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歷史
尼阿底遺址科考是中科院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一部分。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課題組和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合作,開展多年調查、發掘與研究,在藏北羌塘高原發現一處具有原生地層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尼阿底(Nwya Devu)。
2018年11月30日,中國科學院宣布,該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人員在藏北羌塘高原發現一處具有原生地層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尼阿底。
2018年11月30日,美國《科學》雜誌線上發表了中國高星、張曉凌、王社江等學者的研究論文,公布了尼阿底遺址這處來自青藏高原腹地的重大考古發現及研究成果。
出土文物
考古人員在遺址中收集了大量石製品,包括石葉、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石錐等,推測可以用於採集果實、逐獵野獸、肢解動物、加工皮革等。
尼阿底遺址出土的石製品具有鮮明的石葉技術特徵。所謂石葉技術,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獨特的工具製作技術,具有“預製石核—定向剝片—系統加工”等固定的操作鏈流程,其產品長薄、精緻、鋒利,代表人類石器技術的一個高峰和認知行為能力發展的新高度。
文物價值
尼阿底(Nwya Devu)遺址是一處規模宏大、石製品分布密集、地層堆積連續的舊石器時代曠野代遺址。尼阿底遺址的發現與研究揭開了古人類征服雪域高原神秘面紗的一角。作為“地球第三極”,廣袤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資源稀缺,環境惡劣,對人類生存構成嚴峻的挑戰,而4萬年前的古人類卻可以在此生存。
石葉技術體系主要流行於非洲、歐洲、西亞和西伯利亞等地區,在中國乃至東亞舊石器文化傳統中不很發達,僅在新疆、寧夏、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發現。而尼阿底遺址以石葉為主要技術特徵的文化遺物組合特徵鮮明,由此具有了人群遷徙和文化交流的指示意義。
從全球範圍看,此前人類活動的最高遺蹟發現於安第斯高原的Cuncaicha岩廈遺址,海拔4480米,年代為約1.2萬年前。尼阿底遺址的發現刷新了人類挑戰與征服高海拔極端環境的新紀錄。中科院副秘書長、前沿局局長高鴻鈞指出:“這項成果對於探索早期現代人群挑戰極端環境的能力、方式和遷徙、適應過程,對於研究西藏地區人群的來源與族群的形成,推動西藏地區文物、文化資源的發掘、利用和傳承,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