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本洋

西班牙本洋

西班牙本洋,被稱之為“雙柱”銀幣而獨霸經濟市場。從17世紀起,西班牙的本洋由於西班牙本洋的含銀量高、數量大,鑄造精、重量適中等優勢,一舉奪得市場交易的主幣位置,獲得了交易商家的青睞。 在十七至十八世紀期間,連葡萄牙、荷蘭、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大部分使用西班牙雙柱銀元;直至1823年前後,墨西哥擺脫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不再大量鑄造供應雙柱本洋,而代之以墨西哥自鑄的鷹洋,“本洋”的斷源和鷹洋的源源不斷,成為鷹洋取代雙柱的根本原因,本洋自十九世紀初開始衰落,並逐漸退出市場。

西班牙本洋介紹

西班牙本洋,被稱之為“雙柱”銀幣而獨霸經濟市場。從17世紀起,西班牙的本洋由於西班牙本洋的含銀量高、數量大,鑄造精、重量適中等優勢,一舉奪得市場交易的主幣位置,獲得了交易商家的青睞。

雙柱本洋 雙柱本洋

在十七至十八世紀期間,連葡萄牙、荷蘭、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大部分使用西班牙雙柱銀元;直至1823年前後,墨西哥擺脫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不再大量鑄造供應雙柱本洋,而代之以墨西哥自鑄的鷹洋,“本洋”的斷源和鷹洋的源源不斷,成為鷹洋取代雙柱的根本原因,本洋自十九世紀初開始衰落,並逐漸退出市場。西班牙8R(REAL,里亞爾,幣值)銀元,我國俗稱“雙柱”。它有兩種:一種,幣面鑄兩個半球,左右各列一柱,俗稱“雙球雙柱”;另一種,正面是人物胸像,背面中間為盾形國徽,徽上皇冠。國徽的兩側各列一柱,柱上捲軸撓裹。俗稱“人像雙柱”。雙柱銀元,名義上為西班牙銀元,實際都不是西班牙本土所鑄。西班牙國內使用的另有本土銀幣。

人像雙柱本洋 人像雙柱本洋

人像雙柱銀元。正面,國王胸像,邊緣書寫西班牙文卡洛斯三世和鑄造年份等字樣。背面中間為盾徽,盾中央橢圓內三朵百合花,另分4欄,斜角對稱相同圖案:一為張口直立雄獅(代表亞拉岡王國),一為古城堡(代表卡斯提王國)道:下方近似三角形中一個帶葉石榴(國花),盾上皇冠。盾的兩側則各列一海格力斯柱,也稱大力神柱。柱上捲軸撓裹,卷上書“海外有大陸”。邊緣書有西班牙文、“8R”和“M上0”(鑄地墨西哥)等字樣。直徑39毫米,重量27.07克,含銀90%。

後期雙柱本洋 後期雙柱本洋

西班牙殖民者為了掠奪更大的利益,就在盛產白銀所屬殖民地,大量鑄造雙柱銀元。據統計,鑄過這種貨幣的有:墨西哥、智利、玻利維亞、哥倫比亞、瓜地馬拉和秘魯等。人像雙柱有卡洛斯三世、卡洛斯四世和費迪南七世三種。不同的地區所鑄的雙柱,除正面人像不同外,背面圖案基本一致,面值完全相同。不同鑄地的區別,則在背面邊緣字母中各作記號。由於墨西哥產白銀最多,因此他鑄的雙柱銀元也最多,流入中國的雙柱銀元中也是墨西哥鑄的最多。墨西哥獨立後,停鑄雙柱銀元,墨西哥自鑄鷹洋,其面值、直徑、重量和成色完全一脈相承。1823年起墨西哥自鑄的鷹洋,不但製作的成色均稱上乘,而且鑄造數量很大,不久就代替了雙柱。

西班牙本洋在中國

西班牙本洋最早流入中國的具體時間已很難考證,最初很有可能是由葡萄牙人從歐洲來帶的,1517年葡萄牙商船便來到廣東從事貿易,到1557年葡萄牙正式入澳門以前其在沿海的貿易已經相當頻繁。在這期間西班牙所屬墨西哥的造幣廠已於1535年建成,大量的早期本洋流向歐洲,當然也就很有可能隨著葡萄牙與中國的貿易流入中國。

墨西哥十字盾徽COB 墨西哥十字盾徽COB

可以確證的最早流入中國的西班牙銀元應該是COB本洋,COB實際上一種打制幣,確切的說應該屬於銀塊,形制不規則,但重量和成色適當,歐美一般稱作cobmoney,簡稱cob(卡伯)。其從菲利普二世時期(1556-1598)便開始鑄造,這類COB一般分為兩個大類,一種是正面西班牙盾徽背面十字的,另一種正面雙柱背面十字的。

墨西哥所造的COB一直持續到1732年,同年墨西哥造幣廠開始用機器鑄造新式的雙柱銀幣,這種銀幣在雙柱之間增加了兩個地球,象徵東西半球,故而常被稱作地球雙柱(或雙球雙柱),而當時的中國則因其邊齒的麥穗紋特徵稱其為花邊,這種本洋在乾隆年間已有流通。

地球雙柱本洋 地球雙柱本洋

因為COB是打制銀幣,雖說成色重量有一定之歸,但實際鑄造過程中,偷色減重的情況也是時有發生的,這一點與中國的銀兩比較類似,故而COB到中國近200年的時間一直按銀塊稱重的方式流通的,並沒有起到計數銀幣的作用。地球雙柱則不同,其是用機器鑄造,成色形制標準,圖案精美,攜帶方便,完全可以按枚計值,毫不誇張的說,銀元能在乾隆年間取代銀兩成為沿海地區記賬標準,地球雙柱在華的大量流通有著開啟鴻蒙的功勞。

地球雙柱絕大部分是墨西哥造幣廠所鑄,至於波多西,利馬,瓜地馬拉等地鑄造的地球雙柱,雖然數量和墨西哥沒法比,但由於當時本洋在中國正在向江浙一帶擴散,需求正大,故而也均有流入。

從1772年開始,本洋改變了原來的形式,開始一面鑄國王頭像,另一面仍用雙柱,這類人像銀幣一般被稱為人像雙柱,在當時的中國則被稱為佛頭,佛番等等。

卡洛斯四世本洋 卡洛斯四世本洋
十九世紀末,西班牙阿方索雙柱本洋 十九世紀末,西班牙阿方索雙柱本洋

人像雙柱在中國常見的有卡洛斯三世,卡洛斯四世和費迪南七世三種。這三種銀元,在乾隆後期成過中國沿海地區的統治性銀元,尤其是卡洛斯四世銀元更為重要,它相對其他銀元均有一定程度的升水,道光鹹豐年間人們只把本洋當作正統銀元,其他的都看作是荒洋。本洋的興盛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中期,隨著西屬美洲的獨立,本洋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便陸續停止了鑄造,由於來源枯竭,加上鴉片貿易當中的本洋外流,使得本洋在華難以為繼,漸漸被鷹洋所取代。在本洋被鷹洋取代以後,後續還有一定的流入,1996年4月浙江普陀山出土了一些西班牙銀幣,除了三種常見的人像雙柱以外,還有伊莎貝拉二世(1833-1868),阿方索十二世(1874-1885),阿方索十三世(1886-1931)等雙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