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米林農場

米林農場系西藏林芝地區重點國有農墾企業,創建於1960年,現為福建省龍巖市對口援助單位。農場位於雅魯藏布江與尼洋河交匯處,平均海拔2860米,年均氣溫8.5℃,年均降雨量780ml。

基本信息

農場簡介

全場土地分布於米林、林芝兩縣,總面積9800畝,其中耕地面積5600畝、果園面積3640畝、牧地面積560畝。近年來,米林農場機關根據自身實際精簡機構,在設有黨委、管委會的基礎上,現有辦公室(黨政辦公室合併一處)、財務科、農業科、工青婦辦公室、保衛科、電視台等機構;下設5個生產管區、6個黨支部、2個退休點。現有職工109人(4名幹部)、退休職工284人。米林農場下轄大峽谷釀酒有限責任公司、林芝嘎瑪養殖有限責任公司和西藏林芝風情大酒店三家二級企業,現今主要以種植蘋果、葡萄等高原水果為主,目前已發展成為西藏最大的水果產業基地、苗木繁育基地和無公害禽蛋、肉雞生產供應基地。2009年1月,米林農場“嘎瑪及圖形”商標榮獲西藏自治區著名商標稱號。同時連續三年被評為林芝地區農牧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和招商引資先進單位。2012年4月,被西藏自治區政府認定為自治區農業產業化生產經營龍頭企業。

歷史沿革

建場前期

西藏的農墾事業自1952年創建第一個軍墾農場以來,已有56年的歷史。1951年進藏部隊剛到拉薩、日喀則江孜等地,由於道路不通,主副食供應相當困難,有時連稀飯都吃不飽,廣大幹部職工在藏工作十分艱苦。許多愛國人士和農牧民民眾都十分心疼,把青稞等食品送到部隊。而當時西藏上層的親帝分子,一面幸災樂禍,一面對我軍實行嚴密的糧食封鎖,試圖趕走人民解放軍。因此,在這種艱難時刻,西藏軍區黨委遵照《中共中央關於西藏工作的指示》中“進軍西藏,不吃地方”,“一面生產,一面建設”的精神,於1951年召開了軍區第一次黨代會,會議著重研究和部署了開荒生產的問題。經過將士們的艱苦創業,於1952年8月1日在拉薩建成了第一個軍墾農場——八一農場。

1959年,西藏在平叛的基礎上進行了民主改革,徹底埋葬了殘酷的農奴制度,使西藏同胞同全國其它各民族共同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1960年4月8日,成立了西藏農墾的最早機構——軍區生產部。他的建立揭開了西藏軍墾史嶄新的一頁,標誌著西藏軍墾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平叛結束後,部隊官兵回響黨中央提出的“開發邊疆,建設西藏”的號召,一路人馬投入到開荒生產建設農場等事業中來,在林芝地區雅魯藏布江畔成立了今天米林農場的前身——西藏建設師米林四團(中國人民解放軍404部隊四團)。

建場初期

1960年進藏的十八軍解放西藏後,組成米林四團,利用簡單的工具開墾荒地。南面從米林縣魯夏到米林縣裡龍鄉100餘公里,北面從林芝縣嘎瑪村到米林縣扎繞鄉80餘公里,共開墾耕地約12000畝。當時的團部設在米林縣雪卡村,共有九個連隊和一個園藝隊,1971年為方便運輸與耕耙播種,成了機運連,每個連隊平均有100多人,最大的連隊(七連)有560多人。管理體制為部隊式管理,設有團長,政委、連長、指導員、排長、班長等。

為了進一步發展副業滿足軍民生活需要,1963年成立了打魚隊;為豐富軍民的文化生活,成立了電影隊;為推廣新品種,提高單產,成立了試驗站;為解決看病難,成立了衛生隊。農場在計畫經濟體制下,有了一定的發展。

整治時期

到1967年,西藏的農墾已出具規模,產業結構漸趨合理,基礎設施相繼配套,開始從大規模的墾荒種地,轉向內部整治管理。

1968年至1970年,文化大革命這場史無前例的浩劫使農墾事業蒙受了嚴重的損失。各級組織癱瘓,職工思想混亂,部分農場的土地被遺棄,果林遭受破壞。農場作為駐藏部隊的糧食供應單位,仍堅持把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發展作為重點,為以後的撥亂反正創造了條件。

1970年底,軍區生產部改為西藏軍區生產建設師(獨立師級),師黨委調整充實了各級領導班子,大力調整墾區的產業結構,提出變“以糧為綱”的單一經營為“一業為主,多種經營”,農場辦起了磚瓦廠、榨油廠等各類小型企業。1971年至1978年是米林農場扭虧為盈,打翻身仗的時期。

轉型時期

隨著全黨工作重心的轉移,遵照黨中央的指示,1979年初,軍區生產建設師移交地方統一領導管理,改名為自治區農墾局,1980年改為自治區農墾廳,它既是自治區黨委政府的職能部門,又是西藏農墾企業的主管部門。

1979年由於當時的發展需要,農場機關由米林縣雪卡村搬遷至現今的林芝縣布久鄉境內。

1980年至1981年,日喀則江孜農場二團遷至米林農場,並與米林四團合併。

1985年米林農場將九個連隊劃分成五個生產管區。

1986年林芝地區恢復成立後,米林農場交給林芝地區行署直接管理。設有黨委、管委會,農場機關設有黨委辦公室、場辦公室、財務科、生產科、工青婦辦公室、供銷科;下設五個生產管區,九個黨支部。

1987年至1992年是米林農場最為輝煌的時期。

1992年以後,隨著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農場經濟效益下滑,職工生活日益困難,企業開始虧損。

對口支援時期

1995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後,米林農場被列為福建省對口支援單位。通過十七年的援藏,米林農場在困境中求生存,在改革中求突破,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

1995年6月——1998年6月,米林農場為福建省漳州市對口支援單位。由於當時受國家援藏政策和援藏方式(人員援藏)等因素,援藏支援單位沒帶任何資金。根據農場實際情況,貸款興辦了水電站、榨油廠、蜜餞加工廠、麵粉加工廠等項目,興建了八一辦事處,擴建了學校,為農場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98年7月——2001年6月,米林農場為福建省漳州市、省農業廳對口支援單位。期間共引進援藏資金1055萬元,其中用於項目建設735萬元,償還貸款320萬元的舊債。衝破阻力、大刀闊斧的改革落實了職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過去吃大鍋飯的生產經營清況。興辦了大峽谷酒廠和綜合養殖場,建設了商業街和衛生院、開發了80畝蘋果園和花椒園。拓寬了農場的增收渠道,增加了職工的收入。

2001年7月——2004年6月,米林農場為福建省南平市、省水利廳對口支援單位。三年期間,共引進援藏資金860萬元,爭取國家和上級資金近390萬元。興建了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一期工程、農業科技培訓大樓、武夷廣場、職工人飲工程、生態果園等項目,提高了職工的生活水平和農場的綜合經濟實力,為米林農場水果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4年7月——2007年6月,米林農場為福建省南平市、省農科院對口支援單位。期間共引進援藏資金738萬元爭取國家和上級資金182萬元。建設了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二期工程、果園道路硬化和水電配套設施工程、“夕陽紅”工程,“嘎瑪”小集鎮、有線電視台網路改造、“嘎瑪”品牌創建等項目,改善了農場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增強了農場的發展後勁。

2007年7月——2010年7月,米林農場為福建省龍巖市、漳州市對口支援單位。期間共引進援藏資金2005萬元,爭取國家和上級資金近千萬元,援助米林農場的十個大項目十六個子項目全部完工。相繼建成了了西藏林芝風情大酒店、高優農業示範園區、蘋果乾加工廠、農場區域網路、優質種苗繁育基地、園區果園道路硬化、雅江休閒小木屋、地窖保鮮庫、防霜煙灶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尤其是高優農業園區和優質種苗繁育基地的建設,為林芝地區水果產業帶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輻射和帶動作用顯著。

2010年7月——至今,米林農場為福建省龍巖市對口支援單位。援藏期間計畫引進援藏資金2050萬元,著力抓好綠色長廊建設、老蘋果園改造、雅江觀光果園、職工危舊房改造、高原優質水果行銷中心、水果冷藏保鮮庫、人飲工程、自治區農牧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申報等項目建設。

上述援藏項目的實施,使米林農場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質的飛躍,支柱產業蓬勃發展,民生項目效益顯現,職工收入大幅提高,全場面貌煥然一新,綜合實力跨越式增強,為米林農場今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資源狀況

米林農場土地資源豐富。共有土地9800畝,其中可規模種植青稞、小麥、土豆、綠化苗圃的有4000餘畝,可種植優質水果面積的有3640畝。現已擁有葡萄、油桃、水蜜桃、杏、李、核桃、蘋果、西瓜、香瓜、甜瓜、草莓等適應高原生長環境的優良品種,年產量約2000噸左右,種苗繁育基地100畝,已經繁育蘋果、葡萄、油桃等水果優質種苗20餘萬株。建有現代農業園區和高優農業園區兩個標準化水果生產基地,其中現代農業園區擁有聯棟大棚24座,單棟大棚221座,日光溫室40座;高優農業園區擁有大棚聯棟大棚31座(單棟145座)。

米林農場現有固定資產除大峽谷酒廠、林芝風情大酒店、嘎瑪養殖廠以外,在農場場區內還擁有商業一條街店面17間,占地680平方米;水果一條街店面17間,占地700平方米;科技培訓大樓一座,共三層,占地1220平方米;麵粉廠一家,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蘋果乾加工廠一家,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這部分固定資產均可對外承包租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