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侯村位於曲阜市息陬鄉駐地南3公里處,東首與將夏侯相接,北依寥河,西有京福高速公路在境內貫穿,南與小峪接壤,村落呈方形,是一個多姓氏聚居村,孔、儲兩姓較多。
由來三國時曹魏部將夏侯淳、夏侯淵在此屯兵,分為東西二屯。東屯即今東夏侯,西屯即今西夏侯。武帝時,夏侯淳從征累功拜前將軍,文帝時為大將軍。他性清儉,余財輒分施,世人以其姓名村,以示紀念。《曲阜縣誌》載: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夏侯村離城三十五里,住民九十家,甲長九名”。
沿革民初屬鄒縣夏侯鄉。1946年劃歸曲阜縣第五區,1958年屬息陬公社,現屬息陬鄉。
古蹟大汶口文化遺址位於村西500米處,1957年發現。1962年中國社科院孝古研究所山東隊進行發掘。遺址面積300米×400米,耕土下即為文化層,厚約1.5米,出土鐵器、石器600餘件,墓葬中同類隨葬器物大、中、小型相互配值,以鼎、小鼎最明顯。遺址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1985年被列為濟寧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曲阜市政府立“新石器西夏侯遺址”石碑。
管勾山位於村西北200米處。清《曲阜縣誌》載:“縣東南小山曰管勾,出文石,凡林廟巨柱豐碑皆資焉”。《曲阜縣鄉土志》記有“青石產東南鄉管勾山,每年約采百丈”。相傳孔廟、孔府、孔林里的滾龍柱、龜駝碑等大石料多出此山,故明朝皇帝欽封此山為“管勾山”,屬孔府管勾廳管轄。管勾山屬西夏侯地界,但村里百姓不得開採石料。遇有大工程需要大石料時,由衍聖公親自大禮祭山,然後開採。舊時山上有山神廟一座,供有土地神、山神石刻畫像,歲時祭祀,香火不斷。雍正、乾隆年間曾重修。清光緒版《鄒縣續志》載:“上有石馬二,蓋數百年物”。現石馬已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