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所屬地區:陝西·寶雞遺產編號:Ⅴ—3
遺產類別:曲藝
遺產級別:省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寶雞市
曲藝概況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府道情”是陝西道情之一,民間稱“關西道情”。起源於唐代的道曲、道歌。道曲道歌是道士們在道觀
中向道徒宣傳道教道義的一種說唱形式。“西府道情”早期以座唱形式演唱,後來發展為廣場戲或很簡單的小戲在晚會中演出,也有以皮影的形式上演。
“西府道情”的演唱題材豐富,內容繁多,有神話故事、佛教故事、民間故事、歷史故事,但是部分曲目已經失傳。在長期演唱實踐中,道情曲藝創造形成了它獨有的調式,如飛板、哭長城、柳生芽、八板等曲牌和軟梅花點、硬梅花點、軟上簧、硬上簧等板式。
起源
“西府道情”最早起源於唐代的道曲、道歌。李唐王朝滅亡之後,大批宮廷藝人和道士流落民間使原來以詠唱道經為內容,宣揚出世思想的法曲道情溶入了民間的生活內容,創作了豐富的道情唱詞。明朝以後,隨著地方戲曲的發展,詠唱道情在民間的演出中不斷吸收營養,豐富自己,逐步從詠經到唱詞,發展為獨立而較完整的道情戲。同時,西府道情吸納了陝西地區其他曲種的特點,以其獨特的演出風格和悠揚悅耳的曲調聲聞西府大地,成為一個獨特的地方曲種。
20世紀六十年代,西府道情小戲《嫁妝鐮刀》在中央廣播電台、省市電台錄音播放,20世紀70年代道情小戲《劃線》、《麻利嫂》,20世紀80年代,道情小戲《婆婆抬新娘》均參加省民間藝術匯演並獲獎。他作為西府地區一種特有的地方劇種,在民間有著廣泛的存在和傳承基礎,對發展繁榮民間文化藝術和豐富人民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曲藝內容
道情演唱的題材豐富,內容繁多,有神化故事、佛教故事、民間故事、歷史故事,據老藝人們說過去公演的曲目有100多個,但是大部分已經失傳,下河寨道情班整理成冊的曲目僅有20個。其中有《大拜壽》、《經堂教子》、《合家論》、《槐蔭相會》、《劉彥龍上京》、《桃園三結義》等。姜馬道情班演唱的如《石佛衣》、《王賢爭見》、《四季孝》、《八仙慶壽》、《忠義堂》等。
在長期演唱實踐中,道情曲藝創造形成了它獨有的調式,如:飛板、哭長城、柳生芽、八板、繡荷包、耍孩兒、硬梅花調、採花調、吆老鴉等曲牌和軟梅花點、硬梅花點、軟上簧、硬上簧、軟下簧、硬下簧、金錢韻、兩頭慢、一點油、滾板、哭板等板式。
主要特徵
1、西府道情伴隨著宗教文化而產生它具有濃厚的民俗風味。2、道情曲牌優美動聽,唱腔獨特板式豐富。
3、樂器伴奏和諧優美。打擊樂漁鼓剪板,三才板是其他曲種所沒有。
4、演出曲目豐富,演出大眾化、民族化。
5、唱腔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主要價值
1、西府道情吸納了陝西地區其他曲種的特點,以其獨特的演出風格和悠揚悅耳的曲調而聲聞西府大地,成為一個獨特的地方曲劇,道情唱腔渾厚,鄉土氣息純正味濃,特別是在幫腔上有其獨到之處,激越柔情、熱烈、奔放,為其它曲劇所不具。2、發掘、搶救、保護地方曲種——西府道情對於發展繁榮民族文化,豐富城鄉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民眾的素質、構建和諧社會將產生其積極作用。
歷史淵源
西府道情是陝西道情之一,民間稱“關西道情”(因寶雞地處關中西部,亦稱西府)。西府道情起源於唐代的道曲,道歌。道曲道歌是道士們在道觀中向道徒宣傳道教道義的一種說唱形式。西府寶雞地區早期道教盛行,道觀林立,諸如磻溪宮、金台觀、南昌宮等等。金大定時期,道教全真派名流丘處機,游居寶雞磻溪15年,創建了隴縣龍門洞、千陽玉清萬壽宮等道觀。形成著名的道教龍門派。王重陽、張三豐等道教名家均在寶雞留下足跡。李唐王朝滅亡之後,大批宮廷藝人和道士流落民間,在寶雞地區民間傳經布道,使原來以誦唱道經為內容,宣揚出世思想的法曲道情溶入了民間的生活內容。
為了適應廣大百姓的接受能力,將說道漸漸演化為具有說和唱緊密結合的一種特殊的傳播方式——道情,並不斷創作了豐富的道情唱詞。題材多為神仙造化,修賢觀善、神化故事等。明朝以後,隨著地方戲曲的發展,誦唱道情在民間的演出中不斷吸收營養,豐富自己,逐步從誦經到唱詞發展為獨立而較完整的道情戲。所謂“一經二詞、三道情”,真實地反映了道情戲發展衍變的各個不同階段。西府道情早期以座唱形式演唱,後來發展為廣場戲或很簡單的小戲在晚會中演出,也有以皮影的形式上演。主要班社有眉縣下河寨道情班,岐山蒲村進香會道情班,麥禾營道情班,八家村道情班,陳倉區姜馬道情班。
在清末民初,西府道情達到了其最興盛的時期,演出劇目豐富多樣,有取材於道教“十渡船”故事的升仙道化戲;有取材於民間流傳的二十四孝故事的修賢勸善戲;有神話故事戲,有歷史故事戲和民間故事戲。
1929年到1922年(民國十八年到民國二十一年),關中地區連年年饉,道情班個別成員以賣藝求生,才使得道情倖免失傳。1955年姜馬道情班參加了陝西省民間藝術戲劇調演榮獲演出一等獎,受到各界好評。1984年參加了寶雞市文藝調演,並為市上作了專場演出。2005年參加寶雞市民眾藝術館舉辦的民間文化夜市活動,得到文藝界領導的讚賞和廣大民眾好評。下河寨道情班班主王天旭參加了寶雞市第一次文代會,1982年道情班參加了寶雞市藝術節,榮獲最佳演出獎。
傳承譜系
據有關文獻記載和老藝人口述西府道情是從唐宋時期流傳下來的,遠的已不可考。下河寨道情班是十九世紀後期下河寨村村民曹九成領頭組建。他樂善好施,演出報酬分文不取,經常活動於廟會、婚喪等場所。民國初年,同門老藝人先後離世,由外族王錄接任班主之位,成為第二代道情班的領頭人。20世紀60年代王錄謝世,其侄王天旭接任班主之位,成為道情第三代班主。2005年6月王天旭辭世,曹志禮任班主,成為第四代道情班的班主。
陳倉區馬姜村的道情班,現存藝人年齡最大的均在70歲以上,以前的道情傳承只能從他們口中所說為據。據老藝人馬俊說姜馬道情到他們已是第六代傳人了,最早的班主李德勝,第二代馬富勤,第三代馬剛剛,第四代姜世英,第五代馬生堂,第六代馬俊,現在的道情班負責人馬自成年紀較輕,現由他組織著道情班的活動。
下
河寨道情傳承譜系
第一代曹九成,男,出生不詳,師傳,學藝時間清光緒年,居住地眉縣下河寨村
第二代王錄,男,出生不詳,師傳,學藝時間清光緒年,居住地眉縣下河寨村
第三代王天緒,男,1932年生,國小文化,師傳,學藝時間1945年,居住地眉縣下河寨村
第四代曹志禮,男,1945年生,國中文化,學藝時間1958年,居住地,眉縣下河寨村
姜馬道情傳承譜系
第一代李德勝,男,出生不詳,姜馬村人
第一代馬富勤,男,出生不詳,姜馬村人
第三代馬剛剛,男,出生不詳,姜馬村人
第四代姜世英,姜馬村人
第五代馬生堂,姜馬村人
第六代馬俊,姜馬村人
現在組織者馬自成,1955年生,姜馬村人
瀕危狀況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傳媒業的快速發展,西府道情作為一個地方曲種,由於劇種古老地域特色厚重,所以在空間區域上的推廣和發展受到限制。
目前,道情班僅靠現有的年逾古稀的老藝人苦苦支撐著,隨時都面臨著失傳和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