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鋪村[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西鋪村]

王村鎮西鋪村位於王村東南約1.4公里處。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屬長山縣正西鄉。

西鋪村文化底蘊深厚,畢氏家族文化源遠流長,明末曾出過一門二尚書。清代康熙年間,著名文學巨匠蒲松齡應邀來畢家設館授徒, 歷經30餘年。蒲松齡一面教書,一面博覽畢府內萬卷藏書,在萬卷樓旁一座名為聊齋的磚瓦房內完成了膾炙人口的《聊齋志異》、全部俚曲及其他雜著。

村中的蒲松齡紀念館分館(蒲松齡書館)是明末戶部尚書畢自嚴家 宅的一部分,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畢氏故居原以獅子大門、儀門、過廳、對廳、五層家眷樓、石隱園為中軸線,附帶東、西跨院的明清古建築群,建有綽然堂、振衣閣、萬卷樓等,占地45畝,後由畢自嚴的兒子畢際有縮建為25畝。分館位於畢宅東跨院,約佔畢府總面積的十分之一。

石隱園位於泌水之畔,系畢自嚴所建。園內有引泌水修成的人工湖,假山傍水,怪石林立,亭台碑廊錯落有致,布局嚴謹,具有江南園林特色。萬紡山小有崢嶸,擁有各具特色的玄象、靈壁、魁星、月窟、菡萏、鳳翔、垂雲、太僕、秋鷹、峨豸等石景,號稱“十友”,石隱園也因此而得名。石隱園內建有遠山亭、遲月亭、霞綺軒、同春堂、碑廊等景觀,引人入勝。園內有兩株古銀杏樹,傳為明代所植。霞綺軒是石隱園中的重要建築,原為畢氏家祠,當年蒲松齡曾在這裡避暑寫作。

萬卷樓是畢府東跨院最後邊一幢主體建築,高三層,四開間,兩進深,四周迴廊,面積800平方米,始建於明末。抱柱上原有“萬卷藏書宜子弟,十年樹木起風雲”楹聯。萬卷樓內原有藏書近五萬冊,種類繁多,是當年著名的私家藏書樓,明清時為中國八大藏書樓之一,與寧波“天一閣”齊名。後因戰亂等原因將藏書移于振衣閣,萬卷樓闢為他用,1964年原樓被毀,2000年在原址重建萬卷樓。

振衣閣是一幢磚木結構的雙層樓閣建築,面積180平方米,建於明崇禎八年(1635年)。原在畢氏後花園“石隱園”中,後由畢際有挪於“廳事,左貯先振衣閣與蝴蝶松少保遺書”。當時正值畢自嚴遭誣陷免官一年後又被朝廷重新起用時,振衣閣便寄寓了拂拭衣衫不使塵垢污身、冤獄得洗後心情舒暢之意。原匾額有“崇禎乙亥荷月上浣練坡佐書”字樣,“文革”中被毀。振衣閣分上、下兩層。一層牆壁上原掛有一幅蒲松齡親筆書寫的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現在懸一幅國畫《會晤圖》,描繪蒲松齡與享譽大江南北的文壇領袖王士禛會面時的場景。

從振衣閣樓上憑欄俯視,有一株醒目的“蝴蝶松”。它是中國北方少見的日本五針松,明末由江南移來畢府前已經整成蝴蝶型,整株猶如巨蝶展須振翅。當年蒲松齡在閒暇時常來觀賞奇景,寄託情思。此松於1964年開過花,花小而密,直到1970年代後期還枝青葉綠,但因後 來管理不善死亡,今僅存枝幹。

綽然堂原建於明崇禎七年(1634年),是畢自嚴晚年為子孫設立的家庭學館。也是蒲松齡教書、讀書、著書和冬日休息的地方。後於清光緒年間傾圯,1984年在原址重建。“綽然堂”取意《孟子.公孫丑下》:“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乎哉?”。綽然堂青磚灰瓦、斗拱飛檐。原有渾然天成的隸書匾額,落款是“崇禎甲戌白陽老人題”,是畢自嚴明崇禎七年(1634年)所書。史料記載,蒲松齡當年教的是畢際有的8個孫子。蒲松齡在此編寫了《國小節要》《宋七律詩選》《日用俗字》等許多啟蒙教材和通俗讀物。

畢自嚴紀念館原是畢自嚴所建的畢氏先祠,建於明崇禎八年(1635年),其孫畢盛鉅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把畢自嚴的畫像、聖旨、遺物藏於此處。2003年對畢氏家祠進行搶救性保護,改建為“畢自嚴紀念館”。

畢氏家族在明朝末年富甲一方,科舉連第,總計得到了萬曆、天啟、崇禎三代皇帝的封、贈、褒獎的聖旨33道之多。畢家把這些聖旨視為傳家寶,密藏在石隱園振衣閣中。後因後裔分家,聖旨也分藏於各家。“文革”時,大多被當作四舊查抄燒毀,有4道聖旨僥倖保存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