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狀況
改革開放以前,全村靠天吃飯,天澇糧食減產,天旱顆粒不收,多數農民不夠吃不夠用。改革開放以後,開發區建設徵用灘地,使該村有了經濟基礎。並因地制宜,挖砌了兩口方井,兩個大口井,解決了靠天吃飯的問題。帶領民眾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反季節種植地膜覆蓋的花生、玉米、蔬菜等,使過去的畝產幾百元,發展到現在的畝產幾千元。農民得到了經濟實惠,又發展45個大棚蔬菜,每個大棚每年收入過萬元。為了擴大養殖規模,村統一划分養殖區,生豬每年出欄上千頭,養殖蛋雞14000多隻,大大的提高了全村的經濟收入和人均收入。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發展經濟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大膽實施“築巢引鳳”,投資40萬元在阜安工業園以東建設廠房,引進青島日進皮革有限公司、青島陀羅尼印刷製造公司、青島金東海工藝品公司等外資企業,壯大了村集體經濟。2005年,村裡有外資企業2家,內資企業4家,各種商業店鋪20餘家,全村私有大小運輸車輛50餘輛,大型挖掘機3台,壓路機1台,雙橋自卸車10台。全村經濟總收入700餘萬元,人均收入6960元。
村莊建設
在改革開放以前,村民住房大多土坯房,小門小窗土地土牆,破爛不堪,參差不齊,人均住房不足8平方米。改革開放以後,土坯房逐步被磚石水泥結構的瓦房代替,注重村莊整體規劃,新建房屋都達到整齊統一,街道筆直寬闊。全村統一進行道路硬化、綠化、美化,每條大街都安裝了路燈,民眾居住條件大為改善。
社會事業
建國前,人民民眾沒有文化,受舊社會封建思想的統治影響,民眾思想比較落後,為逐步擺脫愚昧落後的思想狀態,村集體不斷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辦學辦園條件,學校從黑屋子土台子變成寬敞明亮的教室,入托率、入學率均達到100%。建起村民文化大園,配備了文體娛樂設施,成立秧歌隊、老年人門球隊,各有各的活動場所,使老年人過上了幸福的晚年。從2000年開始,一切費稅村民免交,由村集體統一上繳。還為村中70周歲以上的老人每月發放10元生活補助金。是膠州市四星級村莊,膠州市文明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