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美洲獨立戰爭
正文
19世紀初西班牙屬美洲殖民地人民為擺脫殖民統治而進行的革命戰爭。始於1808年,結束於1826年。革命遍及整個西屬拉丁美洲殖民地,波及人口達2000萬,是世界近代史上一次有重大意義和影響的資產階級革命。歷史背景 18世紀中葉起,西屬美洲殖民地的國際貿易、工農業生產有明顯發展。自1765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三世(1759~1788在位)採取在帝國範圍內放寬貿易壟斷政策以後,哈瓦那與西班牙之間貿易的船隻從1760年的6艘增至1778年的200艘。到1801年,進入哈瓦那的西班牙和外國船隻達千艘以上。新西班牙(墨西哥地區)的公共收入在一個世紀中增長 6倍多。1790~1800年間,利馬(秘魯)的商業資本估計超過1500萬美元。為適應殖民地事務日益紛繁的需要,拉普拉塔(阿根廷地區)於1776年建立新的總督區(見四大總督區);委內瑞拉(1777)和智利(1778)也分別升為都督區。其貿易和經濟也迅速發展。拉普拉塔1778年出口獸皮15萬張,1783年猛增為 140萬張。殖民地晚期對中立國船隻的貿易開放,使長期被封閉與隔絕的西屬美洲日益直接捲入世界市場,內部資本主義因素日益發展。但這種不徹底的改革並不能挽救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危機,土生白人經濟地位的加強反而使宗主國特權集團與殖民地上層土生白人的矛盾更加激化。歐洲啟蒙運動思想的傳播,特別是J.-J.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美國的獨立宣言、法國革命的《人權宣言》等,通過各種渠道傳入美洲殖民地,對殖民地的革命思想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反對西班牙殖民專制制度,留學歐洲的土生白人地主子弟和新興商人在知識分子先進人物的積極推動下,成立各種秘密團體,宣傳拉丁美洲革命思想。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西班牙停止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激起殖民地人民的不滿。在新的國際形勢下,18世紀末以來的由印第安人、黑人、混血種人和土生白人發動的分散的起義和密謀活動,到19世紀初開始同土生白人地主自由分子和新興商人要求與“半島人”(宗主國人)取得平等權利、取消一切貿易限制、爭取殖民地與宗主國平等的鬥爭結合起來。
在法國大革命影響下爆發的海地革命,揭開了美洲殖民地獨立革命的序幕。鬥爭很快波及整個拉丁美洲大陸。1808年,拿破崙一世出兵占領西班牙,逼迫波旁王朝的斐迪南七世(1808,1814~1833在位)退位,另立拿破崙一世之兄約瑟夫·波拿巴成為西班牙國王(1806~1813在位)。1810年,西班牙本土大部分地區被拿破崙軍隊占領。殖民地人民獲悉這一訊息後,紛紛舉行起義,拉丁美洲獨立戰爭普遍展開。革命大體集中於南美洲北部、南美洲南部、新西班牙3箇中心地區。
南美洲北部 委內瑞拉是最早掀起反殖民主義武裝鬥爭的地區之一。早在18世紀末,委內瑞拉人F.de米蘭達就開始進行反西班牙的革命活動。1808年4月19日,加拉加斯城得到法軍占領西班牙的訊息後,土生白人獨立派立即驅逐西班牙殖民官吏,改組民團,建立執政委員會。這一行動得到其他各省的回響。激進的獨立派領導的愛國社要求立即宣布成立。1811年 3月,新召開的委內瑞拉國會建立起臨時政府。7月5日,國會宣布成立委內瑞拉共和國,並制定了憲法。憲法規定,保障基本的民主自由,廢除封建徭役、貴族爵位和教會特權,禁止販賣奴隸,印第安人和混血種人在權利上與白種人平等。但共和國領導者內部意見分歧,同時也沒有及時建立堅強的軍隊。革命政權並不鞏固,盤踞在沿海地區的西班牙殖民軍同天主教反動勢力內外勾結,向新生的共和國發動進攻。1812年 3月,加拉加斯發生強烈地震,損失嚴重,民心渙散。與此同時,重鎮卡貝略港失守。同年7月第一共和國失敗,革命者遭到血腥屠殺。
革命失敗後,第一共和國領導人之一S.玻利瓦爾於1812年12月前往新格拉納達(哥倫比亞),當地的革命政權幫助他重新組織武裝力量。玻利瓦爾在此發表《卡塔赫納宣言》。宣言指出,委內瑞拉是革命的搖籃,也是殖民勢力的堡壘,只有各地革命者互相支援,解放委內瑞拉,才能使各地革命政權得到鞏固,否則敵人會將愛國政權各個擊破。1813年2月,玻利瓦爾率領一支500人的隊伍重新開始戰鬥,7月攻占梅里達和特魯希略,並宣布“與西班牙人戰鬥至死”。經過殊死戰鬥,1813年8月7日解放加拉加斯,重建委內瑞拉共和國,即第二共和國,玻利瓦爾被授予“解放者”的稱號,並成為共和國最高執政者。但玻利瓦爾沒有實現人民民眾所期望的社會變革,人民的熱情很快變成不滿,同時西班牙殖民者又煽動草原牧民反對共和國。1814年 6月15日玻利瓦爾在拉普埃爾塔戰役中失敗,同年7月10日,逃往卡貝略港的西班牙殖民者捲土重來,第二共和國又被扼殺。歐洲方面,1814年拿破崙帝國崩潰,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七世復位後,立即恢復殖民統治,派出大量殖民軍增援南美,對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其他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實行極端殘酷的鎮壓。
玻利瓦爾不屈不撓,1815年5月在牙買加發表著名的《牙買加來信》,信中重申解放祖國的決心,號召所有美洲共和國的人民在同西班牙人的戰鬥中團結起來。1816年 1月,玻利瓦爾前往海地,重新組織革命武裝,得到新獨立的海地共和國和鄰近的哥倫比亞人民的支援,同年11月,率領革命軍在委內瑞拉東部登入。玻利瓦爾採取新的革命措施,宣布廢除奴隸制,沒收西班牙王室和反革命派的財產,應允戰後分配土地給參加革命軍的士兵,從而使大批黑人和混血種人投入革命鬥爭行列。由歐洲革命志士組成的志願兵也參加了這一鬥爭。草原牧民在認識到爭取獨立的意義後,也轉到革命的一邊來。
1818年2月,革命派在安戈斯圖拉召開國會,宣布成立第三共和國。1819年初制定新憲法。同年5月,玻利瓦爾率軍穿過原始森林,翻越安第斯山,開始了解放哥倫比亞的艱巨長征。8月7日在博亞卡擊敗西班牙軍隊(見彩圖),接著又解放波哥大。12月,建立哥倫比亞共和國,疆域包括新格拉納達和委內瑞拉,玻利瓦爾被選為共和國總統。 1820年,西班牙發生資產階級革命。次年6月,革命軍在委內瑞拉的卡拉沃沃平原上與西班牙殖民軍展開激戰,取得決定性勝利,解放了加拉加斯(見彩圖)。1822年5月,又獲皮欽查戰役大捷,解放基多(今厄瓜多),基多地區與玻利瓦爾領導的共和國聯合,成立了大哥倫比亞共和國。至此,南美北部的獨立戰爭基本結束。 南美洲南部 拉普拉塔地區(包括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和玻利維亞等地)是獨立戰爭在南美南部的中心區域。這裡距宗主國最遠,在英國加強貿易滲透和走私活動的影響下,布宜諾斯艾利斯土生白人新興商人和畜牧場主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均有較強的自由獨立傾向。1806~1807年,英國海軍利用西班牙在歐洲戰爭中被嚴重削弱的時機,兩次登入並占領布宜諾斯艾利斯,西班牙總督逃走。布宜諾斯艾利斯城居民自動組織民兵隊伍,兩次打敗英國軍隊(見拉普拉塔人民抗英鬥爭)。反英鬥爭的勝利使拉普拉塔人民增強了鬥爭的信心,土生白人獨立派的政治力量也不斷加強,最後取得了對市政的支配權。1810年 5月25日,布宜諾斯艾利斯爆發民眾示威,推翻西班牙任命的總督,成立由土生白人獨立派組成的臨時政府,開始了著名的阿根廷五月革命。附近各省隨即回響。次年5月,巴拉圭土生白人獨立派發動起義,逮捕西班牙省長,成立臨時政府,J.G.R.de弗朗西亞任執政。同時,在東岸省(烏拉圭)也爆發了由J.G.阿蒂加斯領導的武裝起義。從而使拉普拉塔各省的政權先後從西班牙人手中轉到土生白人富商、大牧場主、大地主階級手中。布宜諾斯艾利斯為消除西班牙殖民者的軍事威脅,統一原來的總督轄區,多次派遣遠征軍幫助各省的爭取獨立的鬥爭。1813年2月,J.de聖馬丁擊敗進犯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保王派軍隊,同年召開國民制憲會議,準備建立拉普拉塔聯合省。1816年 7月,各省代表在圖庫曼開會,宣布成立拉普拉塔聯合省,脫離西班牙獨立。大會通過了鼓勵自由貿易、鑄造新幣、禁止發行強迫公債、取消對印第安人的人頭稅和勞役制、禁止輸入黑奴等項進步法令。但由於各省區之間在經濟和政治利益上矛盾重重,聯合各省建立統一國家的構想未獲成功。
為捍衛獨立,徹底摧毀西班牙的殖民武裝力量,聖馬丁制定了經智利進攻西班牙殖民巢穴──秘魯總督區的軍事計畫。他於1814年前往安第斯山麓門多薩訓練軍隊,並爭取到阿勞坎印第安人的支持。1817年初,聖馬丁率領約5000人的“安第斯軍”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安第斯山隘,在查卡布科鎮附近初戰告捷,在B.奧希金斯領導的智利人民起義的配合下,安第斯軍解放智利。1818年2月,奧希金斯宣布智利獨立。1820年8月,聖馬丁的軍隊在智利革命力量支持下,組織了海軍艦隊, 9月在秘魯海岸登入,向秘魯進軍。1821年7月,攻入秘魯首府利馬。28日秘魯宣布獨立。聖馬丁控制沿海地區後,殖民軍主力撤至東部山區,負隅頑抗。
為協同一致解放秘魯,爭取獨立戰爭的勝利,1822年 7月26~27日,聖馬丁與玻利瓦爾在厄瓜多的瓜亞基爾秘密會談,但未能取得一致意見。聖馬丁回到利馬後,辭去秘魯政府首腦職務,玻利瓦爾獨力承擔解放秘魯的事業。1823年9月,玻利瓦爾進軍秘魯。次年8月取得了胡寧戰役的勝利,12月,A.J.de蘇克雷統帥的聯軍在阿亞庫喬戰役中大獲全勝,摧毀了西班牙殖民軍的主力。參加會戰的有委內瑞拉人、哥倫比亞人、秘魯人、智利人、阿根廷人等,標誌西班牙美洲人民團結戰鬥的勝利。1825年 1月,蘇克雷解放上秘魯,25日上秘魯宣布獨立,以玻利瓦爾的名字命名新建的共和國為玻利維亞。1826年 1月,西班牙殘軍最後撤離秘魯的卡亞俄港。至此南美獨立戰爭結束。 烏拉圭東岸地區的獨立運動因葡萄牙、英國等的插手,鬥爭曲折複雜,一直到1830年烏拉圭共和國才宣布建立。至此,西屬南美殖民地全部獨立。
新西班牙地區 新西班牙(即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區)是獨立戰爭在北部的中心區域。這個地區是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最早建立的總督轄區,殖民統治最強,貴族地主和教會勢力最大,印第安人和混血種人所受的壓迫也較深,這使墨西哥階級矛盾更加尖銳。墨西哥革命爆發前,許多革命者被逮捕和囚禁。首都的土生白人獨立派沒有能夠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革命的領導人大都是貧苦農民和下層教士。1810年 9月16日,瓜納華托州的多洛雷斯村鄉區神甫M.伊達爾戈·伊·科斯蒂利亞發動起義。他號召印第安人教徒奪回300年前西班牙人從他們祖先手中奪去的土地。印第安農民、牧民、城市貧民、銀礦工人、下層神甫以及一部分土生白人知識分子等紛紛回響,一個多月內,起義隊伍就猛增至 8萬人。起義者在運動初期就提出了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把土地歸還給印第安人、廢除奴隸制度、取消商品專賣稅等綱領。其鮮明的社會革命性質,不僅引起了殖民當局、天主教會上層分子、親西班牙保守分子的極端仇恨,也引起了土生白人上層富裕階層的恐懼和敵視。
10月底,起義隊伍逼近墨西哥城,但起義軍缺乏強有力的領導,沒有乘敵人混亂時一舉攻下墨西哥城,反而錯誤地採取了退卻策略,喪失了戰機。1811年1月,起義軍在瓜達拉哈拉近郊同殖民軍展開決戰,受到很大挫折, 7月,伊達爾戈·伊·科斯蒂利亞率領的隊伍被打散,他本人和其他 3位領導者均被敵人殺害。此後,在墨西哥南部領導武裝鬥爭的J.M.莫雷洛斯·伊·帕馮成為獨立戰爭的領導者。他率領的起義軍在兩年內幾乎控制了整個墨西哥南部。1813年9月6日,起義者召開國民代表大會。11月 6日正式宣布墨西哥獨立。1814年10月通過共和國憲法。莫雷洛斯·伊·帕馮提出了種族平等、廢除教會和軍官特權、徵收教會土地、沒收富人財產、將大地產分成小塊土地分給農民、普遍選舉制等社會經濟綱領。這是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中提出的最激進的社會革命綱領。1814年斐迪南七世復位後,西班牙殖民軍在軍事上逐漸占優勢,進攻南部解放區。把持代表會議的有產階級代表乘機奪權,解除莫雷洛斯·伊·帕馮革命軍總指揮職務,A.de伊圖爾維德等土生白人又組織起反革命武裝,配合殖民軍鎮壓革命,起義軍連連失利。1815年11月,莫雷洛斯·伊·帕馮被捕犧牲。被打散的隊伍在V.格雷羅等人領導下,轉入山區,堅持進行游擊戰爭,革命轉入低潮。
1820年,西班牙資產階級革命的訊息傳到美洲,墨西哥殖民當局、教會、軍隊和土生白人上層階級深怕宗主國的革命風潮再次點燃墨西哥的革命火焰,連忙策劃政治陰謀,企圖使墨西哥脫離革命的西班牙的控制。1821年初,其政治代表、鎮壓莫雷洛斯·伊·帕馮起義的前西班牙殖民軍軍官伊圖爾維德聲稱擁護獨立,提出了保證獨立、種族平等、保護教會等3點綱領,9月伊圖爾維德率軍進入墨西哥城,宣布墨西哥獨立。伊圖爾維德奪取國家權力後,於1822年 5月自行加冕為帝,號奧古斯丁一世,建立起墨西哥帝國。但不到10個月,就被推翻。1824年墨西哥建立起自由派地主和資產階級掌權的聯邦共和國。
在墨西哥獨立運動的影響下,中美地區也於1821年脫離西班牙宣布獨立,並加入墨西哥共和國。1823年脫離墨西哥,建立獨立的聯邦共和國──中美聯合省。1838年又分為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5個國家。
主要成果 西班牙美洲的獨立戰爭與同時期的巴西獨立運動和時間略早發生的海地革命,前後相連,形成聲勢浩大的拉丁美洲獨立解放運動,波及地區之廣,參加人口之多,鬥爭時間之長,在世界殖民地革命運動史上是空前的。獨立戰爭中,奴隸、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新興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等廣大階層都參加了反對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勞動人民是取得獨立戰爭勝利的主要力量,但戰爭的領導權一般都掌握在與世界市場有聯繫的土生白人地主及資產階級手中。獨立戰爭使拉丁美洲擺脫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建立起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確立了資產階級議會制共和政體;削弱了天主教會的政治經濟權勢,廢除了宗教裁判所,提出並在一定時期內廢除了奴隸制度;逐步取消了印第安人的徭役制和貢納;廢除了限制各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殖民壟斷制度。但由於半封建的大莊園制根深蒂固,資本主義因素的薄弱和資產階級的軟弱,獨立革命並沒有徹底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獨立戰爭後,各國大體上都沒有採取措施觸動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階級還乘機接收殖民者莊園,多數國家的黑人奴隸仍受種植園主和礦主的殘酷剝削。政治上,由於大地主和大資產階級的統治都不穩定,又導致了“考迪略主義”的盛行。
參考書目
William Spence Robertson , Rise of the Spanish -American Republics , as Told in the Lives of their Liberators ,Collier Books , New York ,1961.
Timothy E.Anna, Spains & the Loss of America,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Lincoln,1983.
John Lynch,The Spanish American Revolutions, 1808~1826,2nd ed., Wolf Nortan and Co.,New York,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