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全村有耕地134公頃,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地瓜、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330戶,866人。有季、劉、呂、孫、王等5姓,全為漢族,以季姓、劉姓人口居多。大事記
1941年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1961年在村南建成占地面積為0.4公頃的水庫。
1971─1972年規劃並開墾荒地14公頃。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9年進行首次村民委員會直選。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92公斤,總產4.8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55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38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達到548公斤,總產32.9萬公斤。 1987年,村里大面積栽植蘋果。至2000年,果樹面積達到24.3公頃。主要有紅富士、新喬納金等優良品種,果品總收入80萬元。 20世紀80年代末,村開始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2000年,有蛋雞專業戶1個,肉食雞養殖大棚7個,年產肉食雞5萬隻以上,豬、奶牛、羊養殖也頗具規模。 2002年,第一產業總收入324萬元,其中農業156萬元,畜牧養殖業150萬元,林業8萬元,其它10萬元。第二產業1907-1922年,本村的蠶絲生產極為昌盛,先後建起信成號、順和成號、仁德恆號、信成利號、雙和德號、雙和成號、仁興德號、仁聚興號等8處纊坊,纊192支,織機94張,工人500多名。至1947年,相繼停業。 20世紀70年代,建成了橡膠廠、粉條加工廠、麵粉廠,80年代得到較快發展。90年代後,村里又發展起油坊及石材加工、石碑雕刻等行業。2002年,第二產業總收入700萬元。
第三產業1951年,建起供銷合作社代銷店,數十年來一直興盛不衰。1980年以來,大批村民外出從事商業活動,出了不少布匹販、菜販等。村裡有多處商店、批發店。2002年,第三產業總收入174萬元,其中運輸業100萬元,商飲業7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