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由來
勞動公園一出生便與“勞動”結緣,它是勞動人民所建,在勞動節開放,為勞動人民服務,更以“勞動”為名,它渾身上下都散發著樸實無華的勞動者氣息。有人說“勞動公園”的名字太過時、太硬朗,不柔軟,不幽雅,然而了解勞動公園的人則會說“勞動”二字放在它身上再合適不過。坐落在西安市西郊的勞動公園,始建於“大躍進”時期,專門為了西郊的工廠所建。走過幾十年的風雨後,勞動公園早已成為西郊老廠職工們分不開的老夥計、老兄弟。
公園前身
解放前,這裡只是西安西郊一塊普通的農地,屬於它東邊的任家莊。上世紀50年代,這塊荒地被開闢成了一處苗圃,取名為“任家莊苗圃”。
任家莊苗圃是什麼模樣?……麥地、磚窯,甚至還有墳頭。任家莊苗圃具體的開闢時間,已經沒有人能說得清。西安電力機械製造公司的老職工們,大多在1957~1958年來到這裡,苗圃的建立,要比這個時間早些。
任家莊苗圃並不是西安唯一的苗圃。建國初,西安市內陸續建起了近十處苗圃,……勞動公園的落葉樹最多、最粗壯,這與它曾經是西安市內的專職落葉樹苗圃不無關係。
最初的方案是建西安最大的公園
西安人都知道“東有紡織城,西有電工城”,電工城又以西電公司規模最大、人數最多,除了西電公司,西郊還有儀表、慶安、延光、西藥等廠,如此密集的一片人口聚居區,沒有一座像樣的公園哪兒行。於是,隨著上世紀50年代末西電公司等一些廠家在西郊站住了腳,將任家莊苗圃改建成公園的計畫,便提上了當時西安市園林處的議事日程。
公園的規劃從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公園老主任郭喜只說:“我聽園林處的工程師丁琦講,很早的時候,苗圃周圍還沒有這些家屬區,所以最初的方案,是建一座東到勞動路,西臨桃園路,北抵大慶路,南至團結東路的西安市最大公園。”如果這個計畫能夠實施,勞動公園的面積擴大四倍還多。可是,這個宏大的方案在征地上遇到了阻礙,沒能實施。最終,公園還是本分地建在了任家莊苗圃上。公園的建設,正好趕上了“大躍進”, 也或許是“大躍進”推動了公園的建設。圍在一起海聊的陳老和他的老哥老弟們,都在1957、1958年來到西電公司,據他們講,任家莊苗圃改建公園始自1958年,他們記得真切,從那一年上,他們便加入到建設公園的義務勞動中來,他們在公園義務勞動了很多個年頭,到了上世紀60年代,公園最終正式開放了。
修建公園時是一幅怎樣的情景,我們如今已無法想像,老人們說起當年的經歷,也多是一兩句話帶過。然而細想起來,那一定是一段艱苦而辛勞的歲月,工作日裡,把熱情奉獻給共和國的機電事業,到了星期天,還要來公園為園林事業做貢獻。
曾經的電工人不僅為公園奉獻了體力,還奉獻了物資。……為什麼居住在附近的老人們跟勞動公園那么親?因為勞動公園就像他們的孩子,是他們一䦆頭一鏟子建起來的,如今粗壯的老樹是他們當年所栽,他們熟悉公園裡的每一個角落。
運輸工具
106畝地的公園,怎么建設了近20年?這在機械普及的今天很難想像,然而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這樣的速度也屬正常。1965年以前,任家莊苗圃僅有7名員工。那時,公園的運輸工具僅是幾輛騾子拉的木板車,拉土、拉沙、運石頭、搬樹苗,用的都是騾子車。
名人題字
公園正在建設時,當時的西安市園林處處長劉杭(音)便跟郭沫若聯繫,請郭老給公園起名並題字,於是郭沫若便寫了“勞動公園”四個字寄來。現任園長李宏安說:“那個年代勞動最光榮,公園又是為了周圍的幾個大廠所建,所以叫勞動公園再合適不過。”
文革時仍未停下建設的腳步
文化革命時,勞動公園仍然沒有停下建設的腳步,許多標誌性建築都完工於這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