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記述周恩來在西安事變發生前後從事黨的統一戰線的工作過程和他對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作出的歷史性貢獻。
作者簡介
郝建生,1952年5月出生於山西永和。1975年8月畢業於華東工程學院。曾先後在湖南、陝西軍工廠從事兵器技術研究,陝西國防科技工業系統高級工程師。1979年開始從事紅軍東征和西安事變方面的實證研究,現為西安事變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會、中國神劍文學藝術學會、中國現代文學學會會員。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至今約150餘萬字,著有電影文學劇本《紅軍東征》,紀實文學《西安事變後的張學良》、《楊虎城將軍的最後十三年》等作品。
圖書目錄
身患重病的周恩來從昏迷中醒來,急喚中共中央調查部部長羅青長囑咐說:
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曾經幫助過我們的老朋友,特別是姓張的朋友。囹圄在台灣的張學良得悉後百感交集。
周恩來力排眾議,在瓦窯堡會議上,全力支持毛澤東的戰略主張:
紅軍的戰略方向應向東發展,東渡黃河,向閻錫山借路抗日。同時提議要加強對東北軍和西北軍的工作,建議成立黨的白軍工作委員會。
周恩來協助毛澤東部署紅軍主力東征的同時,建議毛澤東:
統戰工作應首先從東北軍、西北軍打開突破口,爭取實現西北大聯合。兩者與之比較,與我黨接觸較早的楊虎城接受的可能性更大,不妨派與其有聯繫的汪鋒,直接前往西安接洽,可能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張學良與李克農在洛川會談中,在對待蔣介石抗日的態度上,發生嚴重分歧,雙方各持已見。
張學良建議:願與毛澤東或周恩來兩人其中之一位,就此問題進行再次會談。
膚施會談周恩來與張學良緊緊握手,在民族危亡關頭,周恩來毅然接受張學良的“聯蔣抗日”主張,同意在抗日問題上,蔣介石是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的軍事力量。
周恩來讓劉鼎轉轉告張學良,中共完全接受他“逼蔣抗日”的建議,張學良對此感到十分欣慰。
為敦促停止內戰,他飛赴太原,向閻錫山說明紅軍東征山西的真實意圖,力勸其與他一塊說服蔣介石聯合抗日。
為加強對東北軍、西北軍的統戰工作,周恩來在秘密派遣劉鼎赴西安後,又派紅軍參謀長葉劍英以及潘漢年、汪鋒等人去西安。在爭取西安方面,毛澤東稱讚劉鼎是有功的。
周恩來詼諧的對前來陝甘蘇區採訪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說:
蔣介石之所以失敗,原因之一是他不會騎馬,不過他的政治嗅覺比軍事嗅覺強。
由於不慎,埃德加·斯諾將“西行漫記”素材遺失,在張學良的全力幫助下,終於失而復得,以至二十年後,有了轟動世界的反映紅色中國的巨著。
蔣介石面對日本侵略的步步進逼,感到岌岌可危,為化解國內矛盾,取得蘇聯方面的援助,他密使宋子文、陳立夫、鄧文儀、曾養甫等人,設法從國內、國外兩個渠道,打通與中共的關係。
周恩來面對南京政府伸來的觸角,對於將受命的潘漢年說:你要勇敢沉著、見機而作。
受周恩來委託奔波往反於南京與瓦窯堡之間,為溝通國共兩黨秘密談判聯絡的張子華,帶信給陳立夫與曾養甫,希望能盡力推動各方,共促國共合作抗日事成。並邀請陳氏兄弟親自參加兩黨最高層的會談。
國共兩黨談判初露曦微,卻因蘇聯駐華大使鮑格莫洛夫的幾句戲言,而急轉直下。陳立夫在與潘漢年會晤中,代蔣介石面陳中共:對立政權與之軍隊必須取消,紅軍吸可保留三千人……周恩來怒斥道:這是蔣介石站在“剿共”立場上的收編條件,離開抗日救亡之前提,無任何商量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