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縣西城村
概述
侯馬市鳳城鄉西城村,東與南王村、北與北王村相鄰。相傳,因南王村、北王村的南王、北王,在該村東、西兩邊修建新的城池,歷史演變成村,在西邊的稱西城。
清光緒年間,西城屬曲沃縣上秦里;民國十七年屬曲沃縣一區,西城時有58戶,男174丁,女164口;2000年,西城有280戶,1108口人,耕地114.6公頃,人均收入3204元。
西城村內建有唐太宗廟。據《立廟石碣》記載,此廟於元朝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重修,現存正殿一座。坐北朝南的正殿內,有“太岳五松圖”壁畫,東西牆上鑲嵌有清代石碑。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和文化藝術有一定價值。
西城村唐太宗廟內的東牆上,鑲嵌有一方“修築城外東西大路及邦城壕記”石碑,記載了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七月十二,西城村遭水災和第二年秋後捐資修路的情況。
今西城村國小校大門外照壁上,拼裝保存了昔年西城村李家祠堂石碑坊上“二十四孝圖”的部分石刻碑貼、字畫。
名人
董文有:西城村人,1938年生,歷任山西省高教廳人事處長,山西大學師範學院(現太原市師範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現退休居於太原。
八十、九十年代,西城村黨支部書記王佩恭(小名跟明),在黨的改革開放方針、政策的指引下,開拓進取,積極興辦村級企業。西城鐵廠,生產長城牌電風扇底座,效益很好,曾是侯馬市有名的村辦企業之一。辦了一廠,富了全村。西城村黨支部、村委會,用鐵廠的盈利,為村民發放養老金,興修水利,植樹修路等,使村民收入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1992年4月,他榮獲“省勞動模範”光榮稱號。王佩恭同志1998年11月,因患腦溢血去世,年僅45歲。
建設
現今的西城村,在黨支部、村委會的帶領下,進一步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主導產業。多年來,西城的大棚菜有了較大發展,2000年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新增噴灌面積200餘畝。從事第三產業的村民越來越多。西城村黨支部、村委會按照自己的工作思路,正帶領廣大民眾向新的目標邁進。
2007年,作為西城村結對幫扶的部門,區交通局局長朱柏松親自率隊到西城“探路”,為全村的道路交通仔細“把脈”,並立刻形成方案:要幫助西城村對全村道路進行全面規劃;幫助改造一條650米長的村級道路,改善部分村民小組間交通通行狀況;局工程科會同航道部門對輪窯橋進行踏勘,形成引橋維修改造方案,並儘快實施,方便沿途村民通行;加快過境的成金線施工進程,爭取2008年10月底竣工通車,改善對外交通條件。一場轟轟烈烈的“修路修橋”計畫在西城村很快付諸實施。
西城村墳西村民小組通往龔家的650米村級大道是30年前規劃的道路,由於歷史原因,遲遲得不到實施。2007年,一條寬4米的道路建設到位,圓了30年前的“通暢夢”。以前經過西城村的成金線,一華里路就有三道彎,路面窄,路況差。2007年,區交通局花大力氣全面改造這條老路,路面一下子比以前寬了一倍,道路等級提高了,建成後使西城村對外交通條件得到全面提升,而兩旁3.62公里的局、村兩級共建林,讓人仿佛置身園林。
截至目前,區交通局已為西城村修繕、建設橋樑12座,道路建設一條。同時,區交通局還協助村委會的建設、辦公用品的完善等一系列工作,共投入資金百萬餘元。“補血”只是表面,只有“造血”,西城才有未來。為此,區交通局開始為西城指導建設標準廠房,發展物業,壯大村級經濟。一方面,千方百計用好對經濟薄弱村的優惠政策,從新建標準廠房和發展物業兩塊進行論證,爭取區財政補貼到位;另一方面,對村自身進行挖潛、擴容,保證村級經濟明顯壯大。在此期間,來自交通部門的“雙扶”幹部楊學新,充分發揮了穿針引線的作用,近兩年來,向上爭取,向下指導,奔波於全村各個角落。
2004年開始,面對基礎設施不到位的現狀,西城村開始考慮如何改變現狀,村幹部一致認為,道路的建設是讓西城村脫貧致富的首要條件。目前,全村道路硬化基本實現,累計完成村級主幹道及支線工程10000平米,道路入戶率由原來的91%提高到95%,村組間道路溝通率由原來的77%提升到88%。通過5年的努力,民眾迫切要求解決的道路、水利問題順利解決,22個村民小組已完成道路硬化12.2萬平米,節水工程17800米,修建橋樑3座,新建橋樑1座,累計投資額960多萬元。西城發展的決心和優質的服務,帶動了一批企業的發展。原本是村里唯一一家上規模的化工企業,考慮到企業自身的發展和全村利益,主動轉產機械生產,並首批進入西城村規劃建設的標準廠房。該公司還約定,建成投產後,村里每年獲益企業利潤的10%,同時,企業利潤的2%-5%將用於村級公共事業的建設。
為豐富精神文明發展內涵,西城村的文化長廊和多功能健身廣場也應運而生。2007年4月,占地面積約800平米的綜合性長廊建成,它包含了村務公開、日常知識展示、報刊的選載等眾多民眾想了解的信息。今年3月建成後,西城又規劃建設了占地1460平米的多功能廣場,供村民休閒。
西城的路越來越寬了,西城人的笑也越來越燦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