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官渡

縣城西門下渡口,舊時稱西門官渡,為縣內第一關津。又因其坐落在縣城西門下的譚家碼頭,所以又叫“譚家碼頭”。同治版《攸縣誌》載,“第一關津官渡,在西城外,額設船二隻,渡夫六名。每季給工食銀二兩五錢五分零。船久朽壞。雍正五年(1727),知縣陳文言捐修。乾隆十一年(1746),知縣馮運棟捐俸重修。”古代攸縣尚有第二關津義渡,“在西城外,康熙五十八年(1719),生員陳容廣、易為標、單泰卿、魏裔、陳拱北等聚邑人兩次捐銀總計四百九十八兩,購置鱺公塘、斑竹鋪田五十九畝,租九十擔,並接譚家基建造碼頭及對河石亭石磴。……每年租谷給兩舟篙工衣食,餘存修整船隻。”縣誌另有西關義渡的記載:嘉慶十一年(1806),職貢監生員余鴻、胡祖定、文世坊、陳大雅等二十餘人,因第一關津達茶陵、安仁等處,公議醵金三百零,增置金蘭義渡一隻,重修對河義渡亭,接買衡邑作字三十一區地名塘底隴,苗田三十八畝零,額租三十八府擔零。每年除給渡子工食外,餘存為修補之費。”縣誌對於上述三處攸城渡口的記載表明,古時洣水兩岸人來客往,依靠的是渡船。渡船分為兩種:一種是官渡,即由官府負責購置船隻,修建津渡碼頭和支付船工的工資;另一種是義渡,就是縣邑士民捐錢建造碼頭,購置渡船和僱請船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