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所二十餘年來,研究人員先後主持國家社科項目多項,省部級項目多項,研究成果具有較大影響,多次獲得世界、全國、省、市的各種政府獎、文學獎等。其中,《新詩的創作與鑑賞》、《中國現代詩學》、《外國名家詩選》等多次再版。近年出版的《漢語詩歌的節奏》、《新詩文體學》、《新詩三百首》、《中華詩歌大辭典》、《20世紀中國新詩分類鑑賞大系》、《詩美的創造》、《文化轉型與中國新詩》、《新中國50年詩選》(共3卷)、《西方現代文論與哲學》、《中國現代主義詩歌史論》、《九葉詩派的合璧藝術》、《壯麗的歌者:余光中詩藝研究》、《歌詞學》、《逐點點燃的世界》等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新詩研究所先後出版過三種詩學刊物:詩學季刊《中外詩歌研究》自86年創刊至今,和新詩所一起成長,在國內外詩歌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詩學年刊《中國詩歌年鑑》1993年創刊,出版5卷,受到海內外及海峽兩岸詩學界的好評。詩學年刊《詩學》2009年創刊。
中國新詩研究所是國內培養新詩研究後繼人才的重要基地。1986年獲得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學位授予權。在國務院學位辦1993年組織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查評中,被評為“A”級碩士學位點,1996年被四川省政府定為省級重點學科,2000年轉為重慶直轄市市級重點學科。1989年起開始招收國內訪問學者,1997年起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目前,新詩研究所招收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的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學科教育(語文)專業的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以及美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
中國新詩研究所和世界華文詩學界建立了廣泛聯繫。建所以來,研究所多次接待了來自美、日、韓、俄、英的同行專家,香港、台灣詩學界的專家也是研究所的常客。研究所多次舉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1993年9月主辦“93華文詩歌國際學術研討會”,一百餘位中外專家共同探討了華文詩歌的交流與發展等詩學問題,引起世界詩學界的關注。2004年9月舉辦“首屆華文詩學名家國際論壇”,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和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泰國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詩學名家就“新詩的二次革命”與“華文詩學的全球整合”兩大主題進行了廣泛而有成效的討論。目前,“華文詩學名家國際論壇”以成功舉辦三屆,有效推動了海內外華文詩學研究。新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先後到英國、日本、俄羅斯、美國、韓國、法國以及港台地區講學,開會或訪學。1993年韓國世界詩歌研究會授予呂進教授“第七屆世界詩歌黃金王冠”。
相關詞條
-
熊輝[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副教授]
熊輝(1976.10.20—),男,四川省鄰水縣人,文學博士,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與翻譯文學研究。2000年...
教育經歷 工作經歷 學術論文 學術專著 主持課題 -
熊輝[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教授]
熊輝(1976.10—),男,四川省鄰水人,教授,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博士後,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翻譯文學與中國現代詩學研究,兼事詩歌評論...
教育經歷 工作經歷 學術論文 學術專著 主持課題 -
魏巍[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講師]
魏巍,男,重慶酉陽人,1982年12月出生,文學博士,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後,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講師。
個人簡歷 科研項目 主要著述 主要學術活動 -
中國新詩研究所
中國新詩研究所是重慶市首批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成立於1986年,是國內迄今唯一的研究新詩的實體機構,也是海內外華文詩學界公認的中國新詩研究的重要中...
概況和研究方向 中國新詩研究所簡介 獲獎情況 突出貢獻者 -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是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後高校內遷設於昆明的一所綜...
校史演變 典章制度 組織機構 辦學規模 辦學成果 -
西南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
西南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成立於2001年9月,整合了中國新詩研究所和文學院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藝學、美學等碩士點的詩學...
-
劉立輝[西南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
劉立輝,男,1964年出生,四川省南充人,1988、1994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分別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94-2000年任教於電子科技大學外語系,1...
個人簡介 主要科研成果 主要研究項目 獲獎情況 教學課程 -
李應志[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李應志,男,1970年生,重慶銅梁縣人。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93年畢業於重慶大學機一系,2000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同年留西南師範大學文...
人物經歷 研究方向 主要貢獻 -
新詩創作與鑑賞
《新詩創作與鑑賞》是一部極具特色的詩學學術專著。這部專著將詩學基本理論與詩歌創作和鑑賞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形成其獨特的知識體系。著者圍繞“詩是什麼”這一核...
何休著 陳達光編著《新詩創作與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