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覓子鄉轄區內東有石川河,西有趙氏河、青崗嶺,屬塬地平梁相間地貌,年降雨約513毫米,春季風多雨少,夏季多半為伏旱、風災、冰雹等自然災害頻繁。 覓子鄉屬農業鄉,九十年代初期發展果業,現蘋果建園面積約4000畝,柿子建園面積3000畝。工業基礎薄弱。鄉內有初級中學一所,國小7所。
名優特產
覓子鄉園林村早在六十年代初,因大規模栽植果園而命名為園林村。至今已有三十餘年歷史,廣大果農依靠高科技發展果業,獲得巨大經濟效益,從而發家致富。為適應市場經濟,該村積極從外地引進優良品種,並聘請果業專家進行指導,組建了富平縣最大的名、優、特苗木基地,願為廣大果農提供以下名、優、特苗木。
梨中之王——紅珊梨 該品種2000年由東北遼寧引進,經三年生長觀察,現已掛果,其表現良好,果實長圓型,9月下旬成熟,單果重250克左右,果面粉紅色,果形正。果肉白色,肉質鬆脆,汁多味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7%,品質上稱,果面光潔,耐貯不退色,常溫下可放至5月份。
紅珊梨的栽培成功,填補了我省紅皮梨的空白,該品種抗寒抗病力極強,發展前景極其廣闊,經濟效益顯著。
梨搭配品種有:黃金梨、七月酥、紅香酥等。
桃中之王——楊屯大桃 楊屯大桃適應性強,生長快,成形早,結果早,兩年即見果,三四年進入豐產期,豐產性特好,畝產萬斤以上。果個特大,平均單果重400克以上,最大900餘克。個頭整齊,色澤艷麗。果皮底粉色,大部分紅色,上下一致,著色面均在70%以上,果面茸毛短少,外形美觀,果肉硬脆,果底平,核小離核,果味醇美,短期貯藏後味更佳。晚熟、耐貯運,貨架期長,可彩期8月上旬至9月初,果實常溫下可藏放15—20天,正值雙節市場空缺,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楊屯大桃以無以倫比的特大果形,艷麗的色澤,優良的品質,較強的適應性,突出的晚熟和時機,特殊的豐產性,在市場獨占鰲頭,銷價屢漲不跌,供不應求。
蘋果 品種有:早紅嘎啦、麗嘎、南方脆、嘎富、GS58、美國八號、粉紅女士等;
桃 品種有:楊屯大桃、秋月紅、綠化14、阿布白等;
柿子 品種有:富平尖柿(馳名中外的莊裡合兒餅);
李子 品種有:龍園秋紅(水晶李)、澳利14、黑寶石;
杏 品種有:太平肉、金太陽、秦王;
花椒 品種有:大紅袍、槭椒。
民俗文化
“撲蛾”流傳於富平縣覓子鄉一帶。“蛾”為當地方言,意指白色蝴蝶,因而“撲蛾”即“撲蝴蝶”。
撲蛾具有抒情優美的特色。表演時,放蛾者扮穿大襟道袍的老漢,頭扎白巾(結系在前),束黃布腰帶、白色長褲、黑布鞋,雙手指逢中各夾著十數根竹篾(兩手共約七十根),每根竹篾頂端各扎一個用白麻紙製作的小飛蛾,大小約0.5厘米,雙手不停的抖動。撲蛾姑娘為女青年,頭梳雙髻,身穿中式大襟彩服,系黑色短圍腰,披彩紅色斗篷。另有一小頑童,頭扎踺子發、穿白色中式對襟彩服、扎紅綢腰帶,外套黑馬夾,臉畫白豆腐塊。在打擊樂聲中,放蛾者隨著節奏變化不停地用手腕輕輕的抖動竹篾,使白蛾上下顫動飛舞。時而雙手左右平伸,時而交叉於胸前,一會兒向下,一會兒向上,一會兒集中,一會兒分開,猶如一群白蛾在花叢中上下飛舞。撲蛾姑娘與頑童手持彩扇追攆撲捉白蛾,表現出一派春意盎然、陽光明媚的景象。
三位演員的表演要求配合默契,動作和諧,情緒歡樂。放蛾者突出手中竹篾的連續抖動,以達到引逗作用。撲蛾姑娘與頑童在不停追撲過程中要具有天真活潑,嬉戲逗鬧的詼諧情趣。頑童要有種憨厚純樸的性格,姑娘要突出聰慧美麗的形象。晚間表演時,由於觀眾看不清竹篾,只見無數白色小蛾在空中上下翻飛,讓人們感到更為真實和優美。
撲蛾用打擊樂伴奏,樂器配置有大鼓(領奏),大鑼、大鐃、京鑔、有時有手鑼等配合。節奏歡快、情緒活潑。並根據舞蹈情緒有輕、重、緩、急變化,以烘托整個舞蹈表演的意境和氣氛。
撲蛾流傳已久,是當地民眾喜愛的一種民間社火節目,相傳最早源於唐代盛行的“二月蝴蝶會”。傳說當年唐明皇每逢農曆二月春光明媚,百花盛開,群蝶蹁躚起舞之時,便偕嬪妃宮娥來到富平行宮郊野賞花撲蝶,觀賞大好春光。以後便形成了蝴蝶會習俗。另一傳說,古時關中有遊春踏青的習慣。每逢春暖花開,草綠花艷之時,少男少女踏青遨遊,追逐嬉耍,春心萌動,互傾愛慕之情。撲蛾就再現了這種古樸的鄉俗活動。建國後,撲蛾曾多次參加省、地、縣民間藝術會演,受到了獎勵。至今,仍是當地每年春節鬧社火時頗受民眾喜愛和歡迎的民間舞蹈之一。
2011年初,覓子鄉因撤鄉並鎮併入莊裡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