,永遠是人生存的基本能力,也就是未來教育要堅守的焦點。
面對當今世界的種種矛盾,人類應該自省反思,我們怎么教育下一代?把什麼理念教給下一代?教育是播撒仇恨而使人類走向毀滅,還是傳播友誼、和平共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5年11月發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中提出,要重新定義知識、學習和教育:教育應該以人文主義為基礎,尊重生命和人類尊嚴、權利平等、社會正義、文化多樣性、國際團結和為可持續的未來承擔共同責任。教育應該是“全球共同利益”,這就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本書再一次為我們提供了未來教育的新理念,教育要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承擔責任。本書中文版的出版,必將引起我國教育界的關注和思考。
2017年4月10日
推薦序二
馬蔚華
當得知我的朋友、管理學大師彼得·聖吉將聯袂心理學大師丹尼爾·戈爾曼推出中文版《三重專注力》一書時,我備感興奮和期待。
我與彼得·聖吉教授在公益教育這一領域相識相惜。我們都是實踐型學習的倡導者,致力於推動理論套用於實踐,即“知行合一”。近年來聖吉教授更是致力於推動系統型領導力對社會變革的作用,期望管理學智慧不只貢獻於商業,還能套用於更廣泛的公共領域,以建設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如同系統性思維對管理學的貢獻一樣,系統性思維也將對教育產生深遠影響。丹尼爾·戈爾曼教授作為心理學大師,在本書中凝聚了心理學思想精華,與聖吉教授聯手,希望通過系統思考教育的創新嘗試,幫助青少年提高專注力,聚焦如何培養人類的未來,以更好地應對“人類世代的困境”。
本書是寫給我們每一個人的,甚至是給未來的思想之書。
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招商銀行前行長
2017年6月6日
譯者序
倪韻嵐
多年以前,我是聖吉先生《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一書的忠實冬粉和堅定實踐者。有緣與他結識、共事之後,他昔日在我心目中的“西方管理學大師”的定位卻又模糊起來:我了解到,他追隨南懷瑾先生十餘年,刻苦(用英文)學習儒釋道經典;他在我國中組部的邀請下為中國的幹部隊伍提供創新領導力的培訓;他從組織學習進而研究可持續發展議題和全球系統問題;近年來,他更聚焦於教育的創新與變革。在跟隨他學習、工作的這些年中,我開始漸漸明了串起這些不同努力背後的一根主線:那就是對每個人、對人類、對地球的愛。
我們剛認識的時候,有一次,在北京胡同里的一家小餐館,我們一邊吃著涼拌花生一邊喝著燕京啤酒,我向他請教:“老師,您一直學習東方智慧,而且用英語學。我雖然是中國人,但是中國的經典我都讀不下去,往往翻上幾頁就淺嘗輒止了。”聖吉先生這樣回答我:“那是因為,你在骨子裡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是落後的、次等的。”那一刻,我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作為一個有著十餘年西方求學、工作經歷的人,我從不認為自己是崇洋媚外的。我甚至一直對西方的種種保持著客觀的批判。然而老師的話棒喝一般地為我照亮了一個盲點,那就是,在心裡很深的地方,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沒有信心,或者說,連深入了解的動力都不強。為什麼呢?因為在我成長的經歷中,我們的國家近代以來一直是落後的,我們幾代人都在焦灼中奮力追趕。這也是為什麼,我,如同千百萬其他中國人,要走出國門、要去西方,去學習所謂“先進”的東西。
“那您為什麼要學習呢?是因為興趣嗎?”
“不僅因為興趣,而且是因為我看到以美國主導的西方世界,在對自由,特別是個人自由追求的路上,已經越走越遠,而沒有考慮無止境的個人自由和由其產生的負面效應(比如消費主義),已然成為我們這個星球無法承擔的痛,我們是在透支孩子們的未來,來支持當下的生活方式。根植於中國傳統智慧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些更有系統觀的生命方式,對於我們整個人類和地球的未來都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我能看到中國對於整個世界所能起到的領導作用—不在於追趕、超越美國,而是為世界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
我想,正是這條“不一樣的路”的願景,深深召喚了我,讓我義無反顧地追隨著聖吉先生。所以當他決定致力於人的教育時,儘管我沒有任何教育相關的工作背景,但我仍然“稀里糊塗”“連滾帶爬”地開始協助他在中國做一些這樣的嘗試。
在這當中,特別感謝北京師範大學為我們的工作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台。比如,通過“2030學校系統變革項目”,我們得以運用三重專注力所涵蓋的各項學習工具,服務於由校長和老師共同組成的學習社群。我記得,在項目開啟當天的一個總結會上,我邀請大家都談談自己與教育的連線。就這樣,我們十來個人,每個人都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整個場域進入了一種妙不可言的狀態。這時,彼得老師分享道:“有一次,在非洲大地上,我突然意識到人類作為一個物種是那么的年輕,而人類社會呢?我們是走向滅亡,還是與星球和諧共處?我想,我們可不能失敗,因為幾十億人的生命和許許多多其他物種的存活,都將取決於人類的未來,而我不知道有什麼比教育更能幫助我們創造出一個美好的新世界。”
倪韻嵐
系統變革學院
2017年4月 深圳
中文版序
彼得·聖吉
今天,我們身處一場正在靜靜發生的全球教育變革之中。人們正在探尋適應未來世界需要的能力和教學方法,這一探尋甚至包含對未來學校願景的重新思考。正是這種求索,讓我們看到了眾多的教育創新:基於項目的學習(PBL)、社交與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L)、同理心與正念、社會能力(social competency)、設計思維、系統思考、創客學校以及翻轉課堂,等等。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在新技術的推動下,得以浸染於新理念、新工具和新實踐構成的教育創新中。這一切,無論對於老師、孩子,還是家長、社會,都是激動人心的。然而,其中也存在一定的碎片化和(方法之間的)過度競爭的風險,畢竟,不同的理念及其支持者往往會通過捕捉更多社會關注的方式來獲取成功。
丹尼爾和我最初合寫這本輕體量的小書,是希望能為當下這激奮且富有挑戰的時代與新理念的噴發注入更多的整體性原則。丹尼爾是社交與情緒學習運動的早期推動者,而我則在近30年中推動系統思考教育的開創性嘗試。我們認為,今天精彩紛呈的各種教育新理念需要一條整合性主線,而通過幾十年的研究、實踐和社群建設,我們相信,協同式地培養社交與情緒技能和系統思考素養可以成為這股整合的力量。我們合寫此書的目的在於闡述這一觀點,並提出通過三重專注力的學習訓練(專注於自我、專注於他人和專注於更大的系統)來整合上述技能素養。
近年來,我們與全球各地的教育創新實踐者合作共創,在實踐中進一步觀察如何整合社交與情緒學習和系統思考的學習。今天,世界各地的老師都更希望強調學生作為人的發展,而不是單純看重技術層面的能力和應試能力。讓教育轉向更深地理解自我、理解他人和理解我們身處的更大系統的理念,獲得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認同。他們反映,這樣的努力其實他們早就開始嘗試了,只是囿於沒有一個簡單的理論框架來支持。同時,教育創新者看到,改變今天的教育,絕不僅僅是開發新的課程體系和大綱,或新的教學方法與形式;要想可持續地創變,需要建立一種新的學校生態以及滋養新生態的學習型文化,這需要家長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以超越傳統的方式來參與學校生活。這也是本書的另外一個主旨。
另外,如今世界各地的人都在問這樣一個問題: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現在的學生所需要培養的思考、合作與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早已超出了工業化時代學校的傳統目標。正如我的一位麻省理工學院的同事所說:“我們需要幫助學生們去學習做那些機器做不了的事情。”今天的學校必須擁抱未來的挑戰。世界各地的學生,包括那些學霸型的學生,都越來越不滿足於這樣一種主流教育:訓練龐大機器上的一枚螺絲釘,而這機器本身已分崩離析。學生們十分明白:現今全球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巨大失衡將塑造他們的未來,他們想貢獻一己之力。比起以往任何一個時代,今天學校的成功,更在於成為一個能幫助年輕人創造更美好世界的地方。比如,享譽全球的IB教育體系旨在培養“關愛有加的全球公民”。
我們希望本書在中國的首次出版,能提供從中國視角來反思上述問題的機會。當前教育領域出現的涌動,對於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過去幾十年來,中國一直在學習西方的模式。中國是在這條路上走出太遠,還是仍有可能轉向不同方向?在全球教育範式轉變的大背景下,獨立於西方模式的中國模式(中國的傳統哲學、智慧和實踐)能做出哪些特別的貢獻?
儘管我與中國的教育工作者僅有短短几年的合作共事經歷,但我能感到他們對於深度教育轉變的迫切感。他們談及當前教育體系下學生巨大的壓力;他們意識到,正如西方的教育系統,今天的教育體系培養出了更多的未來消費者而不是未來公民;他們擔心過多地強調技術層面的知識與技能會忽視培養人的思考力、感知力和藝術表達力;他們擔憂過度的個人競爭會給社會和諧帶來負面影響。他們也接觸過很多創新理念,但有些發愁如何將這些編織到課堂和學校的實踐中。
我們希望這本小冊子可以鼓舞中國的教育創新者,並提供一些框架性的思考脈絡。通過與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上海市師資培訓中心等高校和政府機構的合作,我們的願望是建立一個一線實踐創新者的多元化網路。當然,我們最大的熱望在於促成教育深度創新的跨文化學習交流。有太多我們可以相互學習的地方。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虔誠學習者,我相信一個融合了東西方智慧的未來教育體系將給人類帶來新的希望。事實上,我們提煉的三重專注力與中華文明下的儒釋道傳統有著深刻的關聯。不同的專注力指明了人的成長所代表的不同面向:智識的、社會的、精神的。今天教育創變的一個重點,在於突破把人的發展狹隘定義為智力的開發這樣一種占據西方百餘年的文化傳統,也正是這樣的狹隘性導致我們面臨的教育體系擅長頭腦的教育,而忽略了心的教育。以我對儒釋道的淺薄學習,我認為這三大傳統均體現了獨特的整體哲學觀(wholistic philosophical view)。這種“整體性”也在三重專注力的精髓中有所映射:人類生存於由三層相互交織的系統性(systemness)而構成的網路中,這三層系統性包括:腦-身-心繫統,親朋好友和團隊所代表的最直接的社會系統,以及更為廣闊的生態、經濟和社會系統。
從某種意義來說,我們可以認為在中國傳統智慧和三重專注力的源頭,都有這樣一個根本的理念:深刻的互聯(inter-connectedness)。對今天功能性教育的一個重要批判是我們培養出了一大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而道德缺位則源於對自身之外的系統和自心存在的盲點。當三重專注力整合為一體的覺察時(awareness),對萬事萬物互聯的體認也就照亮了倫理道德的根源。這一點,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張載(1020—1077)優美地在《西銘》中寫道:
天為父,地為母,我雖渺小,也能在其中安得其所。宇宙中的元氣賦予我身體,天地間的規律我視為我的天性。所有人是我的兄弟姐妹,萬物是我的同伴。
丹尼爾和我為本書的中文版出版備感振奮,我們期待它能成為向未來前行的一小步:讓我們一起去塑造一種新的教育生態系統,在那裡,我們不會辜負孩子,也不辜負我們的未來。
彼得·聖吉
麻省理工學院
系統變革學院
2017年3月
序言
丹尼爾·戈爾曼
彼得·聖吉
今天,18歲以下的青少年幾乎無從想像沒有網際網路的世界;而在全球範圍內,大部分10歲以下的孩子隨時會拿起移動設備連入網路—與此同時,與他們身邊的人“失聯”。今天的孩子們在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裡長大,而這個世界將隨著科技的發展進一步迎來更劇烈的轉變,但這些轉變也將超越科技。今天的孩子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社會與生態挑戰,終有一天,他們這一代人需要去面對這些挑戰。
在這樣的人生旅程中,我們有什麼方法和工具可以給今天的孩子,助他們一臂之力?
在本書里,麻省理工學院的組織學習和系統思考專家、《第五項修煉》的作者、學習型組織之父彼得·聖吉,與《情商》的作者、社交與情緒學習(SEL)運動的發起者丹尼爾·戈爾曼,將共同探尋年輕人需要的內在方法,讓他們在新常態下茁壯成長,服務和貢獻於社會。今天的世界,萬事萬物和地球的互聯互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凸顯。本書將描述三項決定性的技能,來幫助我們穿行於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紛擾頻至、人與人的互動瀕危的世界裡。我們可以把這三項技能理解為三重專注力的整合,它們是:專注於內在、專注於他人,以及專注於外在系統(inner, other, and outer)。
丹尼爾·戈爾曼將探索三重專注力的第一個,專注於內在中心,也就是專注於我們自身(focusing on ourselves),我們的內在世界,去與我們最深的熱望和使命連線,理解我們產生各種感受的原因以及如何應對這些情感反應。內在中心是一把鑰匙,讓我們通向真正有意義的生活,令我們專注於當下的任務,忽略干擾,管理困擾我們的情緒。丹尼爾·戈爾曼也會帶領我們探究第二重專注力,也就是了解他人,或者說與他人同頻(tuning in to other people),這是一種能夠理解他人所處的現實,從他人的視角與其連線的能力。這樣的同理心使我們發展出關愛他人及與他人共事的能力,而這些都是有效人際關係的基石。
然後,彼得·聖吉將會解讀第三重專注力,即對外在的專注,也就是去理解更大的世界(understanding the larger world),理解系統如何互動,並創造出眾多相互依存的網路。這可以是家族或組織,甚至世界整體的互動。這樣一種理解需要系統思考的修煉,而不是“甲導致乙”“肯定有正確答案”的線性思維模式。近10年來,越來越多的商業組織都在逐步轉變它們看待和管理複雜性的方式,彼得積極倡導的“學習型組織”理念和實踐已深入助力商業組織的創變;而現在他致力於如何把基於系統思考的架構和工具帶入學校教育的創新中,讓更多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我們的世界。
本書分為幾個部分來檢視如何將上述三重專注力融入學習中。在本書的第2章和第3章,丹尼爾將展現如何通過教育培養孩子的內在和對他人的專注力。他會描述孩子們怎樣能夠提升自我覺察、自我管理、同理心和社交能力,以及這些技能如何讓學生在個人發展和學業兩方面獲益。他也會分享相關實踐的學校案例。
在第4章,彼得會檢視第三重專注力,理解外在世界,或者說系統理解力。這關乎學會動態分析“當我做了……會帶來怎樣的後果”的系統變化,以及如何運用箇中洞見來調整改善當前的系統。彼得會分享一些來自學校前沿的創新做法,讓我們了解這些學校如何從國小開始培養孩子的系統觀,這些實踐案例也展現出了孩子們先天的系統智慧型。
我們發現,這幾重專注力的技能相輔相成、自成一體。人之為人,我們總是需要去理解自我,同理他人,了解我們身處的更大的系統。在第5章,丹尼爾和彼得將共同反思、書寫、分析社交與情緒學習和系統教育(systems education)所產生的協同效應。雖然目前這兩個領域的專家學者都獨立進行相關研究和探索,但如果我們能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應對長久以來讓許多教育創變實踐者深感無力的問題,也許我們可以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果。重視這三種技能的共同培育,能讓孩子們茁壯成長。更為可貴的是,這種成長不僅能讓他們有更全面的準備去迎接未來,而且還能讓他們從當下開始受益。
促使我們共同書寫本書的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在過去20年中,這兩個獨立的領域都取得了長足進步,有諸多的工具、教學策略和資源,歷經時間的檢驗,可以幫助學校更好地教育孩子。我們共同的熱情在於讓這些理念、工具和方法能夠在更大的規模中讓更多的孩子受益。當我們參觀那些創新課堂的時候,我們也有一種心痛,那就是知道還有很多孩子沒有機會參與這種新的教育。這些創新項目對於學生、老師、家長和家庭來說都有巨大的價值。為什麼不能讓更多的人受惠呢?當越來越多的家長、教育工作者和學生把社交與情緒學習和系統思考帶入學校的時候,我們就會看到更多的孩子以幸福、平靜和成熟的態度在他們自己的人生中走向成功,並服務和貢獻於社會。
作者簡介
丹尼爾·戈爾曼
曾任教於哈佛大學,專研行為與頭腦科學,撰寫的作品多次獲獎,現為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AAS)研究員,曾四度榮獲美國心理協會(APA)最高榮譽獎項,20世紀80年代即獲得心理學終身成就獎,並曾兩次獲得普利茲獎提名。此外還曾任職《紐約時報》12年,負責大腦與行為科學方面的報導;他的文章散見全球各主流媒體。撰寫的作品多次獲獎,其中包括美國心理學協會授予的終身成就獎。著有暢銷書《情商》。
彼得·聖吉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斯隆管理學院資深教授,國際組織學習協會(SoL)創始人、主席,在史丹福大學獲航空及太空工程學士學位,在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獲得社會系統模型塑造碩士學位、管理學博士學位,師從系統動力學奠基人佛睿斯特教授,研究系統動力學整體動態搭配的管理理念。
獲得博士學位後,他一直致力於發展出一種人類夢寐以求的組織藍圖,後來提出了影響世界的"學習型組織"理論。著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第五項修煉:實踐篇》《第五項修煉:寓言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