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翻譯公司市場分析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出現了巨大的翻譯市場。中國的註冊翻譯公司有近3000家,翻譯從業人員至少達50萬,但專業翻譯人員只有約6萬人,而且往往集中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少數經濟發達的城市或者政府部門。相比“外譯中”,“中譯外”的專業人才更是嚴重不足,目前缺口高達90%。從規模上看,中國已成為“翻譯大國”。預計2006年中國翻譯市場總額將達200億元。
縱觀國內外企業各個行業中的佼佼者,我們不難發現,所有成功的案例都不乏共同之處,那就是:一切為客戶著想。我們也不難發現,打著這樣旗號的企業並不在少數。但是,在這樣漂亮外套之下的企業中,有幾家企業能夠真正做到名副其實呢?對於翻譯行業而言,尤為如此。翻譯界中流行著這樣一句話:高價錢,不一定換來高質量的稿件。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一份滿目狼瘡,面目全非的譯稿對翻譯公司,對委託企業帶來的何止是經濟上的損失,一些無形的難以彌補的聲譽上的損失是無法用金錢去衡量的。所以,在譯員的選取上我們也一定要有一雙火眼金睛,能在蜂擁而上,濃妝艷抹的譯員大軍中,尋找到真正文品如人品的,長期合作的固定合作夥伴。因此而換來的必定是穩定的客戶群體。
國內很多翻譯公司的經營規模普遍不大,不少還停留在“夫妻店”、“同學會”的小作坊式狀態。國內的翻譯公司如果能夠擁有50名以上的專職翻譯就已經是業界頗具規模的“大公司”了。而通常,每家公司專職的翻譯人員只有幾個,80%以上的需求要由兼職人員做“替補”。在從事筆譯工作的人員中,專職的筆譯人員少,兼職的多:有證書的少,大學生多。很多正規的翻譯服務公司在抱怨:我們也想找高水平的人才,但一方面不正規公司的低價策略使得我們不得不降低人工——找大學生:另一方面,並不是懂外語的人都可以做翻譯,翻譯必須經過專業的語言訓練,這種高標準的人才很難找,而這類人才似乎又有更好的去處。由此,產生了人才的一種錯位。衛嘉說,市場的混亂也就由此而起,本身從業人員素質不高,就使不少資質更差的人和公司藉機“投機”,這樣惡性循環致使行業更加低迷。
根據中國譯協的統計顯示,以前從事翻譯工作的高級翻譯人才只有事業單位專業人員評定職稱的形式能夠界定等級。但是這部分人集中在外事部門、科研高校以及書刊發行單位等,人數在四五萬左右,他們主要也是為這些專業機構的工作提供服務。而隨著市場對翻譯需求的擴大,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員已經達到上百萬,出現如此龐大和良莠不齊的從業隊伍就是缺乏比較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
中國翻譯服務分析
質量是翻譯公司生存的根本,是與客戶保持長期合作的保障,是公司健康、穩定、快速發展的支柱,“質量第一”是公司經營的核心思想。
國內的翻譯市場隨著中國進入世貿組織而獲得了快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翻譯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相關數據,截止到2008年,中國的翻譯市場份額以及超過了兩百億元。原來傳統的依託大學語言院校的翻譯機構已經日益被專業分工的翻譯公司所取代,而外資公司入駐中國也對翻譯質量和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為數眾多的翻譯公司和各類翻譯社也對整個翻譯行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由於部分翻譯公司仍然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和“代理商”的階段,並沒有足夠的實力對翻譯質量進行審核與控制,從而使得客戶的稿件無法得到質量保證。可正是由於這些眾多游擊隊式翻譯商的存在,讓整個翻譯市場的價格在不斷的下滑。價格正是他們最大的優勢,因為這些翻譯公司沒有後期審核和控制所需的費用,也不對譯員進行跟蹤和考核。這些行為導致部分正軌的翻譯公司也在質量控制流程和譯員水準上大打折扣。雖然價格競爭使得客戶在費用上受益,可最終卻為客戶和整個翻譯行業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根據華美達北京翻譯公司某負責人的介紹,某知名機電類外資集團,其主要生產和銷售機電類產品,正是由於選擇翻譯公司的不慎,被某家庭式翻譯公司的低廉報價所吸引,而將1000多頁的整個產品目錄交付給其翻譯。最後由於質量問題,不但上萬本目錄書籍被報廢,整個企業進入國內機電市場的腳步也被推遲了整整一年。其直接損失高達數十萬,間接損失更是無法估計。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因此,目前的翻譯行業迫切需要建立起嚴格的翻譯市場準入制度和完善的淘汰機制,以維護整個翻譯行業的形象,使正規翻譯公司得到良好的發展空間,並最終讓客戶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