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古人類遺址

到1981年,隨著西藏考古發掘工作的收穫,可以斷言,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人類的足跡就已經到達那裡了。 1964年,青藏科學考察隊在定日東南10千米的蘇熱,在第二級階地上發現49件石片和用石片做的刮削器及尖狀器。 1976年,在藏北3個地點也發現舊石器100多件,其中盧令地點的最有意思,有各種的刮削器,端刃刮削器和尖狀器。

西藏古人類遺址
關鍵字: 西藏 遺址 古人類 化石 石器
人類的棲息,繁衍總是選擇在自然條件比較好的環境裡,像西藏這樣大高寒地區,一般想像中,人類不需要到那裡去,至少,毋須很早以前就去了。可是,事實上,據考古發現,5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已在那裡活動了。
1966年7月-8月間,珠穆朗瑪峰綜合科學考察隊在喜馬拉雅山聶拉木縣亞里村南面,中尼公路和波曲河的東側,海拔4300米的河流階地上發現一件打制的石核和石核刮削器,以及20多件用燧石,玉髓,水晶製作的細石器。隨後,又在中尼公路上羊圈(第九道班)東南約1千米的地方,朗弄曲河左側的階地上(海拔4900米),撿到3件打制石器。由於當時再進一步說明時代的材料不夠,認為大約是全新世初期的物件,那么,也說明距今1萬年前,西藏就已經有人類活動了。
到1981年,隨著西藏考古發掘工作的收穫,可以斷言,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人類的足跡就已經到達那裡了。
1964年,青藏科學考察隊在定日東南10千米的蘇熱,在第二級階地上發現49件石片和用石片做的刮削器及尖狀器。這些石器的加工方法,於東北地區舊石器中期或晚期的石器頗為相似,但與鄰近的印度聶瓦斯早期或晚期的文化不同,定日石器的特點,可以從中國猿人使用的石器中找到祖型,由此推測,當時的西藏人是從內地遷去的(這批石器雖然發現較早,但研究較晚)。
1976年,在藏北3個地點也發現舊石器100多件,其中盧令地點的最有意思,有各種的刮削器,端刃刮削器和尖狀器。製作比較精緻,刃口比較薄銳,刃緣也較勻稱,頗顯示其進步性質。其文化面貌頗與寧夏水洞溝(河套人時期)的舊石器相似。與印度聶瓦斯晚期巴基斯坦索安晚期文化也有類似之處,似乎這裡是喜馬拉雅山南北兩坡兩處文化交流的結合地。
至於細石器,分布很廣,已發現25個地點,分布的範圍:北緯28度15分-34度47分,東經82度0分-88度41分。海拔4600米-5200米不等。共獲細石器265件,有契形石核,錐形和半錐形石核,柱形石核,刮削器,雕刻器,尖狀器等。在這縱橫千餘里的細石器分布區內,所見到的石器面貌,基本上一致。研究者認為,這些細石器與青海,新疆南部所見到的細石器是同類的,因此認為,約在四五千年前,遊牧部落早就在西藏廣袤的範圍內活動了。
西藏堆龍德慶縣境內發現一處古人類活動遺址。這一發現將西藏高原人類居住的時間提前了1.5萬年,即距今2萬年這裡就有了人類的活動,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極大重視。
由於亞歐大陸板塊的激烈碰撞,產生了地球上最年輕、最遼闊、最高的西藏高原。第四季冰川時期全球氣候變化及高原的隆升,使這座高原的環境較之地球其它地方都產生了更為巨大的變化,這一時期的古環境也就成了學術界爭議的課題。此前的理論一直認為,1.6--2.4萬年前西藏高原被冰川所覆蓋,不可能有古人類居住。這一理論由於西藏一處古人類活動遺址的發現而發生了動搖。
今年第29期《美國地球物理學通訊》的一篇由我國香港大學章典、李盛華兩位教授撰寫的文章--《對西藏古人類手印、腳印化石的熱釋光斷代分析--兼論第四紀冰川時期西藏高原的古環境》中說,在距離拉薩堆龍德慶縣85公里、海拔4200米的一處斜坡上,發現了鈣化岩層上的19個手印和腳印化石,以及一個火塘遺蹟。他們通過對這些印跡採樣標本的熱釋光斷代分析,測定其距今約2萬年。此前,有關專家對西藏昌都卡若遺址的斷代為距今4300--5300年,據此有觀點認為,西藏人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遷入高原的。而這一新發現卻很可能改寫以往的認識,為古環境學、西藏考古、西藏史前史研究等學科提供重要的線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