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現代社會的經濟變遷

《西方現代社會的經濟變遷》是2009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羅森堡。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西方現代社會的經濟變遷

《西方現代社會的經濟變遷》內容為:西方從貧困社會步入現代社會,是因為機緣巧合還是剝削,抑或是軍事征服?羅森堡和小伯澤爾以大量生動翔實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是一種能夠不斷創新的機制促進了西方現代社會的經濟變遷。而要確立這樣一種創新機制,必須具備三個必要的前提條件:創新決策權的分散化;實施創新的能力和手段;持續不斷地激勵創新者。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西方的技術和組織方面的創新活動推動了現代化的進程並形成了現代化的制度體系。中國正存努力實現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致力於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現代社會,兩方向現代社會變遷的歷史經驗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很好的借鑑。

作者簡介

內森·羅森堡,著名技術史專家,斯坦福人學經濟學家,曾出版過《創新之路:美國20世紀的技術變化》、《技術與國民財富》、《黑匣子:技術和經濟學》等多部著作。
L.E.小伯澤爾,美國羅得島州紐波特地區律師、法學家。

媒體推薦

本書生動、睿智地將經濟學觀點和經濟史實交織在一起,以輕鬆的筆觸揭示出深刻而精準的學術思想。
——唐納德·麥克羅斯基(DonaldN.MeCloskey),《紐約時報書評》編輯
本書對西方自中世紀以來的經濟發展進行了清晰而深入的研究,認為政治經濟因素與組織技術多樣性之問的關係對西方當時乃至今天的政策都至關重要。本書生動、內容深刻,一定能夠激發廣大讀者的閱讀興趣。
——斯坦利·恩格曼(StanleyEngerman),羅徹斯特大學經濟學教授
本書可信且有說服力地糾正了那些曾引致災難性實踐後果的不正確觀念。
——威廉·賴克(WillianlH.Riker),《華爾街日報》記者
本書有力地反擊了西方的發展建立在帝國主義、剝削以及敲詐基礎上的錯誤觀念,解釋了為什麼以法令和強迫的手段來實現經濟發展注定不會成功。 ——簡·雅各布斯(Janelacobs),《城市經濟學》作者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1
第二章 起點:中世紀/29
第三章 1750年以前的貿易發展/56
第四章 有利於商業發展的制度演進/89
第五章 1750年至1880年的工業發展/114
第六章 組織的多樣化:公司/150
第七章 技術、托拉斯和可交易股票/167
第八章 科學與財富的聯繫/191
第九章 企業的多樣化/213
第十章 暗示與比較/238
致謝/265
注釋/266
索引/301
……

序言

在今天,要寫一部資本主義制度史是一件相對容易的工作,因其內容幾乎盡人皆知:自由市場、私有制、貨幣、銀行存款、保險、匯票、自由創業等。不過,要寫一部西方國家興盞的歷史卻相對很難,這是因為,在有關西方國家如何興盛的問題上,不同的人總是有不同的解釋,歧見百出,難有定論。在這點上,生物學家的研究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在過去的一個半世紀中,生物學家們已經認識到,自然的演進可以產生各種各樣的生物體系,小到蛋白質分子,大到沼澤地的生態系統。這些系統精巧、複雜,超出了人類的認知範疇。或許,一如自然的演進過程,西方經濟成長系統的演變同樣有偶然性、試驗性,不能為人所設計和左右,並有自己的生存標準。不管怎樣,生物學提醒我們:對於西方如何興蠱這樣一個獨一無二的歷史事件,不要期望會有一個現成的解釋。
在開始論述西方經濟成長史並釐清成就其增長的各種原因之前,我們要提出幾個初步的觀點:第一,非經濟因素在西方擺脫貧困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包括各國政府在19世紀初所起的作用。第二,組織管理對經濟活動有重要影響。不過,需要提醒的是,等級制度並非組織管理的唯一形式。第三,本書中的“資本主義”,或任何其他以“主義”結尾的有意識形態色彩的稱謂,所指的都是現代西方所採用的具有嘗試性的、實用主義的制度體系。這種制度體系所涉及的政策和實踐與教科書中有關資本主義的論述大相逕庭。

文摘

貧困的標準
回顧人類歷史,如果要用現代標準去評價我們祖輩的

經濟生活

,那幾乎就是個無窮無盡的苦難故事。在當時的社會中,只有少數人能過上像樣的生活,而絕大多數人都在極端貧困中掙扎。文學、詩歌、傳說以及神話所讚頌的都是富有的人,而遺忘了那些生活在貧困與苦難中的人們,也正因為此,我們很難了解那些時代的深重苦難。文學藝術將苦難處理成了神話,有時甚至將其粉飾成田園生活的黃金時代,這與事實大相逕庭。
只是在過去的兩百年中,西歐、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及地區才開始進入歷史上少有的繁榮時期,社會的進步和繁榮才開始惠及10%以上的人口。為簡便起見,儘管在地理上並不那么確切,我們還是把上述地區統稱為西方。非常明顯,到19世紀初,在英國、美國和西歐的部分地區,人口中已有非常大的一部分比古代中東、印度、中國、希臘、羅馬和伊斯蘭文明時期(也就是比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飲食更好、更健康,生活也更安定(這種情況隨後也出現在西方其他國家)。

全社會的意義

上看,從貧困走向富裕,就是物質富足程度的不斷提高。當然,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或實際工資等統計數據並不能完全反映這一進步。對人類來說,死亡從來都是最大的威脅,因此,由貧困走向富裕的過程,首先要求遠離死亡。衡量這個進步的主要指標包括平均壽命、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等。接下來是飢餓的問題。營養不良的改善及相關疾病發生率的下降,也是從貧困走向富裕的一個方面。有關統計表明,瘟疫是人類早期苦難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所有致命或致殘疾病的禍首。擺脫瘟疫也是從貧困走向富裕的重要內容。在很多時候,貧困常常與文盲、迷信、無知以及缺少見識等聯繫在一起,因此,擺脫貧困通常也意味著向識字、接受教育和增長見識等方面轉變。在貧困的生活中,活下去是首要甚至唯一的目標。在那種生活狀態下,住房極為擁擠,也毫無個人隱私可言,個人選擇的空間極為有限。走向富裕也意味著享有更多的個人隱私和選擇機會。
簡單的統計數據不能完全反映社會從貧困到富裕的轉變。即使是最簡單的經濟,要對它所生產的無數產品和勞務進行最一般的統計,都需要用貨幣單位來表示。貨幣是衡量價值的通用尺度,不管其衡量的產品或服務在形式及內容上有著怎樣的差別。這意味著,統計數據本身並不能反映出,經濟成長是因為同類產品和服務的增加,還是源於改變了整個生活方式乃至社會生產和消費方式的產品和服務的出現。
事實上,即使在西方經濟發展的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