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無縫鋼管廠

西南無縫鋼管廠

我國的無縫鋼管工業,是新中國成立後才逐漸建設發展起來的新興工業。建國初期,國內生產的無縫鋼管,無論從數量、規格上都不能滿足經濟建設的需要。為了迅速建設無縫鋼管生產基地,國家決定在成都市興建一個專門生產無縫鋼管的企業,即成都無縫鋼管廠。

簡介

成都無縫鋼管廠於1958年10月正式開工建設,經歷了興建、停建緩建、恢復建設等階段。1979年後,基本建設逐步轉向技術改造,從此轉向以自籌資金進行全面技術改造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新時期。

建設前期

工廠選址

1956年,冶金部根據中央分散工業布點,加強內地建設的方針,責成西南鋼鐵廠籌建組著手開展在西南地區新建無縫鋼管廠的廠址選擇工作。西南鋼鐵廠籌建組會同北京黑色冶金設計總院作了初步調查比較,認為四川的工業基礎較好,無縫鋼管廠設在四川的條件優於西南其他地區。

1957年4月,冶金部會同重慶鋼鐵公司、西南鋼鐵廠籌建組、黑色冶金設計總院組成選址工作組,奔赴成都。在四川省和成都市黨政部門的協助下,選址工作組先後在成都踏勘了東郊烏龜壩、龍潭寺、石板灘、南郊琉璃場和江油、德陽等9處,進過分析比較,認為鋼管廠建在成都東郊烏龜壩較為合適。該廠址總面積約180公頃,鋼管廠與二機部新建420廠共同使用。

編制計畫

1958年5月,冶金部審查確認匈牙利編制的《無縫鋼管廠設計方案》,該方案確定了鋼管廠建設的3套軋機生產設備以及生產規模。鑒於當時全國“大躍進”形勢的要求,為滿足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對無縫鋼管的迫切需要,冶金部決定在匈方方案的基礎上增建Φ200毫米自動軋管機組一套、Φ650毫米螺旋焊管機組一套、Φ650毫米熱擴管機組一套和年產10萬噸車絲鋼管加工車間以及相應的平爐煉鋼系統。1962年重慶黑色冶金設計院編制了鋼管廠設計任務書,確定鋼管廠的設計規模為年產鋼26萬噸,鋼管20萬噸。1964年5月,該擴大初步設計書得到冶金部批准。

建設初期(1958~1961)

基本建設情況

1958年10月19日,鋼管廠在“大躍進”高潮中動工興建。建廠伊始,1959年初,冶金部要求頂管車間(即一三三車間)力爭上半年建成投產,Φ200毫米自動軋管車間和兩座百噸平爐則分別要求在第二和第三季度基本建成。通過努力,當年Φ200毫米自動軋管車間廠房基本建成,10多棟職工住房和食堂等建成交付使用,廠鐵路專用線基本建成通車。1961年,一三三車間的配套工程如:第二配電所、低溫水泵站等工程,均相繼建成交付生產。

建廠三年來,廠領導秉承上級指示,和全廠廣大職工和衷共濟、風雨同舟,力爭高速度建好鋼管廠。當時,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你追我趕的勞動競賽,以及“抓晴天,搶陰天,麻風細雨當好天,大雨不停工,小雨加勁乾,好天一天頂三天”等豪言壯語,反映了建設者的意志和氣概。

“設計革命化”運動中存在的問題

1959年,基本建設中的最大困難是建築材料供應十分緊張,尤其鋼材、水泥缺口更大,500號以上水泥省內產量更少。同時,施工技術力量和技術裝備也很簿弱。面對這種情況,省、市有關部門指示,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從設計中找出路,大張旗鼓地開展“設計革命化”運動。平爐工程在“設計革命化”運動中,施工時作了重大修改。將平爐沉渣室和蓄熱室的基礎底面標高由原設計的-8米修改為-4米。後來,冶金部對此專門組織技術論證,充分肯定了原設計,不得不重新挖深、澆灌,不僅浪費整整一年時間,也造成人力、物力、資金的大量損失。

停建緩建時期(1962~1964)

1962年1月15日,冶金部為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通知鋼管廠大型軋管車間工程緩建。隨後,四川省計委和四川省冶金廳相繼發出停工緩建的通知。

鋼管廠根據上述檔案精神和規定,從1962年下半年起,對基本建設項目作了全面停建緩建的安排。停建緩建期間,鋼管廠將全部基建力量組成了120人的設備維護和400人的工程維護兩支隊伍,分別從事全廠停建緩建期間工程、設備、材料的維護工作。

恢復建設時期(1965~1966)

恢復建設時期是鋼管廠建廠以來的一個大好時期,在這個時期內開工的工程項目多,施工進度快,完成工作量大,全廠掀起了基本建設新高潮。

1965年,原來停建的平爐煉鋼系統、三一八車間,煤氣發生站以及其他生產輔助設施等工程恢復施工。 當年底,一三三車間、三一八車間全部建成。總降壓變電站、第一配電所35KV線路建成開始送電,沙河水泵站和引水渠、氧氣站、煤氣發生站、鍋爐房、軟水站、8個大氣壓空壓站等生產輔助設施也相繼建成交付生產。

“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

鋼管廠恢復建設不到兩年,“文化大革命”運動席捲而來。在持續十年動亂中,鋼管廠和設計、施工單位的職工排除種種干擾,克服重重困難,共同為鋼管廠的建設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建設金堂分廠

1966年初,四川省委和冶金部為貫徹“靠山、分散、隱蔽”的方針,指示鋼管廠另選廠址建設。經分析比較後,選定金堂縣龍威公社溫家店建設分廠。溫家店位於金堂縣趙鎮東南約11公里處,廠區三面環山,屬高山過渡到丘陵邊緣,地形變化較為複雜,符合“靠山、分散、隱蔽”的建廠條件。

金堂分廠1970年3月破土動工。開工不久,再次開展的“設計革命化”運動給生產造成嚴重後果。如:酸洗間的酸蒸汽難以排出,大量侵入主廠房,致使酸洗間和靠近酸洗間主廠房的鋼筋混凝土房架和柱子嚴重被酸腐蝕,也影響工人身體健康,這些問題的出現說明,“設計革命化”不但沒有達到既定目標,反而多花了錢,又延誤了投產時間,教訓是深刻的。

1970年9月,金堂分廠主廠房建成,9月29日部份設備開始試車,12月全部工程基本竣工。

在徘徊中前進

1968年9月,二一六軋管車間開工建設。12月試車生產。1971年9月,定徑和精整區設備安裝就緒,作業線基本暢通。由於廠址變遷等原因,比原計畫推遲了七、八年。二一六軋管車間投產後,為了擴大生產小直徑鋼管的比例,增設Φ177張力減徑機設備,翌年開始施工。1979年11月至1980年1月期間進行負荷試車,試車的情況證明,設備液壓系統工作不良,機架工作壓力過高,鋼管切頭率過大,傘齒輪和軋輥強度不夠,不得不修改設備,降低負荷,降級使用。1980年6月,決定從西德引進定徑機。該工程於1981年9月竣工交付生產。

鋼管加工車間在二一六軋管車間即將建成之前也開始興建,1970年底,鋼管加工車間的主廠房基本竣工。1972年,又增建刀具刃磨間。1973年4月,鋼管加工車間基本建成。鋼管加工車間的主要專用加工設備系國內仿蘇五十年代試製的產品,設備工藝落後,性能差,產品品種、質量和產量均達不到設計要求。1971年3月,電爐煉鋼車間動工興建,是鋼管廠基本生產車間中最後建設的車間。建設過程中,由於“文化大革命”運動的影響,工程質量不高,1975年9月才基本建成,由於設備供貨存在問題,該工程長期未能收尾,影響全面投產。

機修系統的機修、鑄鐵、鑄鋼,鍛造等工段廠房都是在建廠初期就修建起來的,早已滿足不了全廠生產的要求。鑄鐵工段廠房和鑄鋼工段廠房分別於1959年6月和1960年5月建成,1966年後分別進行了全面維修和改造。成立於1958年鍛造工段於1965年擴建成1008㎡的廠房,1970年又用廢次鋼管增建簡易結構廠房624㎡。

電修車間在建廠初期利用舊房作生產場所,1965年動工,1966年竣工。由於主要生產車間先後投產,電修任務日益增加,1973年增建了副跨,作為外鉗、木工、鍛工、維修等工場和庫房,1977年又將主廠房接長以擴大生產場地。

運輸系統的機車修理,原設計為外協解決,後因省內協作不落實,遂於1966年決定新建機車車輛修理間。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該工程進度十分緩慢,直到1975年2月才交付使用,建築面積3400多㎡。

在“文化大革命”動亂年代中,鋼管廠的基建工作雖然受到了嚴重的干擾和破壞,但由於設計、施工和生產部門的廣大幹部、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忘我勞動、艱苦創業,依然在1973年4月基本建成規定的建設項目,先後交付了生產,為國家創造了財富。

整頓改革 配套擴建(1977~1983)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過撥亂反正,加快了整頓改革的步伐,鋼管廠的生產情況迅速好轉,鋼和鋼管產量都超過了設計水平。從1978年開始,企業在加強整頓改革企業經營管理的同時,也解決了一些“設計革命化”中遺留的問題。隨著生產發展的要求,新建和擴(改)建了一部分生產廠房,更新和添置了一些關鍵性生產設備,整修了廠區全部鐵路和公路,新建了總廠、分廠和部份車間的辦公用房,職工住房和福利設施也大力進行興建。

建廠以來,鋼管廠厂部辦公用房(包括黨群部門)曾多次搬遷,一直是因陋就簡。直到1979年,才修建厂部辦公樓,這是由本廠自行設計、施工的工程。同時,在這幾年中,三一八、二一六、一三三、平爐、動力、機修等車間和金堂分廠都新建了辦公樓,拆除了部份施工臨時建築物並開展了綠化工作,大大改善和美化了廠容廠貌。

1979年,冶金部決定廢除由五冶“大包乾”的建廠辦法,恢復甲、乙方基建管理體制;1980年停止對鋼管廠基建撥款。從此,鋼管廠轉向以自籌資金進行全面技術改造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新時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