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3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2萬元,占總收入的18.67%;畜牧業收入11萬元,占總收入的0.3%(年內出欄肉豬64頭家禽170隻);第二、三產業收入235萬元,占總收入的70.7 %;工資性收入14.20萬元,占總收入的68.71%。農民人均純收入3174元,農民收入以二、三產業為主。
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2.4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9人(占勞動力的3%),在省內務工15人,到省外務工4人。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50畝(其中:水田31.00畝,旱地119.00畝),人均耕地0.15畝,主要種植蔬菜、水稻等作物;荒山荒地230畝,其他面積370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3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2萬元,占總收入的18.67%;畜牧業收入11萬元,占總收入的0.3%(年內出欄肉豬64頭家禽170隻);第二、三產業收入235萬元,占總收入的70.7 %;工資性收入14.20萬元,占總收入的68.71%。
農民人均純收入3174元,農民收入以二、三產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2.4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9人(占勞動力的3%),在省內務工15人,到省外務工4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239戶,共鄉村人口1049人,其中男性491人,女性558人。其中農業人口1013人,勞動力70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壯、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18人,壯族93人。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西山國小,中學生就讀到文山縣三中學。距離中學6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31 人,其中小學生76人,中學生55人。該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2個,文藝隊在2004年被評為文山縣首屆社區文藝調演組織獎。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3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5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7萬元,有固定資產85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7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務政務等。
基層組織
該村有黨員20人,黨員中男黨員16人,女黨員4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一是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二是居民家庭經濟來源窄,生活受到很大影響。一直以來,村民的經濟來源主要是種植業,土地徵用後,村民失去了固定的收入,生活受到很大影響。三是失地農民沒有就業用地,且再就業率低,無生活來源,對社會穩定有一定隱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一是向有關部門爭取就業用地。二是針對村民的村本情況,邀請技能部門對失地農民進行技能培訓,增加再就業率。三是爭取相關部門支持,把巨進公司100平方米建成小型供水站。四是水站建好,建立相關制度,使其發揮最大經濟效益。村民年收入人均增加100-1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