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河南濬縣出土
日本白鶴美術館藏
造型凝重典雅,具有較高的雕塑水平。整體作昂首站立的鳥形,圓目尖喙,寬尾垂地,頭上有一雙毛角,齶下生一對肉垂,腹部外鼓,足爪粗壯有力,體飾羽毛紋,形態十分生動。鳥頭後部開有窄長口,並附有蓋,頸兩側有環耳連線提梁。蓋內及喉內各鑄[太保鑄]三字。
卣,古代的盛酒器。《尚書·洛誥》:“以纒鬯二卣”。又《詩·大雅·江漢》:纒鬯一卣”,故卣是專用以盛纒鬯的祭器。現所稱卣,其定名始自宋人,沿用至今。
鳥獸形卣,具有鳥獸的形象,基本上與鳥獸尊相近。有提梁的容器,一般統稱為鳥獸形卣。金文中常見王賞賜臣下“鬯一卣”,可見卣是專門用來盛纒鬯的。纒鬯就是放了香料(即鬱金草)的酒。卣常和尊組合出土。商代晚期的鳥獸形卣,做工精緻,通體花紋,富麗繁縟,威嚴中給人以森嚴之氣氛。而西周早期鳥獸卣少見,基本形制如商代晚期,但線條比較簡明素潔,整體神韻已沒有商代那種凶猛可怖的感覺,溫和多了。
我國古代的雕作,絕少數純為藝術之作,特別是各種以自然界動物為主題的作品,往往都是有著特殊的含義。在當時人的眼中,它們不僅僅是某種具體的動物,而且是附帶有神性的東西,人們在它們身上傾注了因崇拜而產生的景仰之情。它是當時社會性宗教感情的自然流露。

器上鑄有銘文三字“太保鑄”,與大保方鼎完全相同。周初,召公為大保。武王滅商後,為抵禦戎狄南下入侵,封召公於燕,建國於河北北部。現在北京琉璃河及遼寧省凌源馬廠溝均有帶“燕侯”銘文的銅器出土,但無“太保”銘文的銅器。這件卣雖為傳代的銅器,但無出土的地點,故只能推測它可能與召公家族有所關係。仿鳥獸形象的象生器,是青銅器中一類特別神奇美麗的器型,構思別出心裁,製作窮極之麗,精心製作,耐人尋味。全器造型奇特,十分傳神,極富想像力,為周代銅器之精品。現收藏於日本白鶴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