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局

西局

北京網通西單電話局,坐落在北京西單商場對面的北京網通西單電話局,左鄰右舍是流光溢彩的商場、酒店。

簡介

經歷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門庭若市,現在的西單電話局門前沒有了申請安裝電話的人群、沒有了喧囂。與左鄰右舍、對面的新老大型商場相比,這裡很有鬧中取靜的意味。熟悉其歷史的人知道,它的這份安靜和從容,來自其厚重的歷史積澱和新時代的人文內涵。

西單電話局因位於皇城以西,也稱西局、66局、老2局等。從1905年西局建成時的300門磁石式人工電話交換機,到百餘年後今天的20萬門交換機容量,作為服務於黨政軍領導、機關、舉世矚目的金融街、企事業單位的京城最大的電話分局,其發展的足跡,見證了北京乃至中國通信的發展歷史,其20世紀90年代的“小紅傘精神”,更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百年西局 王雅平

概述

百年西局,民國以來第一個大型電話分局

西單電話局局址的選擇不是現代電話局人的選擇。就是這個西局,現在看來不起眼,其實卻有著100多年的歷史。

光緒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6月,位於西單西斜街玉皇廟的電話西局建成,當時租房33間,安裝了磁石式人工電話交換機300門,服務範圍為皇城外以西、以北(今西城區)地區。1917年9月,民國以來第一個大型電話分局在西單北大街興建,稱西局。

西局的“大”,一是服務範圍廣;二是容量大。1908年時的西局,其交換機容量達到了1900門。

創建時的西局局址占地面積10萬平方米,機房一座,樓上為交換室,樓下為測量室和局長室。樓北面的平房為發電機房,樓南側平房為職員和司機室。初裝的交換機為從德國、日本等國購買的共電式人工交換機。

據解放前參加工作的老師傅回憶,解放前西局的交換機容量也是不斷增長,但即使容量一增再增,也難以滿足用戶的需求。因容量有限,設備陳舊,常常半個小時也接不通一個電話,因此還經常發生用戶的申告。為求得用戶的理解,1924年,電話局還邀請市民來局參觀。

解放前後的西局,電話還需要人工轉接。當時接轉電話的職員不叫話務員,稱接線員,因為轉接電話時不需要說話,也稱“啞席”。用戶要哪個方向的電話,只需要將塞繩插入,用戶聽到撥號音後自己撥號。採用此方法後,用戶的申告大幅度減少。1955年,西局採用了捷克的交換機A40,容量達到4000門。這時的西局,服務範圍西北方向已到達中關村、萬壽山等地。

隨著業務的發展,西單局的通信容量和技術也在不斷增加和提高:1955年1月,西單局開通A47步進式交換機4500門;1981年12月開通HJ-921縱橫制7180門交換機;1987年10月,開通法國E10-B程控交換機7000門;1990年又增容6000門,1994年在新建通信樓內又先後開通了加拿大DMS100、上海貝爾、國產華為交換機。現在,西單局的設備容量已達20萬門。

當好通信兵,服務“皇城圈”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單局所服務的區域是皇城外以西、以北(今西城區)地區,西至阜成門,南至宣武門,北至德勝門,方圓25.4平方公里。中南海也位於皇城以西。在這個俗稱“皇城圈”的區域內,黨政軍機關、政協、中央組織部、包括原郵電部在內的各大部委均在此區域,比較集中,素有“院內院外”之稱,中南海為“院內”,中南海之外為“院外”,也是紅牆外。

進入西單局工作的人員要考察政治素質,進行“政審”。因為經常要到“院外”這些黨政軍機關重地、深宅大院、首長、高官、知名人士家中完成重要的通信任務,在“政治高於一切”的年代,“政審”不合格、“政治上不可靠”,就不能進入西單局工作。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電話局是個半軍事化的部門,政審嚴格、紀律嚴明,電話通信也主要為黨政軍機關、企事業單位服務,電話局素有“中央耳目”之稱,電話局在社會上也是一個叫得響的單位。

在這樣一個重要、對人員素質要求如此之高且帶有幾分神秘感的單位從事重要的通信保障工作,其工作環境又是怎樣的?

苦幹:“線務員不簡單,推著小車滿街轉”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西單局的工作條件比較艱苦,線務員做的基本上是體力活。那時候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線務員不簡單,推著小車滿街轉”,從拉車、立桿、埋電纜等全套活計,都要線務員自己完成,既是車夫、桿線工,又是管線施工人員。每天早上,他們將梯子、線路桿裝上排子車(排子車,現在沒有了,是用結實的木料做成的大型人力貨車,主要用來拉運大宗貨物、搬家具等),或是人拉肩扛、或是“倒騎驢”地就出班了。兩人一撥,在埋線桿時,自己挖坑,做地錨,人工立桿;冬季天寒地凍,埋設管線時,線務員們就自己燒開水將凍得堅硬的電纜澆軟、剝皮。雨季,線務員最擔心“電纜喝湯”,那樣會造成串電、電話雜音,影響通話質量。所以,越是雨天越要出班。

憑著強烈的工作責任心,他們將這些辛苦置之度外。領導關愛工人,出班的線務員、機務員沒有回局,領導也不走,全局工作人員上下一心,情緒高漲且快樂地工作著。因為他們心中有一個願望:“要當好中央、市委的通信兵”,為黨政軍機關提供最放心的服務。

巧幹:創新查修手段——電纜自動充氣法

在工作中,西單局的師傅們還創立、套用了不少新的工作方法,諸如“氣壓維護”電纜法、語音自動報時等。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通信線路以電纜為主。因電纜最怕潮濕、“喝湯”,所以,電纜班的維護量較大。為保證線路質量,一到雨天,桿線班的師傅們就要出班,給電纜加壓、補氣,主要是充入乾燥的空氣或氮氣,使電纜裡面的壓強大於空氣壓強,從而防止水的滲入。“驗桿刷油打幫樁”是他們要乾的活計。這個時期電信部門採用的多為充氣型通信電纜,這種電纜價格較便宜,套用較廣,但需要大量的人工進行維護、檢測。人工為電纜充氣是很費力的活,尤其是為地下電纜充氣,人孔空間小,充氣機不容易使用。西單局的師傅們積極主動地想辦法,將人工為電纜充氣改為自動充氣,有效解決了電纜充氣的難題,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上世紀60年代,西單局的技術人員與相關部門合作,將人工報時改為自動報時,由此開始了“117”自動報時的歷史。

強化大局意識,光大“紅傘精神”

西局的老師傅們以電信人的職業精神,盡職盡責地為“皇城圈”內的客戶提供著稱心的服務。新時期的西局繼承了西局的這一優良傳統。作為北京網通最大的一個分局,多年來,西單局不僅較好地完成了各項KPI指標,全局收入在三區分公司的第一梯隊中始終名列前茅,各項主營業務產品均超序時完成,真正成為北京網通生產經營、服務維護工作的“龍頭”。其熱心為客戶服務的“小紅傘精神”成為西單局的一個服務品牌。

西單局查修班負責西單地區的電話維修工作。1994年~1996年的3年中,查修障礙3萬餘件,各級用戶申告為“零”。人們形容西單局查修班像雨中的紅傘,用自己挺拔的身軀為路人遮風擋雨。一位人大代表視察時說:西單查修班為西城用戶使用電話帶來了方便和福氣,為用戶送去了蔭涼。人們把查修班比作“小紅傘”,稱查修班的服務為“紅傘效應”。由於出色的服務工作,西單查修班1995年被團中央和原郵電部命名為“全國青年文明號”。

西單局的“紅傘”班不僅僅代表著查修班的服務水準,其客戶至上、甘於奉獻的“紅傘精神”,在西單局的各個部門和崗位被發揚、光大。由於局所位置的特殊性,近年來西單局參與了大量的通信重點保障工作,對每次的重大通信任務都有一套保障預案:線路雙路由備份、人員24小時值班、機房每天測試、呼叫等。尤其是每年3月的人大、政協“兩會”期間,全局上下更是以極強的責任心、使命感,為“兩會”提供通信保障。一般情況下,重大通信任務都是“急活”。只要接到任務,相關機線部門就奔赴現場,實地勘察後布線、安裝,測試。完成安裝後,還要派出社區經理進行後續服務。其中有一年,“兩會”新聞中心要求安裝100多部電話和幾十個ADSL,西單局的安裝人員為在春節前完成安裝任務,大年三十這一天也在現場加班。只要用戶提出要求,西單局都盡力滿足。多年來,西單局為“兩會”提供了安全、快捷的通信保障服務,沒有出現任何閃失。

奧運會期間,西單局負責對所轄的實驗中學排球訓練館、八中籃球館、民族飯店、廣州大廈等奧運酒店的通信保障工作。對這些重點地區,西單局做到24小時監控,並由一名社區經理和兩名外包人員組成全天候保障小組,為這些重點客戶提供隨叫隨到的服務。

近些年,西單局的服務工作得到普遍讚譽,使得“紅傘精神”在所服務的地區得到延伸和推進。2007年全年,西單局客戶投訴率平均為萬分之0.91,共處理10060各類投訴165件,全部投訴來訪都做到了100%回復用戶。呼叫回訪用戶滿意率達到100%,從客服中心10060接到的表揚181件,表揚信5件,錦旗3面。

承載著百年歷史的西局,無論是通信能力、業績指標和服務水準,在今日電信改革的新環境中依然顯示著勃勃生機。百年西局,承載的不僅僅是歷史,其對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全心全意為客戶服務的“紅傘精神”,已成為西局的服務品牌,在百年奧運夢想實現之時,為百年西局增添了新的時代光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