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勒鄉

西北勒鄉位於蒙自縣東北部山區,東與鳴鶯鎮相連,南與芷村鎮和原多法勒鎮毗鄰,西與草壩鎮相接,北與開遠市羊街鄉彝族婦女接壤,距縣城32千米。境內屬喀斯特地貌,地形破碎,石山縱橫,土地貧瘠, 資源貧乏,水源奇缺, 具有“兩多三少一低一貧”的特點。

基本信息

簡介

西北勒鄉國土面積200.2平方公里,轄5個村民委員會,29個自然村,33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19607畝,人口8626 人,其中,農業人口占98.4%, 非農業人口占1.6%, 境內有彝、苗、漢三種民族。其中,彝族占73.9%, 苗族占21.1%, 漢族占5%o 海拔1800 -2400米 , 平均海拔2015 米;年均氣溫13.6 ℃ , 最高氣溫32℃, 最低氣溫 -5 ℃;年均降雨量1000毫米。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 981.25萬元 , 地方財政收入20378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696元, 糧食總產量4887噸,人均有糧578千克。由於受所處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的制約,解放以來到改革開放前,全鄉經濟社會發展極為緩慢。水、電、路及農業基礎設施脆弱,村與村之間不通路、不通電,唯一與外界連線的碧西公路路況差。教育科技落後,民眾文化素質低,耕作方式原始粗放,刀耕火種,廣種薄收,吃糧基本靠返銷,入民生活一直在溫飽線徘徊。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九五”扶貧期間,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鄉黨委、政府立足“打基礎、興科教、強農業、上林果、重養殖、求發展”的發展思路,努力推進扶貧攻堅“三步走”戰略 , 以推廣種植雜交包穀為突破口 , 以興建小水窖為重點 ,於2000年基本解決了全鄉溫飽和人畜飲水問題,實現了“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

在此基礎上 , 圍繞第三步解決民眾有錢花的問題 , 大力發展以肥豬、本地雞、黑山羊為主導產品的畜牧養殖業 ,下功夫培植優質李子產業 , 積極發展泡核桃、花椒等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的農特產品。至2002年末 , 種植優質李子7290畝 , 加上原有本地黃李5000畝 , 李子產業已達萬畝規模;種植泡核桃3510畝;花椒1014畝。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特色產業的培植, 有效促進了全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2002年 ,實現糧食總產量4887 噸,比上年增長3%, 人均有糧578千克,比上年增長3%;經濟總收人981.25 萬元,比上年增長4.7%;人均純收入696元, 比上年增長5.8% 。全鄉現有中學1所,完小5所,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有鄉衛生院一所,醫護人員4人,病床4張;有村衛生室 4 所,村衛生員12人。

地理位置及氣候

西北勒鄉地處北緯23°24′——23°33′,東經103°26′——103°32′之間,北回歸線由境內八台坡,新民一帶通過,大部份地區在分水嶺北側,海拔1800—2400米,年均氣溫13.6℃,年均日照1722小時,有效光時874.8小時,年均降雨900—1000毫米,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發展狀況

西北勒鄉可開發利用的荒山草坡9.78萬畝。無霜期286天 , 日照17224小時,屬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 , 適宜種植玉米、李子、花椒、油桉、核桃、山植、大麻。為解除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全鄉重點加強水、 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已基本實現了村村通電、通路;已建小水窖1548個,飲水工程9件,蓄水池23個,架設水管7999.6米,建沼氣池695口,建手機信號接收台一座,建 700 米水泥路面衛生街道一條,為發展特色經濟和促進小集鎮的形成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完成了通往外界的碧西公路彈石路面的鋪設,至開遠羊街奢底、芷村橋頭、草壩甲邑的另三條通往外界的公路己在建設之中。

發展思路

西北勒鄉立足“打基礎、興科教、強農業、上林果、重養殖、保生態、求發展”的思路,穩定糧食生產,壯大畜牧養殖和優質李子為支柱產業, 積極發展油桉、 花椒、泡核桃等農特產品,使農業增產, 農民增收。主要奮鬥目標 : 鞏固人均1.5畝雜交包穀,1畝經濟林果, 戶均1口“三結合”沼氣池 ,1個水窯,戶均出欄5頭肥豬,人均有糧700千克,人均純收入達千元。主要建設項目 : 強化路網建設 , 改建鄉政府到各村委會的公路為彈石路面,修建至開遠羊街奢底、芷村橋頭、草壩甲邑的三條通往外界的公路 , 戶均修建1 個25立方米的農地蓄水池 , 戶均新發展3畝經濟林果 , 全鄉合計6000畝,每年開展科技培訓6000人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