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槐山村

西槐山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0°57′,北緯37°05′。周圍有燕翅山村、壇山村、前槐山村、後槐山村、趙家秋口村。解放前,屬海陽縣第五區道德鄉。現隸屬徐家店鎮。距鎮政府駐地2公里,距市政府駐地45公里。

基本概況

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梁、張兩姓來此建村定居,因建村於前、後槐山村之西,故命村名西槐山。後於、劉、修等姓陸續前來居住。

全村轄區面積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等。 2002年,全村有302戶,838人。有於、劉、修、梁、張、王、李、馬、楊、姜、魯等11姓,均屬漢族,其中於姓居民最多。

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1947年重點進攻膠東的國民黨軍隊進村,燒毀民房數棟。

1950年改村前河道,將河床南移200米。

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65年修自流灌溉水渠1500米。

1974年解放軍某部在本村征地10公頃,建起練兵場。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0年為建造壩頭地,全村于山溝閘谷坊12個。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49年,糧食畝產80公斤左右,總產7.2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00公斤,總產18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500公斤,比1978年增加20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30公斤,總產14.2萬公斤。 1974年,全村始栽植小國光蘋果。1985年後,引進了紅富士、嘎啦等新品種,進行高接換頭。2002年,全村蘋果栽植面積達到8.4公頃,總產12萬公斤。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147萬元,其中農業87萬元,畜牧養殖業60萬元。

第二、三產業建國前後,村有繡花等小手工業,收入微少。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了石材加工。煙青一級公路開通後,辦起了蘋果批發市場,客商雲集於此,高峰時前來收購蘋果的有30餘家。 2002年,全村第二產業總收入490萬元,其中工業90萬元,建築業400萬元。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50人,總收入727.3萬元,其中運輸業560萬元,商飲業147.3萬元,服務業2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解放後,利用民房成立起西槐山國小。1983年,建新校舍18間。1999年,併入後槐山國小。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36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75年,人均糧食300公斤。2002年,全村有各類農用運輸車145輛,水泵135台,電視戶戶均有。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民住房多為草房,人均住房面積不足6平方米。20世紀80年代後,村內舊房半數得到翻新。

2002年,全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7平方米。村集體出資整修了街道,進行了綠化,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集體福利1969年,辦起合作醫療站,對村民治病用藥實行優惠。1980年,村集體投資用上電網供電。1993年,投資吃上自來水。2000年,安裝上有線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於信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2月,成立黨支部,於信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村里成立若干個互助組,組織開展反掃蕩、支援前線等。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5名。2002年,有2個黨小組,黨員18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於信、王學信、於洪恩、於占信、于振選、于振郢、于振銀、於洪寶、于振坤、於洪平。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4月,成立村公所,於占文任村長。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成立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於占文、劉進山、于吉雲、於占信、劉德、於占壽、於水亭、劉全、于振夏、於占芳、于振郭、劉風波、于振選、修全福、梁秀選、于振銀、劉豐波、於洪平、于振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