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介紹
地理位置
西淋崗是一座小山,位於順德區陳村鎮平勝村的東部,坐落於廣佛交界處。 近東西向展布,海拔 95.5米,長約2600米,寬約50~60米。該山體下部主體為花崗岩 ,上部為紅層,佛山地質局於1986年進行區域地質調查時發現白堊紀(6.5千萬至1.35億年前的一個地質時代)地層不整合於三疊紀(2.5億至2億年前的一個地質時代)花崗岩之上,露頭非常好,這說明三疊紀到白堊紀山體不斷在增高。
促成珠三角
西淋崗的第四紀斷裂地質遺蹟是珠三角地區乃至廣東華南地區唯一的地質遺蹟。專家們認為,該遺蹟的發現,對珠江三角洲成因的判斷有重要意義。
發現過程
早在2007年11地質專家們就已發現了這一地質遺蹟。當時他們接到訊息稱,西淋崗發生了地質災害。當專家們趕到現場時,發現所謂的地質災害其實是村民們偷挖山體泥土發生了小面積滑坡。但是,專家們發現了山體的泥土和石塊構造的不同,進一步研究發現,在西淋崗山體西部開挖的一條斷面上發現一條北東向的活動斷層(西淋崗斷裂),地質現象非常典型,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唯一發現直接切過第四系的斷層。這個小山岡居然很有可能是第四紀地質遺蹟,而第四紀地質遺蹟在廣東發現尚屬首次。這一發現,無疑使西淋崗成為地質、考古界的無價之寶。
這一發現馬上受到省內外地質專家和市國土資源 局的重視,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中山大學、省地質勘查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理所等單位的地質專家均到現場進行了考察和研究,並採集了系統的分析樣品。專家一致認為,這條地質剖面對研究珠江三角洲新構造活動和地震的活動性具有重要的意義。西淋崗斷裂帶屬於廣州至從化斷裂帶的東部,這條斷裂帶從廣州白雲山旁經過,一直通向廣州市核心城區。西淋崗第四紀地層中的斷裂面,確實是由基底斷裂活動形成,而非外動力作用引起的滑動面。雖然珠三角未發現6級及6級以上的歷史地震記錄,但對西淋崗斷裂面的研究證實,珠三角在萬年前就發生過劇烈的地殼運動。經過兩年多的研究,各方專家一致認為,該斷裂面能夠證明,珠三角地區在萬年內,存在過地殼突發性活動,珠三角地區的地震活動水平比已認識的嚴重。讓人擔憂的是,珠三角地區人口稠密,普遍存在的淤泥層也影響著建築物的穩定性,若再次發生斷裂突發活動,其引起的地震效應將會被放大 。
產生過程
根據"西淋崗第四紀斷裂第二次現場學術研討會"上對的西淋崗斷層斷層研究專家認為其形成過程為:
5 .5萬年-4萬年前,廣州—從化方向斷裂帶釋放巨大能量,恰處斷裂帶的西淋崗被降低了5.5米。來自雲貴高原的珠江也在其西南10多公里外找到出海口;4萬-2萬年前,廣州—從化方向斷裂帶地心深處的能量再次爆發,將10多米的西淋崗推至八九十米高。流經此處的珠江改道向東,在番禺的石樓以及獅子洋出海;4000年前,廣州—從化方向斷裂帶再次發生地震,西淋崗西北側隨之下沉0.5米。一條北東向的活動斷層,直接切過第四紀斷層。
引發地震可能性
在2011年日的“西淋崗第四紀斷裂第二次現場學術研討會”上,省內外專家達成共識,西淋崗第四紀地層中的斷裂面,確實是由基底斷裂活動形成,而非外動力作用引起的滑動面。
中山大學、佛山地質局認為在西淋崗地區存在2萬年以來的活動斷層,是廣從斷裂新活動的表現,可能與大地震相關。
對此,學術界有不同看法。2010年10月,廣東省地震局和武漢地質調查中心等單位開始就西淋崗是否存在“活動斷層”進行專項調查,系統地開展了地質地貌調查、系統開挖探槽、淺層人工地震探測和第四紀地層年代學研究等工作。
“活動斷層”是指晚第四世紀(10萬年以來)有過活動的斷層。統計資料表明,規模較大的活動斷層具有引起6.5級以上強震的潛在可能。
廣東省地質調查院副院長、理學博士莊文明稱,雖然近期不會發生地震,不必自己嚇自己,但是我們也應該科學對待,做好防震準備:其一,一些工程在建設中應該提高抗震標準,最好能從現在的6度、7度提高到8度(註:地震造成的破壞跟震級、震中等有關,一般而言,8度抗震標準可以抗6級地震。);其二,進行防震教育,舉行反震演練,保證發生地震時民眾可以快速反應,自我保護。
保護措施
《保護西淋崗地質遺蹟 的建議》已由順德區政府辦公室函復辦理意見,該地質遺蹟將得到永久性保護。地質專家呼籲市民不要上山取土,以免人為破壞山體。專家認為該地質遺蹟對研究珠三角地震活動有重要意義。佛山市國土資源局於2011年初在進入路口設定了水泥墩和地質遺蹟保護的標示牌,禁止進入非法取土,對這處地質遺蹟進行了初步保護。“佛山地質局正與中山大學合作,做關於活動斷層研究課題。省國土資源廳也將組織專家對此進行論證該斷層的重要性,論證其意義,確定其保護範圍。
經過兩年監測研究,各方專家一致認為,該斷裂帶能夠證明,珠三角地區在萬年內,存在過地殼突發性活動,珠三角地區的地震活動水平比已認識的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