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作 者:介永強 著 叢 書 名: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ISBN:9787010065786 出版時間:2008-04-01 版 次:1 頁 數:340 裝 幀:平裝 開 本:大32開 所屬分類:圖書 > 宗教 > 佛教內容簡介
《西北佛教歷史文化地理研究》首先對作為佛教文化主要載體的寺院和石窟在西北地區的地理分布及其地域特色進行了全面探討。作者依據史書和方誌中的相關資料,將漢魏直至明清的西北地區佛教寺院劃分為五個時期,逐一分析了各個時期佛教寺院的分布狀況及其中心區域;又根據考古資料勾勒了西北地區佛教石窟的區域分布,劃分出七個區域,著重論述了各個區域石窟形制和造像的地域特色。其次,作者以譯場、律肆和義林對佛教經、律、論三藏的傳譯和講習,探討了佛學在中古西北地區的發展狀況,揭示了佛學在中古西北地區以關中最為發達、河西和西域次之、其他地區又次之的三級格局。接著,《西北佛教歷史文化地理研究》闡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大、小乘佛教在西北地區的傳播,闡述了天台宗、三論宗、三階教、法相宗、華嚴宗、禪宗、律宗、淨土宗、密宗在隋唐西北地區的傳播,闡述了藏傳佛教各派在宋元明清西北地區的傳播,歷史時期西北地區的佛教傳播活動由此得以再現。在前文分別研究的基礎上,全書最後對歷史時期的西北佛教文化區域進行了科學劃分,探析了西北地區佛教文化重心的歷史變遷,闡明了當代西北地區佛教文化區域的歷史成因。作者指出,由於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的差異,漢魏至隋唐時期,佛教在西北地區的廣泛傳播,形成了西域、河西、隴右、關中、陝北、陝南六大佛教文化區。公元10世紀中葉以後,由於伊斯蘭教的異軍突起,西北地區佛教文化的分布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宋元明清時期,西北地區佛教文化區域由天山北部藏傳佛教文化區、甘青藏傳佛教文化區和漢地世俗佛教文化區組成。這種佛教文化格局產生於宋元時期,明清時期趨於定型。作者認為,自從公元前1世紀佛教傳入我國西北地區,迄今兩千多年,西北地區佛教文化重心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轉移。佛教最早傳入西域,西北地區佛教文化重心久在西域。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西北地區東部有了較大的發展。隋唐時期,西北地區佛教文化重心轉移到了關中。宋代以降,漢地世俗佛教漸趨衰微,而藏傳佛教在西北地區河湟流域漸漸興起,並於蒙元時期日益興旺繁盛。明清時期,西北地區佛教文化重心轉移到了河湟地區。河湟地區作為明清西北地區佛教文化重心,不僅影響到明清西北地區佛教文化區域發展的態勢,而且奠定了當今西北地區佛教文化的基本格局。這些結論,要言不煩,頗有見地。
目錄
序
緒論
一、 歷史宗教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
二、 研究西北佛教歷史文化地理的意義
三、 學術史回顧
四、 本書研究內容
第一章 西北佛教寺院的地理分布
一、 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
二、 隋唐時期
三、 宋夏金元時期
四、 明清時期
第二章 西北佛教石窟的地域特色
一、 石窟寺的遺存狀況
(一) 新疆地區
(二) 甘肅省
(三) 寧夏地區
(四) 陝西省
二、 石窟寺的區域分布
(一) 西 域
(二) 河 西
(三) 隴 中
(四) 隴 南
(五) 隴 東
(六) 寧 南
(七) 渭 北
三、 石窟形制和造像的地域特色
(一) “西域式”:西域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二) “涼州模式”:河西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三) “秦州模式”:隴南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四) 隴中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五) 隴東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六) “黃土高原雕刻風格”:寧南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七) “長安模式”:渭北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第三章 佛教學術文化在西北地區的弘揚
一、 譯場與佛經翻譯
(一) 西 域
(二) 河 西
(三) 關 中
二、 律肆與律學弘持
(一) 《十誦律》
(二) 《五分律》
(三) 《僧祗律》
(四) 《四分律》
三、 義林與義學風尚
(一) 《涅磐》義林
(二) “三論”義林
(三) 《攝論》義林
(四) 《地論》義林
第四章 佛教主要流派在西北地區的傳播
一、 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大、 小乘佛教的傳播
二、 隋唐時期宗派佛教的傳播
(一) 天台宗
(二) 三階教
(三) 三論宗
(四) 法相宗
(五) 華嚴宗
(六) 禪 宗
(七) 律 宗
(八) 淨土宗
(九) 密 宗
三、 宋元明清時期藏傳佛教的傳播
第五章 西北佛教文化區域及其重心的歷史變遷
一、 西北佛教文化區域的歷史變遷
(一) 漢魏一隋唐時期西北佛教文化區域的基本格局
(二) 宋元明清時期西北佛教文化格局的演變
二、 西北佛教文化重心的歷史變遷
(一) 從西域到關中:晉唐時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的轉移
(二) 從關中到河湟:宋元明清時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的轉移
主要參考文獻
·收起全部<<