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第三版序言
本書是國家教育部組織統編的高校《西方經濟學》教科書。由中國人民大學高鴻業教授和吳漢洪教授、北京大學劉文忻教授、前武漢大學馮金華教授和復旦大學尹伯成教授,共五名教學人員組成編寫組,高鴻業任主編。
本書第一版和第二版順次於1996年和2001年出版。第一版的序言指出:“正如西方學者所承認的那樣,西方經濟學是一門具有演變性的學科。隨著時間的流逝,西方經濟學會出現新的內容以及不同的著重方面,反映這些情況的教科書必然也應如此。因此,本書在將來勢必要進行修改和增刪。”即以第二版而言,其出書的時間距今已有四年。有鑒於此,第三版的編撰成為應有之舉。此外,使用本書的經驗和改善本書的章節安排也使新版的編撰成為必要。當然,第三版的主旨仍然保持不變,即:介紹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框架並加以簡要的評論,以便達到“洋為中用”的目的,而與此同時,又能避免它可能帶來的不良的副作用。
第三版的主要修改和增刪之處可以被分為微觀、巨觀和總論這三個部分加以說明。
第一,微觀部分的變動可以羅列為如下四點:
(1)把原有的“一般均衡”和“福利經濟學”兩章合併成為一章。合併的主要原因在於刪去了篇幅較大的“一般均衡論的發展和現狀”一節,因為,教學人員的反饋告訴我們,該節的內容並非初學者所必要而又難於解釋清楚,從而,往往在講授中被略去。
(2)刪去目前在西方僅存在有限的理論意義的“市場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一節。
(3)刪去比較繁瑣的枝節問題,主要有:原書的“案例分析:風險迴避與保險”、“短期成本曲線和長期成本曲線的綜合關係”、“擴展線和長期成本曲線”各目。
(4)擴充了涉及信息經濟學和公共物品的內容並添加了目前為福利經濟學所關注的“效率與公平”一節,以便使新教材更能反映這些個體經濟學較新的發展。
第二,巨觀部分的變動有下列六點:
(1)刪去原有的關於動態總需求和總供給曲線的部分,其原因在於有關這兩條曲線的論述已經遠遠超過初等教材的範圍,而且,即使略去它們,我們也能使用現有的靜態總需求和總供給模型來對通貨膨脹或收縮的問題大致加以說明。
(2)第三版把失業納入舊版的“通貨膨脹”的一章,因為,它們分別屬於整個總量經濟學企圖解決的兩個短期問題。在該章的結束部分,我們通過對菲利普斯曲線的介紹把兩大問題結合起來,從而使新版的章節安排比較合理。
(3)刪去按稅率征取的稅收及其乘數,因為,這一部分難以用簡短的篇幅解釋清楚,從而,它往往在西方的初級教材中也被省略掉。
(4)刪去動態總需求和總供給模型以及最優的增長途徑這兩個部分,因為,它們已經超過了初等教材的範圍,從而,在西方也往往被納入於中等程度的教材。
(5)在巨觀部分的伊始,即在新版的第十二章第一節中,我們增添了“巨觀經學鳥瞰和本書的章節安排”的內容,其目的在於為整個巨觀部分提供一個明確的輪廓;然後,根據這一輪廓,全部改寫了第二版的第十八到二十三章(相當於第三版的第十七到二十二章)。
上述改寫的原因來自西方巨觀理論的發展和演變。在過去,巨觀理論主要研究總需求的方面;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對總供給方面的研究也受到重視。這樣,原有的許多有關總供給曲線的一部分分歧雖然仍舊存在,但是,一些過去的含糊不清之處卻得以澄清,從而,總供給曲線的理論框架要比過去明晰得多。目前,大多數西方的巨觀教材已經採用了這一較為明晰的框架。作為一本介紹西方理論的教材,本書理所當然地應該反映這一新的發展;由於這一原因,新的發展也使本版巨觀部分的章節安排條理較為分明和合理。
(6)第三版擴充了對金融工具的介紹。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使得金融工具有了較多的品種。除了原有的股票和債券以外,衍生的金融工具也被逐漸引入。為了使讀者能夠得到較多的這一方面的知識,第三版適當地增加了金融工具的份量。
第三,涉及整體部分的變動可以歸結為下列四點:
(1)為了節約篇幅,刪去每章之末的“本章文獻參考”和全書之末的附錄一“主要參考文獻”而代之以較為實用的“引用文獻中英文對照表”。
(2)把每章的結束語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總結每章內容的要點;後一部分則對每章的內容進行評議。這一做法應該有利於讀者的學習。
(3)對每章結束語中的評議部分,增添西方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
(4)對全書的圖形,添增了紅、藍兩種顏色,以便使圖形的表達更為清楚。
除了上面列出的各點以外,對全書的行文、符號以及印刷的不當之處均作了應有的修改。此外,我們即將出版一本與本書相配套的《學習與教學手冊》。該手冊可以使我們能把舊版中的較艱深的部分以及大量的資料置之於其中,從而使第三版的內容具有較大的靈活性。總的說來,我們力圖使第三版能夠更加確切地表達西方主流經濟學的面貌以及更加有利於對它的講授和學習。
本書的顧問為胡代光和吳易風兩位教授。對本書第一、第二和第三版的編寫工作,我們都召開了小型的座談會來徵詢同行們的意見。第一版座談會的參與者有下列諸位同志(三次座談會的參與者均以簽名先後為序):
楊志堅(教育部)
舒元(中山大學)
李新中(教育部社科中心)
史晉川(杭州大學)
劉占昌(中宣部)
石士鈞(寧波大學)
彭迪雲(南昌大學)
徐光遠(雲南大學)
羅節禮(四川聯合大學)
邢艷霞(黑龍江大學)
宛士春(青海大學)
韓學瑜(新疆大學)
劉長庚(湘潭大學)
林元輝(廣西大學)
楊玉生(遼寧大學)
劉駿民(南開大學)
張東輝(山東大學)
何璋(北京師範大學)
蔣長流(安徽大學)
胡希寧(中共中央黨校)
孫新雷(鄭州大學)
黎詣遠(清華大學)
吳宇暉(吉林大學)
丁冰(首都經貿大學)
李景霞(山西財經學院)
劉鳳良(中國人民大學)
劉東(南京大學)
田秋生(蘭州大學)
郭其友(廈門大學)
杜月升(深圳大學)
參與第二版座談會的有下列同志:
秦嶺(遼寧大學)
汪洪濤(同濟大學)
張東輝(山東大學)
邵旦萍(浙江省委黨校)
楊玉生(遼寧大學)
方勝春(上海師範大學)
劉緝川(江西農業大學)
陳勞琨(上海紡織大學)
龍志和(西南交通大學)
張若華(雲南大學)
張旭坤(杭州大學)
張建華(華中理工大學)
徐長生(華中理工大學)
陳新(鄭州大學)
林勇(華南師範大學)
郭其友(廈門大學)
劉鳳良(中國人民大學)
參與第三版座談會的有下列同志:
徐光遠(雲南大學)
石奇(南京財經大學)
董長瑞(山東經濟學院)
劉文(山東財政學院)
左峰(山東大學威海分校)
徐則榮(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牛勇平(中國煤炭經濟學院) 劉國亮(山東大學)
趙紅梅(山西財經大學)
上面列出的所有同志都以會上發言或書信往來的方式對本書的編寫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其中相當大的部分已為本書所採納。以此而論,本書也可以說是全國眾多的高等院校協作的結果。對上述全體同志,本書編寫組致以謝意。此外,許多教學人員和讀者都向本書的撰寫者提出了反饋的意見;人民大學西方經濟學博士研究生於澤和李彬兩位同志為本書修訂了書後的三個附錄。對此,我們也在此致謝。
本書的編寫分工大致和過去相同,即:高鴻業撰寫第一、第十七和第二十三章和各章的結束語的評議部分並對全書修纂定稿;劉文忻撰寫第二到第七章;馮金華撰寫第八到第十一章;尹伯成撰寫第十二到第十六章;吳漢洪撰寫第十八到第二十二章,並做了大量的聯繫和校對工作。
本書被評為國家級教材並於2002年獲得北京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和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對此,本書的編寫人員深感榮幸。
限於編寫人員的知識水平和教學經驗,本書的缺點和疏漏之處在所難免。因此,希望使用本書的同志繼續向編寫人員提出意見。
高鴻業
2004年夏於北京育新花園
章節目錄
第一章 引論
第一節 什麼是西方經濟學
第二節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由來和演變
第三節 西方經濟學企圖解決的兩個問題
第四節 對西方經濟學應持有的態度
第五節 為什麼學習西方經濟學
第六節 本教材的特點
第二章 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概述以及有關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個體經濟學的特點
第二節 需求曲線
第三節 供給曲線
第四節 供求曲線的共同作用
第五節 經濟模型、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
第六節 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
第七節 運用供求曲線的事例
第八節 蛛網模型(動態模型的一個例子)
第九節 結束語
第三章 效用論
第一節 效用論概述
第二節 無差異曲線
第三節 預算線
第四節 消費者的均衡
第五節 價格變化和收入變化對消費者均衡的影響
第六節 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第七節 從單個消費者的需求曲線到市場需求曲線
第八節 不確定性和風險
第九節 結束語
第四章 生產論
第一節 廠商
第二節 生產函式
第三節 一種可變生產要素的生產函式
第四節 兩種可變生產要素的生產函式
第五節 等成本線
第六節 最優的生產要素組合
第七節 規模報酬
第八節 結束語
第五章 成本論
第一節 成本的概念
第二節 短期總產量和短期總成本
第三節 短期成本曲線
第四節 長期成本曲線
第五節 結束語
第六章 完全競爭市場
第一節 廠商和市場的類型
第二節 完全競爭廠商的需求曲線和收益曲線
第三節 廠商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均衡條件
第四節 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給曲線
第五節 完全競爭行業的短期供給曲線
第六節 完全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
第七節 完全競爭行業的長期供給曲線
第八節 完全競爭市場的短期均衡和長期均衡
第九節 結束語
第七章 不完全競爭的市場
第一節 壟斷
第二節 壟斷競爭
第三節 寡頭
第四節 寡頭廠商之間的博弈:博弈論初步
第五節 不同市場的比較
第六節 結束語
第八章 生產要素價格決定的需求方面
第一節 分配論概述
第二節 引致需求
第三節 完全競爭廠商使用生產要素的原則
第四節 完全競爭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
第五節 從廠商的需求曲線到市場的需求曲線
第六節 賣方壟斷對生產要素的使用原則
第七節 賣方壟斷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
第八節 買方壟斷情況下生產要素的價格和數量的決定
第九節 結束語
第九章 生產要素價格決定的供給方面
第一節 對供給方面的概述
第二節 勞動供給曲線和工資率的決定
第三節 土地的供給曲線和地租的決定
第四節 資本的供給曲線和利息的決定
第五節 歐拉定理
第六節 洛倫茲曲線和基尼係數
第七節 結束語
第十章 一般均衡論和福利經濟學
第一節 一般均衡
第二節 經濟效率
第三節 交換的帕累托最優條件
第四節 生產的帕累托最優條件
第五節 交換和生產的帕累托最優條件
第六節 完全競爭和帕累托最優狀態
第七節 社會福利函式
第八節 效率與公平
第九節 結束語
第十一章 市場失靈和微觀經濟政策
第一節 壟斷
第二節 外部影響
第三節 公共物品和公共資源
第四節 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對稱
第五節 結束語
第六節 個體經濟學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