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吳街村

該村位於縣城西南10公里。 【工商業】建國前該村無經商者。 【烈士名錄】吳治軒,1928年出生。

西吳街
一、 概況
該村位於縣城西南10公里。106國道西側。現有48戶230人,耕地360畝。據《東明縣地名志》記載,清康熙12年(1673),吳氏從吳沙窩遷此居住,以姓氏方位命名為西吳街,意為吳沙窩西街。現居有吳、聶兩姓。吳姓47戶291人;聶姓1947年從本縣西高堌遷入,現有1戶9人。
二、經濟發展
【農業】該村建國前多為飛沙地,常受風沙危害,小部分土地可以種些大豆、高粱等作物,但畝產均不足100斤。受張沙窩沙地栽樹的影響,該村在飛沙地栽種柳樹、白臘條等,會條編的還編成籮筐、囤底等條貨出售,以此養家餬口。解放後生產有了發展,但前進步伐不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土地承包到戶,村民生產積極性很高,他們與鄰村聯合一起引黃灌淤,改良土壤。並挖溝修渠,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先後修橋、涵、閘26座,找機井27眼,實現了河灌、井灌雙保險,農業出現了新局面。現在小麥畝產900多斤,玉米畝產1000餘斤。
【工商業】建國前該村無經商者。改革開放後在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下,村民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在沙窩商業街上做生意,開門市。有的在家搞養殖。更多的是大批年輕人走出黃土地,到大城市打工。除了春種秋收。各戶都找點事乾,進一步增加了經濟收入。
三、社會進步
【文化教育】建國前由於生活貧困,多數人念不起書,是文盲。解放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渴求文化,村民紛紛送子女到沙窩完小讀書,整體文化素質顯著提高。現在村裡的青壯年基本是國中以上文化水平。全村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了100%。
【村民生活】該村農商並舉,多渠道增加收入,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居住環境大為改善。村里辦了電,修了路,通了電話。村民過去的土坯房已翻蓋成了大瓦房,家裡有了電視機、電冰櫃等高檔電器。年輕人有機車、電動車、手機。耕作實現了機械化,人們脫離了繁重的體力勞動。村民過上了多少代沒有過的好生活。
四、古今人物
【烈士名錄】吳治軒,1928年出生。冀魯豫軍區五分區獨立團排長。1946年8月,隴海戰役犧牲在河南蘭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