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西周早期金文可分兩個階段來概述:第一階段,主要是武王、成王時期,但康王時期(約偏早)仍有部分器銘具有本階段特點。在內容上,仍存在較多的字數很少的族氏銘文及其與先祖曰名組合的銘文。銘有此類銘文的銅器,多數當屬於商亡國後臣服於周人的商朝遺民。但自此階段開始,長篇與較長篇的銘文已多了起來,內容關係到許多西周初期的重要史實及當時的官制,軍制等。從總體上看,此階段金文扔保留了不少商晚期金文的持點。首先是布局不夠規整,依然是豎成行而橫不成排。字形大小仍不均勻。象形性還較強。書寫氣勢亦較豪放 ,筆畫較渾厚、凝重,有的筆畫中間粗肥,而首尾出尖,筆捺皆有波折。所有這些均與商金文近同。上述特徵可從武王時期的利簋與成王時期的保卣、甗侯鼎及康王時期(約偏早)的作冊大方鼎的銘文中得知。
第二階段,康、昭王時期。此階段銘文多為較長篇或長篇,內容範圍與第一階段較長銘文相近似,亦多關係當時的戰爭、政治、封賜等重要史實。族氏銘文已少見。與第一階段銘文不同的是,多數銘文排列較第一階段規整,不僅豎成行,而且橫也成排。但仍有部分銘文由於每豎行字數與字的大小未能一律,在總體較整齊的情況下顯出個別的不整齊。此階段銘文有兩種字型形式。 其一:字型筆畫仍顯渾厚,還有明顯的波折,部分筆面仍作中間粗兩頭尖形。如康王廿三年之大盂鼎銘文。其二:字形一改過去較渾厚、豪放的書風而為規整、拘謹。多數字筆畫均勻,但仍有一些字點畫上作粗肥筆,如天字上一筆,王字下一橫,才(在)字橫畫與豎筆交接處等皆是,此外有的字右邊捺筆仍有波折。此種形式的銘文大致出現於昭王時期,如御正衛簋與啟卣銘。 以上兩種字形屬於本階段之主流。但本階段銘文另有一種較鬆散的形式,每豎列字數基本相同,但因其字大小不一,橫排基本上不齊整,字形亦有波折,似仍具第一階段遺風。惟筆劃較細,且多圓筆。
事跡
本期金文中記錄周王於宮廷進行冊命之禮的銘文始出現,並漸成套子。“子子孫孫萬年永寶用”之類文辭始流行。本期只有極少數銘文後銘有族氏名號。字型形式則大致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是穆王時期,共王時期部分器銘仍有此階段特徵。銘文基本上沿襲以上所述昭王時期出現的那種小而規整、拘謹的字型,總體顯現出一種整潔的風貌。文字的象形性己甚弱,表現人體的字多不再作下跪狀而下肢向下伸展。 第二階段,共王至懿王時。部分器銘於銘文布局之規整程度及字形結體上尚留有上一階段的一些特徵,但筆道 已粗細一致,進一步向線條化方向發展,波折與粗肥筆畫皆已不存在,這顯然是為了使書寫更加便利。而在字形上也相對上一階段拘謹的形式有所變化,顯得較寬鬆,此種風格的銘文可見於共王時的牆盤銘文。本階段另有一些器銘風格較別致,布局上均比較散漫,雖已無波折與肥筆,但字型比較開擴、敦厚。 由上述可知,本期第二階段的銘文亦存在規整與粗獷兩種風格,而以前者為主流。但在本期末葉約孝王時,又已出現西周晚期金文的形式了。
本期在時間上即指夷王至幽王時期。本期有較多長篇銘文,內容多為套子化的廷禮冊命。有關戰爭、土地獄訟等方面內容亦較多見。宣王時出現最長的西周金文毛公鼎銘,長達四百九十九字的銘文,記宣王對毛公之誥命。此外,本期銘文末尾多有套辭,盛行“萬年無疆”之類辭句。特別是本期還有許多器銘屬於韻文,亦是非常有特色的。本期銘文布局工整規範,橫成排,豎成列,在少數器銘拓本上可看到清楚的長方格,表明當時在制范時是採用先畫格後按格作字的。本期字形特徵較明顯:一是普遍作長方形,字形大小相近同;二是筆道絕大多數為細勁均勻的線條,僅個別字,如“天”字上一橫,“旦”字下一橫仍有作圓點狀的,“丁”字仍多寫成圓點。此種金文字型舊或稱為“玉箸體”。由於字形典雅,行列整齊,所以本期銘文總體上顯得莊重、肅穆。如上文所言,此種“玉箸體”實源起於中期末葉,但在本期才盛行。如:夷王時的史頌鼎銘文,夷王或厲王時期的大克鼎銘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