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蘭銀經濟區

●西北向經濟輻射互動帶:由蘭州、西寧沿鐵路、高速鐵路、公路、高速公路向西北直通新疆,與新疆自治區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南向經濟輻射互動帶:沿鐵路、高速鐵路、公路、高速公路向南連線成渝經濟區,與成渝經濟區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西南向經濟輻射互動帶:沿鐵路、公路、高速公路向西南到達拉薩市,可實現蘭西銀經濟區與西藏自治區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基本概念】
西蘭銀經濟區,又稱為“蘭西銀經濟區”,是指以蘭州市為中心,主要包括蘭州市、定西市、天水市、平涼市、慶陽市、隴南市、白銀市、武威市、金昌市、張掖市、嘉峪關市、酒泉市、銀川市、吳忠市、中衛市、固原市、吳忠市、中衛市、石嘴山市、西寧市、海北州、海西州、玉樹州、海南州、果洛州、黃南州、海北州等27地州市的經濟地帶,也成為西蘭銀經濟帶、蘭西銀經濟區。區域內自然資源豐富,水資源、礦產資源、有色金屬、天然氣、石油、草原資源均位居全國前列;經濟區科技實力雄厚,有較大的熟練產業工人群體,勞動力資源豐富;同時,農業條件較好,是我國糧食、畜牧品、中藥材等的重要生產基地,工業和交通也有了相當基礎。
西蘭銀經濟區的概念由蘭州學者賀應欽於2005年率先提出,其內涵由甘肅農業大學教授賀有利發展豐富;2010年甘肅省工商聯和甘肅農業大學《蘭州-西寧-銀川經濟區》課題組發布了《蘭州-西寧-銀川經濟區研究報告》,完整的論述了經濟區的發展戰略。
【發展框架】
三圈:蘭白都市經濟圈、西寧都市經濟圈、銀川都市經濟圈。一軸:從青海東部的西寧經甘肅中部的蘭州到寧夏北部的銀川,即黃河、湟水兩岸經濟帶,與鐵路蘭青線、包蘭線(西寧-蘭州-銀川)、
西寧-蘭州-銀川高速公路、國道109線(西寧-蘭州-銀川)、蘭新鐵路第二雙線基本並列,“一軸”將成為開發區的軸線。五輻射:五輻射是五條經濟輻射互動帶,分別至關中-天水經濟區、成渝經濟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自治區、西藏自治區的五條經濟輻射集聚的相互促
進共同發展帶。五互動:五互動是通過五條經濟輻射互動帶,分別與關中-天水經濟區、成渝經濟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自治區、西藏自治區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東南向經濟輻射互動帶:由蘭州及銀川沿鐵路、高速鐵路、公路、高速公路向東南直通西安,與關中-天水經濟區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經濟輻射
的主要地區是甘肅的定西市、天水市、平涼市、慶陽市、隴南市和寧夏的吳忠市、中衛市、固原市。
●西北向經濟輻射互動帶:由蘭州、西寧沿鐵路、高速鐵路、公路、高速公路向西北直通新疆,與新疆自治區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條經濟輻射帶
覆蓋整個河西走廊,經濟輻射的主要地區是甘肅的武威市、金昌市、張掖市、嘉峪關市、酒泉市和青海的海北州。
●南向經濟輻射互動帶:沿鐵路、高速鐵路、公路、高速公路向南連線成渝經濟區,與成渝經濟區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經濟輻射的主要地區是甘肅
的臨夏州、甘南州、隴南市和青海的黃南州、果洛州。
●東北向經濟輻射互動帶:沿鐵路、高速鐵路、公路、高速公路向東北經包頭,到達呼和浩特市,可實現蘭西銀經濟區與內蒙古自治區的相互促進
共同發展。經濟輻射的主要地區是甘肅的白銀市和寧夏的吳忠市、中衛市、石嘴山市。
●西南向經濟輻射互動帶:沿鐵路、公路、高速公路向西南到達拉薩市,可實現蘭西銀經濟區與西藏自治區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經濟輻射的主
要地區是青海的海北州、海西州、玉樹州、海南州、果洛州、黃南州。
【重大意義】
建設以蘭州為中心,西寧、銀川為兩極,沿鐵路幹線、公路幹線為軸心的城市經濟區,形成區域間相互促進、優勢互補的互動機制,將極大地改善該區域產業配套環境,增強甘寧青三省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一、構建黃河上游城市經濟區是打造區域經濟成長帶頭地區的需要
依託中心城市,構建區域經濟高地,實施重點突破戰略,帶動區域開發,既是地區發展的國際經驗,也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改革開放以來快速發展的成功實踐。由於西北地區的空間經濟結構為典型的二元性特徵,即少數發達的中心城市和大面積的落後地區,因此西北地區的開發只能選擇非均衡的發展模式,由點到面,依託現有的中心城市和交通主幹線,逐步拓展開發空間,以局部的快速發展帶動整體的全面振興。西寧、蘭州、銀川等城市是西北的經濟高地,又是以亞歐大陸橋為依託的西隴海蘭新經濟區的一部分。白銀、中衛、吳忠、青銅峽、靈武等城市鑲嵌在黃河沿岸,把西寧經濟區、蘭州區、銀川經濟區連線起來,以此造就西北經濟成長的帶頭地區,具有現實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一是蘭州在我國經濟建設大局中處於承東啟西、連線南北的地理中心,是我國交通大動脈的重要控制點,是亞歐大陸橋的重要連線點。隨著青藏鐵路的開通、新絲綢之路的復興以及蘭青鐵路二線、蘭渝鐵路的建設,使西蘭銀黃河上游城市經濟區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十一五”期間啟動建設西蘭銀黃河上游城市經濟區,將對均衡國家經濟戰略布局、統籌區域發展,以及發展民族經濟穩定邊疆,維護國家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共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是建國以來國家在蘭州、西寧、銀川三城市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建設了以資源開發與初級產品加工業、基礎民用工業、軍事工業和重加工業為主題的龐大的工業生產基礎,擁有較強的科技研發優勢和生產重大裝備及基礎件的優勢,這些工業生產能力是我國裝備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新型工業化戰略中進行進口替代和產業升級以及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是西寧、蘭州、銀川三省會城市的工業和科技教育已有一定的基礎優勢,現有的大中型企業在生產重大設備和成套設備、投資類資本產品、出口創匯和替代進口的高新技術產品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並在有色金屬冶煉加工、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氣化工、旅遊、能源等方面具有產業資源優勢。
二、構建黃河上游城市經濟區是實現地區經濟起飛的需要
對一個省(區)來說,在西部大開發中不可能平均使用力量,都需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圍繞經濟起飛和發展條件的大中城市進行開發,利用有限的人力、財力、物力讓有條件的地方率先發展起來,有利於加快增大全地區的經濟總量,使後進地區獲得有力的經濟支撐;有利於形成經濟勢差和經濟勢能,帶動後進地區發展;有利於讓封鎖和沉澱的生產要素流動起來,流向發展條件較好和回報率較高的地區,使要素在流動中生財。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工業化進程日益加快,城市化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跨行政區域的城市發展模式已成為市場配置資源的重要選擇。由於缺乏如廣州、上海這樣的核心增長極和輻射源,沒有形成中心城市帶動整體發展的戰略格局,使得諸侯經濟、分散經濟、單一經濟成為甘寧青三省區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不僅影響到區域工業化的提升,而且加大了發展成本,削弱了發展後勁。所以打破經濟壁壘,提高對內開放程度,整合區域經濟資源,構建無邊界的黃河上游城市經濟區,擴大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作用和範圍,扭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觀念束縛,增強城市在區域經濟中的輻射性和吸引範圍的完整性,將會達到“雙贏”乃至“多贏”的效果。
三、構建黃河上游城市經濟區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需要
西北地區是我國生態環境最薄弱的地區,大部分地區森林覆蓋率很低。其中青海森林覆蓋率只有0.35%,寧夏為1.54%牞甘肅為4.43%。由於生態環境脆弱,植被覆蓋率低,加上人為的過度開荒和荒漠化。西寧、蘭州、銀川處於黃河上游,在沿黃河垂直距離100公里-200公里的範圍內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荒漠化嚴重。重點加快這一地區的人口向城市轉移,減輕黃河上游的生態壓力,促進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逐步在西北地區建成一條綠色生態屏障與內蒙古的生態整治工程相結合,從整體上構建我國北方的生態屏障,為全國的生態安全做出貢獻,是今後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